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一女子(李某)利用航班延誤向保險公司索賠300萬的事件引發熱議。保險公司針對李某的行為向公安機關進行了舉報,稱涉嫌保險欺詐。但網友、律師幾乎是一邊倒,認為「合法,但不合情」。
事件背景:
6月9日,南京市公安局發布消息稱,李某從2015年至今,利用自己和他人身份,通過購票虛構行程,在近900次航班的延誤險中獲得300多萬元的理賠金。
調查中,警方發現李某之前曾從事過航空服務類工作,對於飛機延誤信息及保險理賠的流程都有所了解。李某在購買航班之前,會對航班以及當地天氣進行分析。併網上收集和綜合分析信息,找出一些延誤率非常高的航班,再對航班起飛的時候的天氣進行分析,認為可行再去購買航班對應的延誤險。
網友看法:
保險規則是保險公司設定的,消費者用合法身份正常購買延誤險,有何不妥。不能因為自身產品漏洞而一味強調是他人的責任。一個保險產品需要經過保險投資分析師、理財師、精算師,甚至還需要經過大數據分析確定「穩賺不賠」的情況下才面向消費者開放。消費者在合法情況下購買延誤險,反而被保險公司說欺詐,那保險公司利用某些分析、分析某些險種某些人不能購買是不是「歧視」。保險公司在規則制定後,雙方都應該遵守,這才是契約精神。
律師看法:
21世紀經濟報導該事件的文章中鄧學平律師稱,多次多人購買延誤險並不重要,主要是合法合規。李某單一購買延誤險的行為是合法的,多個單一行為的集合怎麼就能突然一步滑向犯罪?李某多次購買延誤險的爭議仍然是一種民事爭議,不會越過民事糾紛直接升級為刑事犯罪。
可見法律人士認為這種「合法,但不合情」的說法有一定的法律依據。
結束語:
保險公司的延誤險目的是賺錢,李某利用合法身份多次薅羊毛購買延誤險也屬於盈利目的。雙方都合法,為何一方就要承擔刑事責任,這是值得保險公司或社會反思的問題。
李某雖然利用漏洞,憑藉「對賭」的能力獲得不錯的收益,但有破壞正常用戶乘坐飛機的機會。在消費有限的航班資源時,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對社會的交通運輸資源的浪費。
李某利用的是公開的天氣預報,合法身份購買延誤險,按理說不違法,但本質上不提倡。保險公司要怎麼樣做到延誤險的更加完善,需要後續規範。如果僅憑「單一合法,多個單一集合不合法」,那和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有什麼區別——都是自己說了算,出了問題就「賴皮」,不遵守當初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