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成壞人?7種讓好人變成壞人的情況

2020-12-16 駿升

戳藍字「壞貓不笑」關注我們哦!

7種讓好人變成壞人的情況

好人是幸運的

他們當中許多人都不知道

自己離變壞只差一次不幸遭遇的距離

那些明白的人可以鞏固自己的善良

他們不會那麼快違背自己的原則

對於那些想知道到底在哪些情況下

人會由好變壞的小夥伴

我們列舉了七種情況

這並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清單

但是它包含了經常導致大多數道德問題的情形

那些走上錯路的人

通常都是從這其中某件事情開始的

1,悲劇、災難

當不幸發生在你或你親近的人身上

很難不去怨天尤人

即使沒有人有錯

不幸的人之後就可能對不值得信任的人感到憤怒

當一個人見自己作為不幸的受害者時

他們可能會覺得這樣對待那些沒有經歷過不幸

跟他們一樣的痛苦的人是合理的

2,貧窮

當一個人處於比其他人更難過的境地時

怎麼樣的措施都不會太過分

對他們來說,生活就只剩下生存

因此,他們可能會依靠偷盜或暴力謀生

甚至更糟糕的方式來獲取他們被剝奪的資源

3,成癮

對任何事物的依賴,特別是毒品

會導致一個人違背自己的道德

來維持狀態尋求安慰

一個總是在生活在尋找慰藉的人

可以為了達到目的做任何事

上癮會控制一個人的生活

4,道德優越感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

就可能會對他人產生道德優越感

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歷

但是產生道德優越感的人通常不止於此

事實上,這是常態

道德許可現象是指

當人們做了好事後,就會覺得做壞事是合理的

本質上,對許多人來說道德行為是一種平衡

所以,如果有人在經過流浪漢面前之前向慈善機構捐過款

他們更有可能忽視這個流浪漢

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善良指標

5,虐待

虐待是一個惡性循環

遭受過虐待的人,通常會在未來虐待他人

因為這是他們熟知的行為方式

虐待可以是暴力,控制,歧視,或是任何對方非自願的剝奪

只為滿足自身的渴求

然而,許多曾遭受過虐待的人

都發誓說絕不向他人施加同樣的痛苦

因為他們感受過劇烈的痛苦

所以這些高尚的人會打破這個循環

6,意識形態狀況

政治和倫理事務讓人沉醉

每個人都想感覺自己對改善社會做出貢獻

也就意味著,他們許多人會忠實於

那些他們認為會促進更偉大的事業的思想

然而,某些人美好的事業總是會和其他人產生衝突

以及這件事到底如何偉大隻要自己知道

如果它阻礙你與人的交往,並且阻擋你的目標的實現

那又該如何選擇

受到某些思想控制的人

會把道德理想置於道德行為之上

7,富裕

貧窮是道德墜落的一個極端

富裕則是另一個極端

兩種情況都可能會導致善良的人

變得不那麼友善

如果一個人生活富裕

也就意味著他有足夠的錢滿足所需

他們可能會自高自大,而不是認為自己幸運

這些人認為他們比那些沒他們富裕的人工作更努力

或更聰明

並傾向於將每個不幸的故事

都當做關於懶惰的警世故事

這些人可能為了金錢十分努力

但時運通常佔據著重要地位

總結

有的人在經歷了以上所有情況後仍然保持善良

但一旦面臨這些挑戰依然保持善良就更加困難

遇到這些事就變壞很容易

善良需要勇氣

跌到能爬起來

並且不願他人重蹈覆轍

這才能保持善良

今天你有學習到新知識嗎?

