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瞬間可以變成壞人

2020-09-15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關於人性,歷來爭論不休。

有認為人性天生為惡,提出性惡論,代表人物為荀子、韓非子。性惡論派提倡嚴刑峻法以懲治和防範人性中的惡。

有認為人性天生為善,提出性善論,代表人物為孟子。孟子認為人性中善的成分更多,提倡以德治國

亞聖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來到這個世上,都純淨無暇,如白玉或白紙,還沒有沾染塵俗的渣滓,不懂人世間的諂媚、官場的虛偽以及其他一切惡劣汙穢的行徑、惡行,還保留著人最原始的善性。

而他之所以不作惡,是因為他還沒有接觸到世間的惡,不知「惡」為何物。

而隨著慢慢長大,他漸漸進入到了社會,接觸到了一些思想和行為上都非常惡劣的人,開始染上一些惡俗,此時,他的性格裡,才逐漸產生了「惡」。

與孟子的看法剛好相反,另一學派的荀子認為,人天性就是惡劣的。

人作為動物的一類,其蒙昧獸性的一面天生具足,不好的劣性根一開始就根植在人們心中,可以說惡是人與生俱來的秉性

而此後人成長過程中人們開始受到教育,開始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之後人才有了是非觀念,然後才開始主動或被動地約束自己的言行,朝著「善」的方向去發展。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荀子的「性惡論」,因為符合生物進化論的歷史條件和環境。

假設孟子的「性善論」成立,每個人天性都是善的,那麼人後天的那些惡從哪裡學來的呢?

實際上人類天性的善惡不重要,重要的是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和塑造。

什麼情況下一個性善的人會變成一個性惡的人呢?而又是什麼情況下惡人變會好人的呢?

心理學家說過,只要滿足一些條件,哪怕是好人也能隨時轉變為壞人

同樣道理,條件具足,壞人也會變為好人。

一、 遭遇不公平時,好人最容易變壞

常言道:「物不平,則鳴。」此言出自唐朝韓愈在《送孟東野序》:「物有不平則鳴,胸有鬱氣當出卻難舒。」

此句的創作背景是文學家韓愈的學生孟東野熟讀經史,才華橫溢,但是官運一直不濟,到50歲才做了一個溧陽縣尉,因而孟東野經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韓愈對他也十分同情,在孟東野即將赴任時寫了這篇《送孟東野序》贈別: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孟東野最終有沒有變成惡人,歷史並沒有告訴我們。然而人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呼聲,卻是每一個人的人性本能。

生活中有些好人、善良之輩遭遇不公平之後,不僅發出了反抗的呼聲,有的行為更甚「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性格善良的人底線往往比較低,受傷黑化後也就變得更為恐怖。俄國著名文學家託爾斯泰短篇小說集《呆子伊凡》講的就是好人受到不公變成壞人的故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不平則鳴由好變壞的事情也經常在發生。

比如坐車坐地鐵,規規矩矩排隊的人從來都沒有座兒,倒是一些胡亂插隊亂擠一氣的人佔盡天時地利。

再比如老實考試的學生被考試制度蒙蔽沒上成大學,倒是搞關係的人四處鑽營,擠掉了他人的學位自己順利上了學。


在經濟學裡有一個著名定律叫做「劣幣驅逐良幣」。

意思是當一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後,人們為了保值,乾脆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貨幣——「良幣」收藏起來。結果市場上的良幣被驅逐了出去,流通的就只有劣幣。

同樣道理,社會上普遍有這種現象,那就是: 「性惡之人」驅趕「良善之人」。

具體來說就是社會中一小撮人投機倒把謀取了好處,其他堅持原則的人卻備受排擠,到了最後大多數人也傾向於像那一小撮人一樣,不再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也就是我們說過的,當人感到不公平時,最初會產生情感上的憤怒。緊接著發現,自己不得不跟在那一小撮人後面,才能保證和維護自己的利益與安全時,大家也就只好緊隨其後,不知不覺變壞了。

正如那句「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所以,一個好人是怎樣或什麼時候變成壞人的呢?

