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日本「隼鳥」號探測器歷時7年,長途跋涉50億公裡,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攜帶著小行星「系川」的物質樣本重返地球。近日,科學家從樣本中獲得小行星存在水的關鍵證據,地球生命起源之謎或將破解!
隼鳥號樣本容器中共有1500多顆小行星塵埃粒子,每顆粒子直徑僅為1/1000毫米,大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一半。這些粒子採集自花生狀小行星系川中部的摩西海。
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曾經是較大天體的一部分,在15億年前與另一顆天體相撞,產生的碎片凝聚在一起,最終形成長535米,寬300米的系川小行星。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系川的兩顆塵埃粒子之後,發現有水的痕跡。此前NASA夏威夷紅外望遠鏡曾在小行星忒彌斯上觀測到水冰和有機物質的特徵。去年12月,NASA的OSIRIS-REx任務在小行星貝努上發現水合礦物質。本次研究是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中檢測到小行星含水物質。
研究顯示,類似「系川」的含矽酸鹽S型小行星是太陽系最常見的小行星類型,它們很可能為早期地球帶來了一半的水量。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與太空探索學院宇宙化學家,新研究的主要作者Ziliang Jin表示,小行星樣本含水量異常豐富,超出內太陽系天體的平均值。
Jin和另一位化學家Maitrayee Bose測量了樣品中水豐度和氘與氫的比例——這是一種化學特徵,可以表明小行星的起源以及和地球水的相似程度。結果顯示這些礦物氫的同位素組成與地球完全相同。
研究團隊還利用納米級二次離子質譜儀(NanoSIMS)測量微小顆粒的成分,確定它們含有被稱為輝石的矽酸鹽礦物。由於地球上的輝石晶體結構中都含有水,因此科學家斷定系川是一顆富含水分的小行星。
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
宇宙往事-專注科學科普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