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破解6億年前甕安旋孔蟲「身世之謎」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外科學家破解6億年前甕安旋孔蟲「身世之謎」

2020-06-13 14:52: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中新社南京6月1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3日消息,該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6億年前甕安旋孔蟲的內部結構進行研究,最終破解了困擾科學界多年的該物種「身世之謎」。

  相關研究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圖為細胞分裂晚期的甕安旋孔蟲。南古所

  古生物學界認為,動物起源領域一直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的理論研究佔據主導地位,直到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了大量動物胚胎狀化石後,這一局面才開始發生變化。

  當前,甕安生物群中動物總界類群的演化發育在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才剛剛起步,其中仍有大量系統分類位置不明的疑難化石,其中有一些疑難化石和動物胚胎狀化石外觀非常類似——甕安旋孔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圖為細胞分裂早期的甕安旋孔蟲。南古所

  為了探究甕安旋孔蟲有關的問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的殷宗軍研究員、朱茂炎研究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劉鵬舉研究員以及英國布裡斯託大學Philip Donoghue教授等合作,採用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掃描了數百個甕安旋孔蟲化石標本,最終找到了保存精美的內部生物學結構。

  據殷宗軍介紹,研究人員綜合了旋孔蟲的發育過程和形態結構特徵,認為旋孔蟲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因此旋孔蟲的發育過程也為理解動物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圖為甕安旋孔蟲化石。南古所

  「甕安生物群中胚胎狀化石包括大積球、旋胞類、籠脊球等,均發育了相似的、帶裝飾的囊包,這一特徵並不具備生物學分類意義,而是趨同演化的結果。」殷宗軍說,但這種類似的囊包結構掩蓋了甕安生物群的生物多樣性,意味著甕安生物群中可能還有更多屬於動物總界的化石類群未被發現,未來應該有更大的潛力值得挖掘。(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破解6億年前甕安旋孔蟲的身世之謎
    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學界有各種假說,但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
  • 圖/文/視頻|6億年前甕安旋孔蟲的身世之謎
    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學界有各種假說,但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 6 月 13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
  • 6億年前的「奇怪」化石,為揭開動物起源之謎提供重要新線索
    這一直都是一個謎。在6億年前的貴州甕安生物群中,保存了一類名叫「旋孔蟲」的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這類化石的生物學屬性充滿爭議。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等現代化技術,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
  • 這個6億年前的小不點化石,竟為揭開動物起源之謎提供重要線索
    6億年前的貴州甕安生物群中,有許多小不點化石,肉眼幾乎難以看見,其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在6月13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的一篇論文,揭開了甕安旋孔蟲的奧秘。
  • 中英科學家認清6億年前胚胎化石結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首次看清了一批6億年前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精細結構。結果顯示,6億年前,這些古生物已經能像現在的動物胚胎一樣進行細胞分裂。這對解開動物起源之謎具有重要意義。
  • ...者近期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首次看清了一批6億年前胚胎狀化石...
    新華社南京6月18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首次看清了一批6億年前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精細結構。結果顯示,6億年前,這些古生物已經能像現在的動物胚胎一樣進行細胞分裂。這對解開動物起源之謎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在已知地球生命歷史上,絕大多數現代高等動物的祖先,直到5.4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才以爆發形式突然出現,這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 四川發現數萬株獨葉草;科學家再次聽到超大黑洞「心跳」丨科技早新聞
    (來源:新華網)黑洞視界附近物質分布想像圖,以及XMM-Newton衛星在2007年和2018年分別觀測到的X射線準周期震蕩信號。圖片來源: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美國宇航局● 2007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來自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X射線準周期震蕩信號——黑洞的「心跳」。
  • 貴州甕安生物群發現「特殊」化石,破解了先有雞,先有蛋的難題
    前不久,文物專家給出答案:先有蛋。在清理貴州甕安生物群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一個小化石,而通過研究後,他們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那麼,這個小化石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五姑娘」成功抵達地球,其攜帶的「土」或將揭示月球身世之謎!
    與蘇聯美國帶回相對「陳舊」的月球土壤相比,嫦娥五號採回的是比較「年輕」地質樣本,更能研究出月球的演變歷史和身世之謎。圖為地面搜索人員將嫦娥五號裝車「大撞擊」:月亮形成的傳說月球,是距離人類最近的一顆地外天體,自從美蘇登月以來,就一直對月球進行研究,希望能揭示月球的身世之謎。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就提出了4種月球起源假說,其中,「大撞擊說」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所接受。
  • 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摘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聯合攻關,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的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的三維結構。
  • 科學家揭秘其身世,依然讓人摸不著頭腦
    但其實在很早以前,地球的環境並不像現在這樣溫和,地球曾經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在這五次生物大滅絕中,生物的生命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很多生物都在這場災禍中滅絕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地球都是一副生靈塗炭的現象,直到5.4億年前,地球才開始誕生生命,讓生命大爆發。
  • 科學網—科學家破解水星「黑面」之謎
  • 7年50億公裡!日本探測器帶回關鍵證據!或破解地球生命起源之謎
    2010年,日本「隼鳥」號探測器歷時7年,長途跋涉50億公裡,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攜帶著小行星「系川」的物質樣本重返地球。近日,科學家從樣本中獲得小行星存在水的關鍵證據,地球生命起源之謎或將破解!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曾經是較大天體的一部分,在15億年前與另一顆天體相撞,產生的碎片凝聚在一起,最終形成長535米,寬300米的系川小行星。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系川的兩顆塵埃粒子之後,發現有水的痕跡。此前NASA夏威夷紅外望遠鏡曾在小行星忒彌斯上觀測到水冰和有機物質的特徵。
  • 能幫人類找油找礦的幾丁蟲身世之謎揭開:生殖過程就像擠牙膏
    中國海洋報 圖當我們挖開5億—3億年前的海相沉積巖,隨便掰一塊,其中可能就會有成千上萬個幾丁蟲化石。它們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卻是數億年前的海洋霸主。如今,它們安靜地沉睡在巖石中,在年代地層和生物地層對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人類尋找油氣資源立下汗馬功勞。
  • 活了4.8億年的生物,經常幫人類找油礦,其身世困擾人類好多年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在近期的國際地學期刊《地質學》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和國際科學家們一起,經過對幾丁蟲的研究,終於逐漸揭開了這種遠古微小生物的身世之謎
  • 中外科學家構建昆蟲演化時間表
    中外科學家6日宣布,依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他們成功構建迄今最可靠的昆蟲系統演化樹,解決了一系列昆蟲演化研究中的難題。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中國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周欣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們精心挑選了144個能夠代表昆蟲各個類群的物種進行轉錄組研究,結果顯示,昆蟲起源於約4.8億年前,與陸生植物幾乎同時,兩者「共同塑造了最早的陸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