——就從他感到不公平的那時候起。

一個有才華有堅守的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尋常大眾的呢?

——就從他看透世間百態的時候起。

二、行為無所約束隨心所欲時,最容易變壞

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的瑪瑞娜·阿布拉莫維克,曾經做過一次行為實驗。這次實驗的結果,讓全社會都深刻反省人性。

她給自己注射了麻痺藥物,還「貼心」地準備了口紅、馬克筆、刑具和刀、繩、手槍等可能會用到的東西——她要驗證人性在毫無約束的情況下,會發生何種變化 。

被麻痺了的瑪瑞娜渾身一動不動、面容呆滯的坐在椅子上,任人圍觀。剛開始的一個小時內,圍觀的人們還不敢對瑪瑞娜做什麼……

但過了沒多久,當人們發現隨便對瑪瑞娜做什麼都不用負責,沒什麼後果之後,人們開始肆無忌憚起來:拿起剪刀剪她的衣服、用鎖把她的手腳緊緊鎖住、拿起刀劃爛她的衣服褲子,甚至有人直接把刀放在瑪瑞娜的皮膚上劃下去……

六個小時過去,清醒的瑪瑞娜已然衣衫破爛、臉上塗滿混亂一片,全身上下滿是各種各樣的顏料,身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傷口,直到有人真的拿起手槍想扣動扳機殺死她,策展人及時制止,才不至於釀成大禍。

雖然事後瑪瑞娜沒有對傷害她的人追究責任,但這次實驗讓所有人都真正看清了人性,明確了一種事實:如果你毫無戒備的把自己交給別人,那麼其實你離死亡也就不遠了,因為,無人值得徹底被信任。

三、外界催化劑強大時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人們天生就存在自卑感,而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

相反,自卑會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追求成功的動力,只有在自卑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作是一種病。

以此為基礎,你可以看到,當一個純真的女孩身體受到傷害時,就很可能會變成壞人,因為這會激發她天生的自卑感,結合自己受到的非人遭遇,一個人的性格就會發生扭曲,完全走向反面。

