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嘭嘭」「彈彈彈」不知何時起,護膚品宣|傳|廣|告裡清一色的在強調「補水」,從潔面乳到面霜再到面膜都能深層補水,水分充足的肌膚才會滋潤。
可是,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皮膚乾燥了要擦潤膚霜,嘴唇乾燥了越舔越幹,擦一層厚厚的潤唇膏就好了。潤膚霜和潤唇膏都是油的,可為什麼都說皮膚乾燥要補水而不是補油呢?
其實,補水只是一個粗淺的說法。皮膚乾燥的根本原因是皮膚細胞間隙中起到鎖水保溼作用的脂質丟失,皮膚屏障受損,進而造成水分流失。
皮膚細胞的間隙脂質是由甘油三酸酯、神經醯胺、磷脂、角鯊烯和膽固醇組成的,所以,乾燥的肌膚既缺水,也需要用油脂性的護膚品來修復。
潤膚第一步:認識你的皮膚
人的皮膚由淺至深依次分為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毛囊、皮脂腺、汗腺。
其中皮膚表皮最外面一層是角質層,也就是我沒能觸摸到的這一層。人體各個部位皮膚的角質層厚度不一,像腳底、手肘和膝蓋這些地方會厚一些。
角質層結構與城牆類似,角質細胞好比磚塊,中間的脂質就像泥漿,磚塊與泥漿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一道保護屏障。脂質起到了很好的封閉作用,以多層夾心的板層結構存在,將水分保留在角質層中。一旦皮膚屏障被破壞,細胞間隙的脂質流失,水分就會從這些空隙中流失。
潤膚第二步:判斷乾燥程度
一般正常的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約在20~35%左右,當角質層受損,水分流失至10%的時候,角質層就會處於乾燥的狀態。
醫學界對皮膚乾燥並沒有明確概念,不過正確判斷乾燥與否的標準大體如下:
潔面後1小時左右仍感到面部皮膚緊繃,用手掌輕觸時無溼潤感
四肢皮膚經常呈現出粗糙緊繃,蛇皮紋、皮屑脫落的狀態
洗過澡後皮膚先出現瘙癢、刺痛及灼熱的不適感,尤以肋下、四肢及後背
面部皮膚乾燥嚴重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乾性脂溢性皮炎」,表現為面部起紅斑,並伴隨口、鼻四周皮膚脫落現象,刺癢難受。
潤膚第三步:改掉錯誤習慣
即使皮膚底子很好,長年累月的錯誤護膚習慣也會造成皮膚屏障被破壞,導致皮膚乾燥,甚至將毀壞皮膚。這裡粗略數了十條錯誤的護膚習慣,對比自己看看,你有哪幾條?
1、使用清潔度過強的潔面產品,或潔面頻率過高,導致皮脂膜驟減
2、清洗的時間太久,或摩擦力度過大,造成皮膚被過度打磨
3、沒有將清潔商品徹底衝洗乾淨,殘留在皮膚上
4、去角質產品使用過於頻繁或力度過大
5、使用酸鹼度過高(鹼)或過低(酸)的護膚產品
6、護膚品中含有大量水楊酸,刺激皮膚表皮
7、化妝品含有過多乳化劑或界面活性劑,破壞角質層
8、沒有根據天氣或溼度及時給予保溼或保護,角質屏障功能降低
9、皮膚經常直接受到紫外線的傷害而沒有採取任何物理/化學的防護措施
10、爽膚水和面霜只選一步來擦,造成皮膚要麼缺水要麼缺油
潤膚第四部:選擇保溼原料
其實當你的屏障功能好的時候,皮膚足夠健康,皮膚裡面的水分就不容易丟失,自然不會缺水缺油,還會散發自然光澤,柔嫩有彈性。
由此可見,填補細胞間隙脂質,修護皮膚的屏障作用是對抗皮膚乾燥的正確方法。
動物油脂
動物油脂與人體自身分泌的油脂結構接近,保溼效果好,而且是天然的原料,使用安全,出現皮膚過敏的情況較低,是人類最佳的保溼原料。
但是動物油脂提煉的技術要求較高,價格相對昂貴。在眾多的動物油脂中,從綿羊毛中提取的綿羊油是與人體油脂結構最為接近的,因此保溼效果最好,同時還能起到滋養皮膚的作用。
植物油脂
植物油脂為天然原料,使用安全性方面較好,而且沒有礦物油脂的油膩感,但是保溼效果略差,保溼時間短。
礦物油脂
從礦物中提取的油脂,有良好的保溼效果,但礦物油脂的油膩感較重,肌膚體驗感較差。同時礦物油脂多採用化學方法提取,在安全性方面不及動植物油脂好。
水分
簡單的在皮膚上噴灑水分,並不能改變皮膚細胞的缺水狀況,反而在水分蒸發後,皮膚細胞的缺水狀況更嚴重。因此,必須補充油脂才能起到有效的保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