音樂在二十世紀發生了什麼(三),會有「現代音樂史」嗎?

2020-12-16 知樂古典音樂

「形式」重建的難題

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在對待音樂史方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立場,但不可忽視他們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所作的嘗試。從根本上來講,他們有共同的動機,那就是對崩潰後的秩序嘗試再構建。已經多次提過,他們在一戰前的創作是如此光輝而且具有破壞性。誠然,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1913)和勳伯格的單人歌劇《期待》(1909)都是音樂史上的異數,是孤品。這些作品既不像莫扎特那樣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瓜熟蒂落的結果,也不是蒙特威爾第、貝多芬那般好似一條飽含傳承精神的涓涓細流;它們似乎在瞬間如核彈爆炸,閃現萬丈光芒,是音樂史上僅能出現一次的試驗之作。

那個時代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在創作方式上也極為相似。這些一戰前的作品,都是他們盡情發揮本能所作。關於《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曾說過意味深長的話:「那不是我自己創作的作品,那是像被什麼東西操縱著寫出來的……」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都仿佛是信馬由韁、自行落筆的結果。

常有人把勳伯格稱為「紙上談兵的書齋作曲家」,這是不公允的評價。勳伯格在自由無調性的時期會任其靈感主導,在短到難以置信的時間內將作品一蹴而就。當時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都曾沉浸在異樣高漲的情緒中,不考慮種種規則,不經反覆推敲,只靠本能創作。然而隨著戰爭結束,創作上異常激昂的情緒褪去之後,他們是不是又突然意識到必須建立某種「秩序」或「形式」呢?

為了避免創作行為陷入孤芳自賞的窘境,必要前提就是使用大多數聽眾熟悉的形式,滿足他們對已知事物的期許。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現存的形式,才能從這種形式中跳脫出來,展現個性與自我。能夠向觀眾傳達這些信息,才具有意義。沒有任何規則,也談不上獨創性。一戰後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摸索的就是重建這種形式。

斯特拉文斯基追求歷史上的種種音樂樣式,使其發揮相應的功能,來滿足聽眾的期許。如《普爾欽奈拉》開頭設定為「典雅的十八世紀前葉義大利音樂樣式」,才會在混入不和諧音時,讓聽者生出「似乎沒什麼不能接受」卻又覺得「似乎有什麼不對」的疑問。斯特拉文斯基就是這樣不斷使用人們熟悉的以往音樂樣式,將其逐漸脫胎換骨,表現自己的獨創性。

而勳伯格的十二音序列技法新規則是不是開創了音樂向未來航行的新航線呢?他本人認為,聽眾即便不知道這種序列法的音列,也不妨礙對作品的理解。所以,與其說這個規則是為聽眾,還不如說是為了作曲家服務。有創造性的作曲家可能剛在五線譜紙上寫下一個音,就突然情緒迸發,不用仔細推敲,後面的音便自然奔湧出來了;但資質平平的人如果不基於一定的音程限定規則,可能無法作曲。略帶諷刺意味的是,勳伯格創造了讓資質平庸的作曲家不必依靠調性也能創作的操作手冊。

是否會有「現代音樂史」呢?(二戰後的一覽)

不僅僅是對於音樂,或許所有領域的通史研究都會面臨一個苦惱——歷史要在哪個時間點結束呢?換個說法,「現代」應從何時開始呢?我們生活的現代還在生生不息的滾滾向前,記憶尚且鮮活,這樣的體驗無法成為歷史。已有的客觀數據表明,縱觀全局,只敘述所謂客觀歷史的筆法並不受歡迎。所以我們不得不進入自己所處的時代,被它裹挾,並清晰地表明立場,將自己置於公共視線之下。

音樂史上的二十世紀是個西方迅速失去霸權地位的時代。其中自然有一戰帶來的影響,但與二戰造成的衝擊不可同日而語。斯特拉文斯基、巴託克、勳伯格、貝爾格、韋伯恩、普羅科菲耶夫等大作曲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都紛紛留下無可指摘的名作,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公眾支持,形成了幾股鮮明的音樂潮流。如果有人對這之後的音樂史一無所知,那他在眺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音樂史時一定會深信:西方音樂仍將一成不變地發展向前。然而,我們已經知道二十世紀後半葉發生了什麼,我們無法天真地再像鴕鳥那樣把腦袋埋在沙土裡,騙自己相信西方音樂史能自然而然地延續下去。以二戰為分水嶺,我們不得不接受西方音樂史迎來了它最終的審判日。

