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友人來滬,我常帶他們去看看僻靜的真如寺。
人的腳步往往痴迷遠方,乘上火車、飛機去追夢,對於身邊的名跡卻不珍惜,甚至不屑一顧。本市西北的真如寺,就是這麼一處雪藏在市區的絕佳勝跡。
外地有人來滬,我常帶他們去看看僻靜的真如寺。許多朋友驚訝,不曉得上海還躲著這麼個質感的去所。
真如寺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南宋嘉定年間成寺,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幾經焚毀,幾度修繕,穿越無數風雪,到了今日,才根基永固。眼下的真如「大廟」佔地20畝,依河而築,屋舍古樸,香菸輕繞,古銀杏枝葉葳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成就與藝術價值自不必贅述。經無數歲月淬鍊的真如寺,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古剎,早已超越宗教本身,成為文物,演化為上海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
在我的感覺中,另一個落鄉的地方就是真如火車站。上世紀九十年代某個冬天,我和一位杭州的朋友從南京乘車在真如下車,需要「擺渡」去市區。出得站臺,朔風狂吼,四周荒蕪,賣粥賣茶葉蛋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乘坐的公交車經過了許多田疇和鄉村,積雪覆蓋在大白菜、蘿蔔的葉片上。折騰了一個多小時方到地處閘北的北站。
短短三十年,如白駒過隙。如今的真如已是中環內的佳地,真如站更是在萬裡城的對面,與地鐵11號線連接,成了市區內的一個車站。前幾天,當年那個朋友從杭州過來,閒聊中忽地問起當年的真如站。我拿出市區地圖,用手指背在西站的位置上敲了敲:現在叫西站,在這兒。他望著周邊稠密的建築分布,張大了眼,狐疑地問:這就是當年咱落車的站?嘿,你不信也沒用,因為這就是真如站。
真如是上海市規劃的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眼下,徐家匯、五角場等幾大副中心風生水起,每每亮相於媒體與聚光燈下,如何如何的現代與摩登。唯有這真如副中心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如同閨中的含羞女,蒙著不被外界窺視的面紗,一副大姑娘慢吞吞行走的姿態。
不過,好事總歸多磨,事情正在起變化。在文化底蘊如此厚重的真如,要建副中心,自然要比其他地方來得羞羞答答,卻也更有風度與風情;有如此長久的序幕,主題必是極值得期待的。如今,幾經涅槃的真如副中心,似一幅壯美畫卷徐徐展開。建設中的真如,作為上海西大門,直通嘉定及蘇南腹地,向西輻射長江流域。在真如這個重要節點,運營百年的上海西站迎來新生,已於2010年重開客運,連接寧滬。軌交11號、15號、16號線將在此實現零換乘。在這塊古樸的土地上,貫穿海綿城市理念,將建成六公裡長的城市綠廊,成為上海的又一個綠肺;將誕生一大批包括甲級寫字樓、大劇院、高檔住宅在內的現代建築;將建築五座高達200米左右的摩天樓;規劃打造宏大的一平方公裡未來城市島,超級城市綜合體……
過往不能重來,未來卻可再造。真如副中心一路蹣跚,爬坡過坎,因為後發,卻如鳳凰于飛、翽翽其羽,給人的想像也無比豐富與浪漫。(詹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