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中國:古人製圖不輸今人,帶你看看中國古地圖的製作史

2020-12-16 騰訊網

中國的古代地圖

中國古代製圖原則的規範化始於西晉的裴秀,至唐宋時期,隨著製圖技藝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超出前代的地圖與製圖理論開始出現,這標誌著我國製圖水平開始邁向全新的階段。

一、中國製圖史的大家——裴秀

在我國製圖史上,第一位有明確記載的地圖學家是西晉的裴秀。裴秀是河東郡聞喜(今山西運城)人,曹魏時期裴秀就在宮中擔任要職,西晉時官至司空,後來裴秀開始專心於地圖繪製。

《晉書·裴秀傳》載:「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藏於秘府。」文獻有明確記載,裴秀曾製作了《禹貢地域圖》,經過上奏而「藏於秘府」,而這種地圖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貴族們才有機會閱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部《禹貢地域圖》也已經不復存在了。

裴秀

雖然《禹貢地域圖》已經遺失,但它卻是目前我國文獻所記載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而其中最珍貴的是裴秀在序言中(序言被保留在《晉書·裴秀傳》與《藝文類聚》中)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項基本原則,這就是中國古地圖史上著名的「製圖六體」。製圖六體為道裡、準望、高下、方邪、迂直等,是傳統繪製地圖的六個基本原則,翻譯成今天的地圖術語就是比例尺、高程、距離、方位與地形坡度的起伏等,這六項制度原則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中國傳統地圖的繪製,也為中國傳統地圖製圖理論奠定了基礎。

裴秀的故裡——山西聞喜縣(筆者所攝)

裴秀所製作的地圖,也屬於帛圖的一種,其樣式與馬王堆帛圖相近,儘管裴秀將地圖交到了宮廷禁地得以保存,但正是因為地圖藏於這種無法讓更多人看到的禁地之中,所以很難留存於世,而原圖以外也沒有詳細的說明與記述。關於裴秀的製圖理論與實踐,我們只能從零星的文獻記載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馬王堆帛書輿圖局部

裴秀的地圖理論影響了後世很大一批地理學家與地圖學家,他也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一位為後人所推崇的製圖家。在裴秀以前的歷史上雖然也出現了像馬王堆、放馬灘等地圖,但是缺少關於它們來歷的記載與資料,更不知它們為誰所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裴秀是我國地圖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名家。

二、《元和郡縣圖志》與賈耽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中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近三百年之久分裂割據的局面,迎來了新一輪的穩定與發展,這為後期地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時代環境,從唐開始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唐代的全國地方總志《元和郡縣圖志》,作者李吉甫在製作此書時,曾每寫一郡,就為其作圖一張,圖的繪製量可想一般,也能想像出當時唐代的製圖水平。但《元和郡縣圖志》卻因年久而致此書地圖散失。雖然李吉甫無法使他所編制的地圖流傳於世,但我們今天依然可以通過書中的文字想像到當時繪圖水平的高超技藝。

《元和郡縣圖志》書影

唐代另一位影響較大的地圖學家應屬賈耽,賈耽不但善於撰寫地理志,並且善於繪製地圖。他曾在自己的著作《隴右山南圖》的表文中提到了裴秀的製圖六體,並且在其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

賈耽影響最大的應屬《海內華夷圖》,他用了整整17年才完成了此圖的繪製,成圖時他已年近五旬。《海內華夷圖》中曾提出了比例一寸折百裡,並在地圖上用不同的顏色註記不同的地名,這兩種製圖方法稱為「計裡畫方」與「古今朱墨」,這是在裴秀製圖六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地圖的繪製提出新了要求。

《海內華夷圖》是唐代的全國性巨幅地圖,雖然後來也因戰亂而散失,但卻影響了宋代地圖的繪製。

賈耽像

三、《禹跡圖》與《華夷圖》

到了宋代,地圖的製作相較於唐更加多樣化,且應用範圍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最能代表宋代製圖水平的就是《禹跡圖》與《華夷圖》,據兩幅圖上的碑記記載,兩圖成圖於阜昌七年(1136年),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兩幅圖從製圖原則上沿用了裴秀和賈耽的製圖原則,《華夷圖》的底本則是賈耽所做的《海內華夷圖》。由於兩圖為碑刻地圖,經歷了近9個世紀的風雨後,還是可以從這兩幅圖的拓片中了解到地圖的內容。

《華夷圖》

《華夷圖》所包括的地理範圍很廣,圖中雖未採用計裡畫方的原則,但卻表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圖中將宋代全國的河流、山川、道路,以及各個州所在的地理位置都表現了出來。