如果還想用前面的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講述二戰後的音樂史。即沿著主要的新潮流,介紹每一種潮流的代表作曲家、作品、美學、作曲技法,以及時代精神。事實上「現代音樂歷史」這類資料中,便沿用了這種傳統音樂史的敘述方式。我們也姑且用這種方式,為二戰後的現代音樂流向畫一張草圖。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到整個五十年代,是皮埃爾·布列茲、斯託克豪森、路易吉·諾諾等前衛音樂鬥士的時代。他們的特徵是用歇斯底裡的不和諧音與極度複雜的構造抗拒公眾。比十二音序列技法更複雜的整體序列主義便是典型的代表。提到現代音樂,人們會留有充滿不和諧音、不知道在表達什麼的印象,這種音樂的起點源自半個多世紀前。美國的約翰·凱奇的《四分三十三秒》(1952),是將一切交與偶然,開始徹底顛覆「作曲家」、「作品」、「樂音」等感念的實驗。約翰·凱奇這種嘗試給當時過於嚴謹地追求音樂起止點的構成、陷入知性主義的歐洲前衛音樂家們帶來強烈的衝擊。

皮埃爾·布列茲

之後誕生了「控制下的偶然音樂」(不同於約翰·凱奇將一切都付與偶然,是在控制下導入偶然因素):音簇技法(克裡斯多夫·潘德列茨基擅長的領域);拼貼手法的作曲嘗試(貝裡奧作與1969年的《交響曲》頗為著名)。然而進入七十年代後,曾經前衛的鬥士們都出現疲態。布列茲向指揮轉型就是其中的象徵性事件(儘管直到死他都表示,自己從未放棄作曲)。取而代之的是美國誕生了極簡音樂,出現向波普文化接近的動向。

這便是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音樂走向,但要理解這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這種敘述方式始終值得懷疑。在敘述歷史的慣例「公式」中,代入新的人名和概念,講述這些新的潮流及作曲家,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影響和衝突,以此論證歷史依然向前發展,未免過於天真。因為這種方式絲毫不質疑「以介紹作曲家及作品為中心的音樂史」的有效性。

今天的音樂還是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時代那樣,是作曲家充當音樂史主角的時代嗎?時代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令我們無法再用敘述二十世紀前半葉那樣的口吻來梳理了。從本質上講,二十世紀後半葉是否還像從前那樣,存在同樣意義的「音樂史」呢?這或許是個值得單獨拎出來思考討論的話題。

