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6月1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3日消息,該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6億年前甕安旋孔蟲的內部結構進行研究,最終破解了困擾科學界多年的該物種「身世之謎」。
相關研究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圖為細胞分裂晚期的甕安旋孔蟲。南古所
古生物學界認為,動物起源領域一直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的理論研究佔據主導地位,直到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了大量動物胚胎狀化石後,這一局面才開始發生變化。
當前,甕安生物群中動物總界類群的演化發育在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才剛剛起步,其中仍有大量系統分類位置不明的疑難化石,其中有一些疑難化石和動物胚胎狀化石外觀非常類似——甕安旋孔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圖為細胞分裂早期的甕安旋孔蟲。南古所
為了探究甕安旋孔蟲有關的問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的殷宗軍研究員、朱茂炎研究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劉鵬舉研究員以及英國布裡斯託大學Philip Donoghue教授等合作,採用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掃描了數百個甕安旋孔蟲化石標本,最終找到了保存精美的內部生物學結構。
據殷宗軍介紹,研究人員綜合了旋孔蟲的發育過程和形態結構特徵,認為旋孔蟲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因此旋孔蟲的發育過程也為理解動物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圖為甕安旋孔蟲化石。南古所
「甕安生物群中胚胎狀化石包括大積球、旋胞類、籠脊球等,均發育了相似的、帶裝飾的囊包,這一特徵並不具備生物學分類意義,而是趨同演化的結果。」殷宗軍說,但這種類似的囊包結構掩蓋了甕安生物群的生物多樣性,意味著甕安生物群中可能還有更多屬於動物總界的化石類群未被發現,未來應該有更大的潛力值得挖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