而《禹跡圖》則採用了從賈耽所繼承的計裡畫方的製圖原則,每方折地百裡,其中橫方有71,豎方73,總共5110方,這種製圖也大大提高了地圖繪製的精度。《禹跡圖》中「禹跡」二字代指「大禹的足跡」,此圖顯然受到了《尚書·禹貢》的影響。它包括《禹貢》中所記述的九州、河流與山川的名字,其中還與當地的地理進行了古今對照。根據學者所推,《禹跡圖》的作者極有可能是宋代大學者沈括。

《禹跡圖》的拓片

文史君說

中國的地圖製作從兩晉開始就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從裴秀的「製圖六體」到賈耽的「計裡畫方」的製圖原則,都為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兩人所留下的地圖真跡已不復存在,但是其地圖繪製的理論卻為宋代所繼承,使得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宋代的地圖窺見宋以前中國古地圖的樣貌。

參考文獻

韓昭慶:《中國地圖史研究的由今推古及由古推古——兼評餘定國中國地圖學史》,《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期。

王成祖:《中國古代地理學(先秦至明)》,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地圖上的中國:帶你看看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歷史
    雖然《禹貢地域圖》已經遺失,但它是目前中國文獻記載最早的歷史地圖集,其中最珍貴的是序中的裴秀在序言中(序言被保留在《晉書·裴秀傳》與《藝文類聚》中)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項基本原則,這就是中國古地圖史上著名的「製圖六體」。
  • 中國地圖出版社「水晶地球儀」在國際地圖製圖大會上獲獎
    7月20日在東京落幕的第29屆國際地圖製圖大會(ICC)上,中國地圖出版社製作的「水晶地球儀」獲得大會優秀地圖作品其他類二等獎。獲獎證書國際地圖製圖大會是國際地圖學領域最高學術會議與交流平臺,也是全世界地圖製圖屆的盛會,每兩年在世界五大洲輪流舉辦。
  • 中國古代地圖出現在何時?當時是如何製作的,地圖用在哪兒?
    中國古代地圖出現在何時?當時是如何製作的,地圖用在哪兒? 我們生活在現在的人們對於地圖是相當熟悉,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地圖,去一個單位或地方,駕車旅遊等等都用上了電子地圖了。但是你們知道在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地圖的嗎?我們的先民在那個時候是怎麼樣製作地圖和實用地圖的呢?
  • 掌上地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
    整個展館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近1500件展品,主要內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別是「地圖之用」「地圖之史」「地圖之學」「地圖之工」「地圖之光」,介紹了地圖的作用、起源、發展和技藝,匯聚了各個歷史時期最重要的地圖精品和複製品。一起跟著「掌上地圖館」欄目去逛一逛「神秘的」中國地圖文化館吧!
  • 一本紙書被我們做成了線上地圖書,地圖中的歷史,超高清在線瀏覽
    此外本書也有一小部分篇幅介紹了中國的傳統地圖和「中國發現美洲」的有趣觀點。作為一個地圖愛好者和網癮症患者,除了購買各種地圖書之外,收藏電子版地圖似乎更適合我的雙重癖好。圖文混排的地圖書非常適合流暢的閱讀和知識的學習,不過書中的插圖限於版面,總是看不太清楚,好些還有裁切過的跡象,可謂白璧微瑕。
  • 日本古地圖密碼:東京在哪裡?
    原創 地圖書 地圖書東京是日本的首都,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常識。不過你可能還不知道的是,位於關東平原上的東京,它作為日本首都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在日本歷史上,東京舊名江戶,於1457年,日本足利幕府時代才開始建城。
  • 古地圖秘密:中土世界存在?美洲出現中文地圖時,有侵華打算嗎?
    古地圖裡有很多秘密,繪製方法東西也有差異,。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的方法獨樹一幟,與西方繪製地圖的方法還不一樣。但地圖其實都是遵從數學法則的。出現在圖上的,是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概括和符號,而且被縮小了很多。據歷史考證,石器時代的人類就開始製作地圖。古埃及人用蘆葦繪製地圖,但蘆葦易損,所以古埃及的地圖留下來的並不多。
  • 古地圖之謎
    這些地圖在令專家驚嘆之餘,於一九五七年被送到美國海軍製圖專家,懷斯敦天文臺主任裡南漢姆處,經詳盡的分析後,一個石破天驚的報告出來了||這些地圖不但準確,還包括了直到那時為止很少考察和根本尚未發現的地方。
  • 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圖究竟是何人繪製出來的?
    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其中南極洲是最晚被人們所發現以及探索的,因為南極洲終年有暴風雪並且氣候條件十分惡劣,是鮮有人知的一片土地。可是一幅幾千年前的古地圖的發現打破了現代人的認知,這幅地圖的出現說明了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人類對南極洲進行過探險並且繪製成了地圖。