如果有,請在下方評論區告訴我們

同時,不要忘記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一個好人,會突然之間變成一個壞人
    周秋鵬最近幾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導,一個公眾形象非常好、被大多數人公認的好人,突然之間做了驚天動地的壞事,而變成了大家眼中的壞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筆者嘗試用易經的原理分析如下:一、物極必反的原理。一個人之所以要成為一個好人,實際也是一個受到能量推動的事物。而一個事物發展到了極致,就會在內部發生裂變,導致能量坍塌,朝著相反的方向運行。所以,當一個好人出了名,那麼平時只能不斷做好事,來證明自己是好人,以此繼續得到大眾的認可,沒有第二種選擇。這種單向的運行會消耗掉全部的推動力。
  • 心理學:滿足這三個條件,好人瞬間可以變成壞人
    假設孟子的「性善論」成立,每個人天性都是善的,那麼人後天的那些惡從哪裡學來的呢?實際上人類天性的善惡不重要,重要的是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和塑造。什麼情況下一個性善的人會變成一個性惡的人呢?而又是什麼情況下惡人變會好人的呢?
  • 好人與壞人在什麼不同?
    在當今的社會,一個人不學好搶劫別人財物,甚至危害到別人的生命時、偷盜別的財物,槍枝交易,吸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等,這類人我們認為他是壞人。為什麼認定他是壞人呢?因為我們的大腦裡已有壞人的模板:對於那些不擇手段、強取豪奪別人財物,侵害別人利益,甚至限制別人人身自由、迫害別人生命的人,我們統稱這類人為壞人!
  • 好人與壞人
    但如果硬要將人籠統地劃分為好人和壞人,按傳統的說法,好人應該指道德高尚、樂善好施者,壞人應該指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者。    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五彩繽紛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道德高尚的好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自私自利的壞人。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俗語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
  • 如何區分好人與壞人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人之初,性本善。是好是壞,從做事是上看。好人與壞人區別,一般是根據個人利益而定的,做了對你有利事情的人就是好人,反之就壞人。或者,做了維護公眾利益事情的人就是好人。雖然沒有直接得利,但是對於那些嚴格遵守道德規範的人,還是把他劃分到好人行列。區分「好人與壞人」現在變成了區分「好事與壞事」。問題變得更複雜了,事情都有兩面性,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雙刃劍理論。特別是在遇到倒黴事情的時候,「吃虧是福」四個字馬上使得劇情反轉。那麼,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壞人,不能原諒讓你吃虧的人,是你自己心胸狹窄。
  • 怎麼才能不變成一個壞人?
    想要不變壞,我們就得知道什麼壞人。壞人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壞人,最後運氣不好,順利長大,變成了一個壞人。一種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但是運氣也不好,長大不是很順利,也變成了一個壞人。天生的壞人,指的是那些同理心天然缺失的人,他們因為無法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自然也無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所以在由著自己本能放肆的時候,總是顯得很殘忍。甚至於有些天生的壞人,殘忍和多巴胺產生了關聯,越是傷害他人,他們越是感到愉悅,那種情況,就是傳說中的心理變態了。
  • 如何分辨一個人是不是壞人?
    然後最後來一個簡單而粗暴的結局,告訴你正義總會壓倒邪惡,好人總能笑到最後,一方面完成了意識形態的精神文明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利用觀眾的同理心,讓觀眾心裡爽了一把。不過隨著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隨之帶來的是觀眾認知水平的提升,一個臉譜化的好人和壞人只會讓人感覺到乏味。
  • 妙先生:「殺好人救壞人」的精髓在哪裡,東陽是壞人還是好人?
    #安彧銜的動漫窩#前段時間鬧得風生水起的《大護法》姊妹篇《妙先生》要上映了,可不知怎的最終取消了《妙先生》影片的上映,具體情況為什麼到現在為止很多人都不得而知顧名思義哥哥是怕弟弟拿著冰紈玉自己逃跑,所以在弟弟腳上栓了一顆鈴鐺,因此嚴格來講這兩人雖是兄弟,但各自都是心懷鬼胎的壞人。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弟弟早晚一天也會命喪於此,一切的一切都源於貪心。當然兄弟兩並不是唯一的撈玉之人,隨後我們第一話的男主出現了。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們應該如何,定義生命的好壞?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如何去定義好人和壞人?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壞人,說明我們也不是好人,對彼此都不是好事。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好人,對雙方也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嗎?為什麼我看不見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只是,偏向於惡 或 偏向於善。無論是誰,如果他選擇作惡。