相關焦點

  • 音樂學推薦書目(中外音樂史部分)
    、貝多芬、十九世紀上半葉、十九世紀下半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等。>第六章:二十世紀音樂概觀。第三章:英國,包括17世紀革命以來的音樂發展、作曲家匱乏的原因、17、18、19世紀的作曲家等;第四章:資產階級音樂生活的光輝和困境,包括現代階級社會中音樂家的地位、資本主義的舞蹈音樂和娛樂音樂的形成、音樂家和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是浪漫主義的世紀嗎、資本主義音樂文化的普遍特徵等;第五章:路德維西·范·貝多芬;
  • 浪漫主義的盡頭:無調性的現代音樂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樂正禾 來源=《珍珠·松香·夜鶯·序列》 「現代音樂」究竟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我們可以找個時間點來界定嗎?可以用某一位音樂家作為分界點嗎?比如勳伯格和他的圈子,或是用德彪西來做標誌性人物嗎?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這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結構音樂史。音樂史的「結構」是什麼?音樂演出的機制[73]、美學範疇的接受、作曲的規則系統無疑都是可以理解的結構[74]。它們吸引了一群作曲家的注意,顯然支配了他們的創作思維。「音樂的結構史概念一方面如上所述地由作曲家史、體裁史、民族史所襯託,另一方面由在系統形態中表現的音樂理論和音樂美學所襯託。」
  • 談現代音樂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
    音樂的存在方式問題,是音樂美學研究中第一性的問題,應從音樂在形態、意識、行為三方面構成的完整存在來全面認識。奧地利音樂家漢斯立克曾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提出:「情感表現完全不是音樂的職能,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同音樂之外的思想範圍無關。」
  • 20世紀的音樂——顛覆傳統的新時期
    現代主義音樂——不走尋常路現代音樂(或稱「現代主義音樂」、「現代派音樂」modernist music)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非傳統作曲技法,非功能和聲體系作為理論支撐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樂理論、音樂語言創作的音樂。
  • 2015教招備考「西方音樂史」簡答題練習:新古典主義音樂
    二十世紀時期【簡述新古典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是歐洲20世紀上半葉一場重要的音樂藝術運動,影響廣泛,許多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都反映出這一藝術的特徵。新古典主義反對情感色彩濃厚的浪漫主義和朦朧縹緲的印象主義,主張運用古典形式來寫作音樂,創作結構嚴謹、客觀理性而又優雅明晰的音樂。
  • 西方音樂史最常考的125個簡答題
    代表作有什麼? 65、簡述布魯克納的主要創作特點。 66、勃拉姆斯是如何繼承古典主義傳統的? 67、弗朗克的主要創作領域是什麼?舉例說明。 68、簡述柴科夫斯基的主要創作特點。 69、試比較柴科夫斯基與強力集團在創作上的不同傾向。
  • 話題:宮宏宇|西方20世紀音樂研究重要英文著作(中)
    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格裡菲斯在1981年的新版(改名為《現代音樂——1945年以來的先鋒派》,篇幅擴大為331頁)中,除了克拉姆外,以上作曲家者得以提及(158)。1994年此書修訂後,又改名為《簡明現代音樂史》出版,篇幅也減短為216頁,其中所含照片和圖示達134幅(159)。
  • '21美國音樂考博·樂理音樂史|曼哈頓音樂學院
    樂理考題裡有10首曲子,那就意味著考生需要花至少10小時的時間作答。同樣,樂理作答不能靠不相關內容滿頁(大量歷史、個人觀點等)。如未能滿頁,則說明考生對曲子的分析不夠。關於複習內容建議和課程,請諮詢作者旅美十年90後國際獲獎鋼琴家周雨婷,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音樂藝術博士(鋼琴演奏D.M.A.),Dr.
  • 押韻100行:寫給音樂考研生的西方音樂史Freestyle
    這兩天翻看《西方音樂史》,發現美術史與音樂史有共通之處,便趁熱打鐵總結一下西方美術史。⑨ 維瓦爾第,義大利音樂家,其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是西方音樂史最早的標題音樂之一。⑩ 賦格曲是一種嚴格運用卡農模仿手法的復調體裁,有二至六個聲部,一般常見的是三或四聲部,一首完整的賦格曲由主題、答句、對句及插入句四個部分組成。賦格曲的代表作曲家是巴赫,他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將該體裁的發展推到了頂峰。
  • 【必看】西方音樂史-巴洛克時期音樂
    天津華圖:022-27307496☞諮詢微信:師圖圖掃碼添加師圖圖微信進入天津教師招聘/資格證交流群教師招聘考試中西方音樂史如要更好的掌握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內容,考生首先要對巴洛克時期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在對歷史背景了解的條件下記憶知識點,思路邏輯會更加清晰,音樂發展的因果關係也會更加容易理解。西方音樂史上通常將1600—1750年這一百五十年的歷史稱為巴洛克時期,即從第一部歌劇誕生開始到巴赫去世為止。巴洛克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也指華麗、裝飾、壯觀等含義。