  • 葛劍雄;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利瑪竇當然知道中國人對「天下之中」觀念的重視,所以他在繪製世界地圖時,很注意中國的位置和範圍的處理。所以儘管不少人將他畫的世界地圖當作海外奇談,甚至認為根本不可能是事實,對圖上明朝的位置卻沒有什麼異議。 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開始,清朝委任西方傳教士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測繪,十年後大功告成。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沒有高科技手段,古人是如何繪製來的?
    沒有高科技手段的幫助,那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繪製出這些地圖的呢?我們不妨從離我們比較近的一幅明代地圖開始說起。四百多年前出自中國的世界地圖在南京博物院有一件稀世珍寶——《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一件不同於一般歷史遺產的文物,可謂國家寶藏。
  • 中國測繪 | 新版《湖南省地圖集》傳承湖南製圖歷史
    湖南地圖編制的歷史源遠流長,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地圖到近代邵陽人魏源主編的《海國圖志》,從1959年湖南省編輯出版的第一部省級綜合性地圖集《湖南省綜合地圖集》到2018年編制出版的全國首創全省史上規模最大的地圖集《湖南省省市縣地理國情系列地圖集
  • 2020年標準地圖發布,如何下載高清中國地圖和各省市高清地圖
    2020版高清中國地圖每年的8月29日,是第全國測繪法宣傳日。自然資源部在2020年發布2020年標準地圖,標準地圖服務系統新上線55幅公益性地圖和1幅自助製圖地圖。依次點擊中國全圖---規則,然後點擊下載步驟3:選擇合適的圖片格式,中國地圖提供2種格式,你可以根據需要下載。
  • 古人為何要畫地圖?
    通過文字記載,可知兩河流域古地圖上,海的周圍一共有七個島嶼。很可惜,關於第一個和第二個島嶼的記載沒有保存下來。第三個島嶼被稱作「飛鳥航程結束之處」。第四個島嶼位於西北,是「比夕陽或星星更光亮之處」。第五個島嶼,完全處於黑暗之中,被稱作「不可視物之處」,在那裡,黑夜連著黑夜,連太陽都看不見。
  • 資深驢友教你如何製圖 定向越野地圖的製作[組圖]
    9.1 製圖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9.1.1 製作定向地圖涉及的知識面  ①地質地貌學——想要正確的表現出不同類型的地貌及其圖形特點,需要知道地貌的成因;  ②繪圖學——地圖是由各種符號組成的,我們不能不了解他們的構成、色彩、表達方式、繪製特點與要求;
  • 古人沒有科技傍身,如何畫出準確的地圖?
    中國最早的地理書籍《山海經》,雖然記載了大量難以考據的神話傳說,但也記載了許多山川河流的位置,這對今人研究當時的地理信息極為有益。此外,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地圖則是天水天茂海灘秦墓出土的戰國地圖,地圖共有7幅,主要描繪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山區河流,但不並詳細。等到宋代造紙術和印刷術大有改進後,地圖繪製工作變得輕鬆許多,當時宋宮中珍藏的國家地圖已非常接近現代地圖了。
  • 中國地圖手抄報圖片
    偶爾會有一些情況,比如說受到一些地圖投影變形的影響或者是製作不同方位的鳥瞰圖之類的地圖,這類的中國地圖其正北方向就可能不在圖面的上方了。比例尺按照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規定,中國全圖的比例尺應在1:100萬及以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官方網站上有免費的標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的底圖提供下載。
  • 歐洲千年古地圖之旅
    回顧人類編撰地圖的歷史,不難發現,這也是地理空間的發現史。世界被簡化於地圖,地圖就是世界的隱喻。  從地圖中了解歷史,無疑是一種最直觀的便捷之徑。芬蘭學者馬裡奧·T.努爾米寧的《歐洲地圖裡的世界文明史》,就藉助古代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為讀者解答了如下的問題: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歐洲人如何在地圖上描繪世界?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在這一千年中如何發展變化?誰製作了世界地圖?
  • 掌上地圖館 |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上)
    整個展館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近1500件展品,主要內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別是「地圖之用」「地圖之史」「地圖之學」「地圖之工」「地圖之光」,介紹了地圖的作用、起源、發展和技藝,匯聚了各個歷史時期最重要的地圖精品和複製品。一起跟著「掌上地圖館」欄目去逛一逛「神秘的」中國地圖文化館吧!
  • 地圖文化亟需傳承、創新與發展——訪我國著名地圖學家、中國工程...
    「地圖+文化」見證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地圖+文化」也為我們述說著一段段歷史變遷。其實,與漫長的地圖文化發展史相比,地圖文化研究還是一個新領域。記者從2020年中國測繪學會年會上獲悉,我國地圖的起源與5000年中華文明史可謂一脈相承,「地圖文化」既不全等於「地圖」,又不全等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