  • 做壞人的好處!
    壞人是天生就壞嗎?還是本身都是好人,遇到不得已的情形才變成了壞人?如果是後天不得已的話,那麼同樣是遇到考驗,為什麼有些人表現出了人性的光輝,有些人就變成壞人了呢?一個合理的推測是,也許某些人先有一些性格缺陷,遇到極端的情況,就變成了壞人。極端情況是偶然的,性格缺陷更普遍。所以要研究壞人,不應該只看那些做過壞事的犯罪分子,而應該關注普通人的性格缺陷。
  • 壞人如何轉變成好人?這兩個條件任意滿足一個就夠了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是我們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狹義一點、主觀一點的,就是對自己好、對自己有利的人;廣義一點、客觀一點的,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的人。同樣,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好人和壞人之間甚至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我們一定要量化好人和壞人,那麼就只能是遵紀守法的就是好人,違法犯紀的就是壞人。好人和壞人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是相互共通的,好人有些情況下因為某些原因可以變成壞人,壞人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條件變化成好人。
  • 壞人為什麼不認為自己「壞」?潛意識心理學
    1、壞人的想法很多人對壞人的定義就是對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對我不好的人就是壞人,不少人都是這麼來分辨好人壞人的,但真正的壞人你根本無法體會到,因為這些壞人表現得都很不錯,但背地裡他們會做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而對方也沒有察覺到。
  • 好人是如何變成壞人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24名學生通過了測試,學生以隨機的方式被分成了兩組角色:其中9名學生擔任監獄中的「囚犯」,另外9名學生則以三人一組輪班擔任「看守」的角色,餘下6名則作為實驗候補。當一系列的懲罰加諸於身後,8612已經察覺這不是一場模擬的實驗、一個虛擬的監獄,而是一個「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心理學家設置的真正監獄」。當8612向津巴多當面提出要求的時候,津巴多也已經完全進入了監獄長的角色,他考慮的已經不是8612的精神狀態,而是如果8612退出,會引起更多人退出,實驗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 孩子: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與好人,一心向善更靠近幸福
    當這些消息在網際網路上滿天飛時,很多人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孩子,這個世界上壞人太多,你千萬要小心。」當我看到這樣的結論時,忍不住嘀咕「一粒老鼠屎 ——壞了一鍋湯」,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與好人,我們父母在引導孩子保護自己的同時,更要把美好這顆種子種進孩子的心裡,讓它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孩子一心向善才能更靠近幸福。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我在沒有聽見福音,沒有信耶穌的時候,是這樣區分好人、壞人的。一,只要不觸犯法律(或者犯法了,沒被發現),就自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或者說凡是這樣的人就算是個好人!二,犯法了,被處罰了或服刑了,這樣的人就是壞人。。
  • 從心理學角度看為啥壞人總是喋喋不休
    嗯,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這些壞人、大BOSS,總是功敗垂成,最後死於自己太話癆呢?反過來,壞人也不能太厲害,他可以一直都佔據優勢、佔據主動,但最後必須被主人公給幹掉。你要是讓壞人一路佔盡優勢,最後把主人公給幹掉了,觀眾也不答應啊。就算是觀眾答應了,你不給個正面的光明的結尾,也有些人要跟你急啊。不過,話說回來,藝術來源於生活。時間是最好的編劇,現實世界才是我們能看到的最偉大的戲劇。在這部漫長而豐饒的現實大戲裡,壞人死於話多的情況,真的會出現。
  • 高開低走的暗黑動漫,犧牲好人去救壞人,《妙先生》究竟差在哪?
    《妙先生》是一部高開低走的作品,它延續了《大護法》的暗黑風格,以「善惡抉擇」為核心,打造出了一個「殺好人救壞人」的離奇世界。金色彼岸花生長在至善之心的心中,卻會激發周圍人的惡念,從而帶來災難。主角丁果為拯救世人,必須集齊12朵金色彼岸花,和崑崙劍到千佛窟的地下,才能找到拯救世界的答案。
  • 好人和壞人,怎麼區分?
    好人、壞人有什麼定義嗎?做好事的就一定是好人?做壞事的就一定是壞人?這世界有太多不確定的事情了,在過濾掉自媒體濾鏡與網絡輿論澆油來看,事實就很可能完全相反了……都說人之初,性本善。那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我們不誇張的說:有多半的壞人都是那些所謂的「好人」所逼迫的。
  • 心理學家:壞人永遠比好人的心理強大,原因很簡單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文學家莫言,曾經在演講中提過一個小故事。就在一家人興衝衝地坐上桌,準備享用美味時,突然來了一個乞討的老大爺,這讓家人頓時有些沉默。但出於當天心情好,還是決定施捨一些吃的給對方。
  • 《妙先生》:壞人會感謝好人嗎,並沒有
    講述了尋跡者師徒梁衍、丁果二人為追蹤彼岸花的行跡展開的一段現實又驚險的旅途 很久沒有去電影院看電影更沒有碎碎念了,疫情期間電影院人少隔空坐跟以前一人包場看電影也沒什麼差別。 妙先生好像是去年要上映又撤檔,所以也算是疫情尚未結束、電影院重開後的新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