同理,許多人遭受重大打擊和折磨之後,也會改變自己的性格,變成一個壞人。

從人的心理脆弱性和強力外界催化劑的關係來看,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之間的差距,很多時候可能就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件很小的事,那一個小催化劑,往往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2] Maslow, A. H., & Frager, R.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Delhi: Pearson Education.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壞人如何轉變成好人?這兩個條件任意滿足一個就夠了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是我們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狹義一點、主觀一點的,就是對自己好、對自己有利的人;廣義一點、客觀一點的,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的人。同樣,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好人和壞人之間甚至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我們一定要量化好人和壞人,那麼就只能是遵紀守法的就是好人,違法犯紀的就是壞人。好人和壞人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是相互共通的,好人有些情況下因為某些原因可以變成壞人,壞人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條件變化成好人。
  • 為什麼一個好人,會突然之間變成一個壞人
    周秋鵬最近幾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一個公眾形象非常好、被大多數人公認的好人,突然之間做了驚天動地的壞事,而變成了大家眼中的壞人。就像把一個珍藏了幾萬年,來自遠古時代的一件精美無比的瓷器,當著眾人的面摔個粉碎,讓大家心痛、惋惜之餘,又有點無所適從,然後演變成無邊的憤怒和煩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筆者嘗試用易經的原理分析如下:一、物極必反的原理。一個人之所以要成為一個好人,實際也是一個受到能量推動的事物。而一個事物發展到了極致,就會在內部發生裂變,導致能量坍塌,朝著相反的方向運行。
  • 「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成壞人?7種讓好人變成壞人的情況
    7種讓好人變成壞人的情況好人是幸運的他們當中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離變壞只差一次不幸遭遇的距離那些明白的人可以鞏固自己的善良那些走上錯路的人通常都是從這其中某件事情開始的1,悲劇、災難當不幸發生在你或你親近的人身上很難不去怨天尤人
  • 如何區分好人與壞人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人之初,性本善。是好是壞,從做事是上看。好人與壞人區別,一般是根據個人利益而定的,做了對你有利事情的人就是好人,反之就壞人。或者,做了維護公眾利益事情的人就是好人。雖然沒有直接得利,但是對於那些嚴格遵守道德規範的人,還是把他劃分到好人行列。區分「好人與壞人」現在變成了區分「好事與壞事」。問題變得更複雜了,事情都有兩面性,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雙刃劍理論。特別是在遇到倒黴事情的時候,「吃虧是福」四個字馬上使得劇情反轉。那麼,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壞人,不能原諒讓你吃虧的人,是你自己心胸狹窄。
  • 孩子: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與好人,一心向善更靠近幸福
    當這些消息在網際網路上滿天飛時,很多人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孩子,這個世界上壞人太多,你千萬要小心。」當我看到這樣的結論時,忍不住嘀咕「一粒老鼠屎 ——壞了一鍋湯」,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與好人,我們父母在引導孩子保護自己的同時,更要把美好這顆種子種進孩子的心裡,讓它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孩子一心向善才能更靠近幸福。
  • 好人與壞人在什麼不同?
    在當今的社會,一個人不學好搶劫別人財物,甚至危害到別人的生命時、偷盜別的財物,槍枝交易,吸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等,這類人我們認為他是壞人。為什麼認定他是壞人呢?因為我們的大腦裡已有壞人的模板:對於那些不擇手段、強取豪奪別人財物,侵害別人利益,甚至限制別人人身自由、迫害別人生命的人,我們統稱這類人為壞人!
  • 好人與壞人
    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壞人吃香好人受氣,即便是發生了爭鬥,好人往往也鬥不過壞人。看戲我們看到的是奸臣殘害忠良,沒見過忠良殘害奸臣。這並不是說壞人比好人一定本事大。只是本性使然,好人有天生的缺點,而壞人有天生的長處。好人凡事講法律道德,光明磊落,壞人凡事講唯利是圖,不擇手段,性格不同決定好人和壞人永遠不可能有公平的競爭。
  • 心理學家:壞人永遠比好人的心理強大,原因很簡單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文學家莫言,曾經在演講中提過一個小故事。當他還是兒童的時候,家裡條件異常艱苦,常常都沒有什麼東西吃。恰逢過節,家裡好不容易湊了點錢能吃一頓餃子,全家人都顯得異常興奮。就在一家人興衝衝地坐上桌,準備享用美味時,突然來了一個乞討的老大爺,這讓家人頓時有些沉默。但出於當天心情好,還是決定施捨一些吃的給對方。
  • 妙先生:「殺好人救壞人」的精髓在哪裡,東陽是壞人還是好人?