  • 2015教招備考「西方音樂史」簡答題練習:表現主義音樂
    二十世紀時期【簡述表現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與表現主義繪畫一樣,於20世紀初在德奧發展,藝術特徵上,表現主義音樂與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相對立,它們反對印象主義音樂對大自然的客觀描繪、對光影和氣氛的熱愛以及音樂整體的溫和愉悅,它們更主張凸現人的內心主觀感受,強調挖掘潛意識,並以誇張的形式表達出來。
  • 什麼是古典音樂?
    淺析什麼是古典音樂高檔進口音響總代理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世界各地的名貴音響品牌產品,有機會有機會距離古典音樂這麼近......真是一種莫大的福氣!很感謝深圳市天工盛世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平臺,希望結識喜歡古典音樂音響發燒友,如果您對音響的使用有什麼需求或看法,可以聯繫我......寫在前面的話一提起古典音樂,總有朋友會問:「這首曲子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問什麼聽不懂這首曲子呢?」 「什麼品牌的音箱適合聽古典音樂呢?」
  • 為什麼現代流行音樂基本上都有鼓點?
    它是一種從一開始就屬於音樂的集體性質,如流行音樂的不足——藍調音樂,它是一種從黑人開始的集體吶喊(具體的)的一種分支,可以用於對流行音樂的文本研究。球員和觀眾之間有一種聯繫,這是由節奏和鼓樂隊所加強的。相反,鼓中的一些樂器是不確定的音高樂器,本身就是雜音,所以強調旋律、和聲和音色顯然不能佔據古典音樂的重要地位。事實上,在管弦樂中經常有打擊樂,但他們往往不那麼頻繁,與管弦樂隊有儘可能多的接觸。
  • 崔心怡:「現代」音樂實踐者
    現代音樂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樂派之後,其特點是追求探索性、開拓性以及新意。現代音樂包含了表現主義音樂、十二音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序列音樂、 偶然音樂、電子音樂、鑲貼音樂、事件音樂等不同分支。總而言之,現代音樂總是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聽覺感受,打破人們對音樂的常規理解。出生於四川省的新晉青年鋼琴演奏家崔心怡,對現代鋼琴音樂有著獨特理解。她從16歲起便開始接觸現代鋼琴音樂的演奏。
  • 近一個世紀以來德國音樂人才輩出,作品享譽世界,奉獻出音樂精品
    他為世人景仰的不僅是他的音樂,還有他與命運搏鬥的頑強精神。在他二十多歲時聽力就已經出現了問題,以後逐漸惡化,直至完全耳聾。這真是一個音樂家莫大的不幸。但頑強的貝多芬並沒有屈服於命運,而是繼續其音樂創作,其中的一些曲子成為傳世經典,為《第九交響曲》。該曲的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 2018下半年甘肅省教師資格考試—西方音樂史(七)(音樂)
    2018下半年甘肅省教師資格考試—西方音樂史(七)(音樂) 1.義大利音樂文化:義大利歌劇:羅西尼《塞維亞的理髮師》是義大利喜歌劇最範之作。它的音樂讓聽眾充分領略羅西尼的機智、調皮與靈氣、輕鬆流暢的風格。這部歌劇以典型的羅西尼風格徵服了不同時代的聽眾。可以與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姻》相媲美。《威廉退爾》,具有法國大歌劇的特徵,宏偉的場面,戲劇性情節交織著愛情,有通俗性。
  • 四川音樂學院2018年藝術碩士(音樂)研究生招生初複試科目及要求
    ②視唱練耳;③外國語聽力及口語測試(全日制、非全日制)西洋管樂【21--40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薩克斯管、小號、圓號、大號、長號、大管、打擊樂】初試:③612和聲與音樂作品分析;④818中西音樂史複試:①管樂演奏【1.高級練習曲一首;2.奏鳴曲選兩個樂章(一快一慢);3.協奏曲一首(第一樂章或二、三樂章);4.近現代樂曲一首(所有樂曲必須帶鋼琴伴奏,無伴奏作品除外
  • 音樂而非古典音樂 簡談音樂的一些誤區
    古典音樂的表述方式只是不像流行音樂那麼直白,委婉的過程中其實有很豐富的內容需要闡述,並非就是漫長的人類機械式的無聊運動。不管是古典音樂還是現代音樂,都是需要仔細並認真感受的,也許只是有的東西便於理解容易體會到,比如有歌詞的東西,而有些東西稍微含蓄一些,但音樂的旋律性特徵是無法掩飾的,這也是聆聽音樂最為主要的一個原因,所以只要理解了,任何音樂都是不無聊的。
  • 與歷史同行的現代音樂創作——從德國音樂發展看施託克豪森的作品
    文 / 李崢當德彪西發展了印象派風格,當勳伯格開創了十二音作曲技法,當電子計算機技術被運用於嚴肅音樂創作,似乎現代音樂與傳統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表面上看,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如此,但也不完全盡然,畢竟歷史發展的線索是不大可能完全被割斷的,一旦深入挖掘便會發現,那些看似南轅北轍的事物,在某些內在的點上往往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