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繼第一集《腳步》之後,第三集《時節》部分鏡頭再涉嫌抄襲。有觀眾發現,其中講述飛魚的四個鏡頭,照搬BBC紀錄片《生命》中內容。對此,該集導演胡博表示,一共五個鏡頭用了BBC的素材,但都經對方授權。無論是流程還是法律,都不存在問題。(5月4日《現代金報》)
按說,品舌尖美味,講別樣人生,做為一檔紀實性很強的節目,如此節外生枝的被捲入「抄襲」之爭,很有些脫離正題。可就其「央央」大臺身份,尤其國人眼下在原創、版權、誠信等諸方面表現出的「中國特色」,還真有必要來一些「小題大做」,做一番「歪題正解」。
那麼,「有圖有真相」之下,一些網友的「明察秋毫」,特別能「較真」,是否屬「雞蛋裡挑骨頭」?而製片方標榜的事出有因,真正「原創」,是否就那麼無懈可擊?
憑心而論,網友在不明就裡(製片方獲相關授權)情況下,能發現劇中「雷同」處,並能從原創、版權等角度予以質疑,確屬好事一樁,值得提倡與發揚。而反觀製片方表現,顯然不那麼十分「優雅」,非常「完美」了。
比如在對片中飛魚鏡頭的處理上,其「被授權」當然無疑,「能拿來」也沒異議,然而,在「他山之石」,用以「攻玉」後,在畫面上註明其來源,在適當處標明其出處,總可以吧?要知道,片子不存在抄襲,不代表其就能與「完全原創」畫等號。既然製作時,有些鏡頭存在「複製」與「粘貼」,為何還要口口聲聲,一再強調其「原創性」呢?
誠然,《舌尖上的中國》是美食紀錄片,人物、美食是主要部分,不可能花長時間和精力去拍攝飛魚習性(導演胡博語),但美食再可口,紀錄再真實,也不能成其如此「大膽」拿來的理由。事實上,公眾對其此番「舌尖美味」,還是很欣賞的,對其中的「人文理念」,還是很認可的。然而,當美味品鑑之餘,站在「舌尖」之上,再對咱們的原創氛圍、版權生態、社會誠信水準等,來一番「橫看側瞧」,進行一番「望聞問切」,情況就未必那麼樂觀了。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舌尖」上的「飛魚」,來一番「咬文嚼字」;對此喧鬧中的「抄襲」之爭,做一番「歪題正解」,很有必要。
文/張蘭軍
來源:紅網
作者:張蘭軍
編輯:艾倫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4/05/06/469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