    電影《妙先生》以「善惡抉擇」為核心打造了一個「殺好人救壞人」的離奇世界,那麼在這篇稿子開始之前我問大家兩個問題,「殺好人救壞人」對不對?若是殺一個好人可以救下一群壞人你願不願意殺。也許是愛得太深的原因所以面對這一切凌松始終不願意相信,在凌松的心中東陽仍是那個好人,於是妙先生再次出現了。妙先生這次發現真正的好人不是東陽,而是凌松。妙先生告訴凌松他因為過於善良所以心中長出了彼岸花,可彼岸花所到之處他的周圍人都會開始墮落,想要拯救這一切必須殺死擁有彼岸花的人。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們應該如何,定義生命的好壞?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如何去定義好人和壞人?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壞人,說明我們也不是好人,對彼此都不是好事。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好人,對雙方也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嗎?為什麼我看不見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只是,偏向於惡 或 偏向於善。無論是誰,如果他選擇作惡。
  • 當孩子問你「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該怎麼回答?
    「Daddy,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們喝酒時小傢伙湊了過來。客廳電視上正放著總統辯論——倆老頭子往死裡掐。我和哥們兒相視一笑卻沒有回答,突然發現這和莎翁那」生存還是毀滅「一樣,不是個簡單的問題。狐狸老鼠和狼小傢伙於是就跑開了。哥們說,之前他們交流過相似的問題。
  • 一部關於好人、壞人、醜人的美國西部片經典《黃金三鏢客》
    一部關於好人、壞人、醜人的美國西部片經典《黃金三鏢客》伴隨恢弘卻荒誕的音樂及如油彩畫般的動畫,一部美國西部片的史詩巨作拉開帷幕。故事背景位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戰爭殘酷,法律低迷,西部的牛仔們幾乎都在做著劫匪的勾當。
  • 《黃金三鏢客》:好人、壞人和醜人之間的故事
    本片的義大利語和英語版片名意為善、惡、醜,本別代表本片的三名主演。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西部,有三個等火車的快槍手。雖然全片加長後長達三小時,且西部片無法像東方武術,可發展出精彩的打鬥場面,槍戰全在一瞬間解決,於是整體氣氛的掌握、劇情及對人性的描寫,就成為成功西部片必備的要素。本片三個小時中,透過好人、壞人與醜鬼反射出來的人性,以及幾場重要經典戲,均不是後來那些「大打一場、主角永不受傷」的動作片,或者只重打鬥毫無內容的電影可比擬。
  • 好人是如何變成壞人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和他的同事第二天早上回到了實驗室,質疑為什麼Craig Haney同意讓8612退出實驗。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津巴多認可了Haney的決定。同時,在後備名單中,他們挑選了一位學生,讓他在當天下午加入實驗,填補8612的空缺。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我在沒有聽見福音,沒有信耶穌的時候,是這樣區分好人、壞人的。一,只要不觸犯法律(或者犯法了,沒被發現),就自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或者說凡是這樣的人就算是個好人!二,犯法了,被處罰了或服刑了,這樣的人就是壞人。。
  • 心理學科普:壞人到底有什麼外貌特徵?早知道早遠離
    我們常常說,「相由心生」,這說明我們的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人的外貌和內在心理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說,長得賊眉鼠眼、大腹便便、鷹鉤鼻、粗眉毛、小鬍子,等等,對於這些,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就是壞人的模樣。這些固有的認知,是在過去的年代的人們慢慢沉澱和固化的,我們還可以理解。
  • 被觀眾誤會是壞人的5個好人,看到燕十三的造型,不敢相信是好人
    如今一部電視劇給觀眾印象的好壞,經常取決於這部電視劇的劇本是否有懸念以及反轉,通常出人意料的劇情可以給這部影視作品加很多分。   今天小編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一開始被觀眾誤會是壞人的5個好人。看到燕十三的造型,不敢相信是好人。   1.
  • 高開低走的暗黑動漫,犧牲好人去救壞人,《妙先生》究竟差在哪?
    但是金色彼岸花只寄宿在,善良的人身上,所以為了拯救世界,就要犧牲掉12個好人。電影只是展現了,三個變成彼岸花的好人的片段:孝文、雲香與蕭篤。這三個好人一開始都是不願意赴死的,尤其是雲香的故事最讓人心疼了!她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女,為了幫助丈夫還堵債賣身,最後卻被丈夫親手賣給了賭場。
  • 慶餘年:他死於好人之手,卻沒有幹過壞事,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劇中,誰死於好人之手,細思起來,卻沒有幹過壞事,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讓人好生困惑難決呢?如果說慶帝是一個好人,可是他最終成了範閒的敵手,在範閒和五竹等人的合力下,將慶帝一舉狙殺。而範閒是個好人。如果說他是個壞人,那麼他都做了哪些壞事呢?長公主(李小冉 飾演)和太子結黨營私,慶帝教訓他們說,「我也是當過太子,爭過追過,但是做人要有底線。」這話說得對極。
  • 心理學:當你被愧疚感糾纏的時候,告訴自己是「壞人」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些人慣用良知綁架,以最大程度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什麼不願意做「壞人」?自我認知的優越性個體對自我的認知通常有著一種莫名的優越性,這是因為人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知世界。當人們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時,一定會想方設法讓自己同世界聯繫起來,讓自己的實存(存在)變得正確、有價值、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