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人留影]李友邦與臺灣抗日義勇隊(完)(2003.30)

2020-12-22 中國臺灣網

[聞人留影]李友邦與臺灣抗日義勇隊(完)(2003.30)

時間:2004-02-24 14:07   來源:

  全力協助收復臺灣

  1943年11月《開羅宣言》後,蔣介石開始加緊籌劃臺灣的收復工作,1944年指示相關部門研擬復臺計劃,批准成立「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臺灣調查委員會(簡稱『臺調會』)」,做為負責收復臺灣工作的職能機構。

  為充實「臺調會」的力量,1944年9月25日,蔣介石同意將「臺調會」委員名額增為11人,批准李友邦等臺籍人士為委員;同時臺灣義勇隊總算擺脫了原先「身份未明」的尷尬地位,正式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擴編為「臺灣義勇總隊」,李友邦升任為中將總隊長。總隊下設4個支隊,活躍在抗日前線,聲勢不斷壯大。

  抗戰勝利前夕,有人藉口臺灣已被日本殖民統治了50年,妄言根據「國際民族自決論」主張「臺灣應當獨立」。李友邦堅決反對,主張臺灣回歸中國,積極規劃「建設新臺灣」的藍圖。當李友邦聽到國民黨當局準備收復臺灣的消息後,十分高興,立即致電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自請率部協助收復臺灣,表示:「當率屬磨礪以須,謹候驅策,俾500萬臺胞得早登衽席也。」他在6月17日龍巖出版的《臺灣青年》第60號上撰文,指出:「臺灣革命的內容,必然隨著世機國運急劇的轉變,將由『保衛祖國,收復臺灣』而進入『建設臺灣,保衛祖國』的階段……隨著勝利的接近,我們的革命任務即將以『建設臺灣』為『保衛祖國』的方式,以『保衛祖國』為『建設臺灣』之內容,前者的目的在脫離日寇的統治,回歸祖國;後者的目的則以建立國防的基地,拱衛祖國的安全。」李友邦的主張,得到其他臺籍人士的支持。

  為了抗戰及臺灣建設的需要,李友邦決定擴大隊伍,從居住在大陸的臺籍青年和閩粵祖籍地的青年中再招募一批新隊員。但國民黨當局一向排斥異己,容不得其它軍事力量的發展,隨著義勇隊隊伍的不斷壯大,再次招致猜忌,他們不僅對李友邦的「建設新臺灣」的提案擱置不理,還在抗戰勝利前4個月,停發臺灣義勇隊的糧餉,從經濟上進行封鎖。幸賴龍巖當地民眾熱情援助,義勇隊方勉強渡過難關。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義勇隊和全國軍民一樣,沉浸在抗戰勝利的巨大喜悅中。不過他們的興奮更勝一層,因為他們即將回到臺灣故鄉,重建一個富強康樂的家園。9月3日,李友邦派遣臺灣義勇隊上校副總隊長張士德(原名張克敏)率領部分隊員,搭乘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柯克上將的飛機先行抵達臺灣。

  當島內民眾為臺灣復歸祖國而萬眾歡騰時,日本殖民者卻仍不甘心失敗。除了組織日臺浪人暗殺團,阻止接收工作,進行種種破壞活動外,還鼓動親日臺籍分子倡導「臺灣獨立」。李友邦得悉日敵在臺策劃的陰謀後,急電國民黨接收官員作好預防措施。當時,由於國民黨當局尚未正式接收臺灣,島內一時處於無政府狀態,加之駐臺16萬日軍又未繳械,隨時有發生變故的可能。這時,先行抵臺的義勇隊副總隊長張士德毅然擔起重任,以所率先遣部隊為基礎,組織起治安服務隊,維護島內社會秩序。

  在「白色恐怖」中慘遭殺害

  1945年底,李友邦回到臺灣,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直屬臺灣支部主任。抵臺伊始,他就到處奔走,呼籲和勉勵臺灣人民特別是青年團結起來,積極投身於戰後家園的建設和民族的復興工作。1946年元旦,他在臺灣電臺發布「新臺灣建設的意義與前途」演說,強調「今後我們永遠與中華民族同生存共命運,故臺灣重建不僅有新的模型,而且有新的特質」。當時,島內社會各階層精英份子紛紛參加他主持的三民主義青年團,準備在李的領導下共同建設新臺灣。但國民黨當權者忌諱李友邦在島內民眾中威望,將其視為異類,深恐不利於他們在臺灣的統治,對其在政治上不斷打壓。

  為了解除李友邦的軍權,1946年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解散「臺灣義勇總隊」,對義勇隊員不進行安置,不發給退伍證書及退休金。驟然間,這支經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的、曾為民族抗日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隊伍,頓時變成一支失業之軍,他們流落街頭,陷於饑寒交迫之中。李友邦夫人嚴秀峰迴憶說:「當時許多同志擁擠在一起,暫時棲居在我家裡,過著兩餐稀飯一餐乾飯果腹的日子。」

  1947年春,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事後,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陳儀誣陷李友邦在背後操縱暴動並窩藏共產黨,於3月10日將他非法逮捕並押送南京。嚴秀峰在臺灣投訴無門,只得渡海到南京找到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第一處組織處處長蔣經國,為李友邦申訴。蔣經國賞識李友邦的才幹,同意保釋他出獄。

  然而,李友邦逃過了「二二八」的劫難,卻逃不過白色恐怖的魔掌。1951年11月18日,身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副主任委員和臺灣省政府委員的李友邦,被國民黨當局以「參加中共組織、在臺掩護中共地下人員、意圖顛覆政府」的罪名再度逮捕入獄,並於次年4月22日被國民黨當局以「匪諜叛亂罪」處以極刑。可嘆臺灣抗日民族英雄李友邦終生為中華民族解放和振興鞠躬盡瘁、浴血奮戰,未死在抗日前線戰場,卻在抗戰勝利後倒在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屠刀下!

  雖然李友邦和他領導的義勇隊,瓦解、犧牲在國民黨當局的殘酷鎮壓下,但他們的英雄事跡永垂青史。祖國大陸沒有忘記他們,人民沒有忘記他們,當年臺灣義勇隊在祖國大陸戰鬥過的地方,如今已被當地黨和政府做為重要革命遺址完整地保存下來;1995年9月,李友邦夫人嚴秀峰做為特邀代表到北京出席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系列活動。

  (原載臺灣《傳記文學》月刊2003年6月號,編輯時進行了刪節並對文字做了處理,大小標題亦重擬。)

  《臺灣周刊》2003年第30期

編輯:system

相關焦點

  • 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的故事
    他說,閩北崇安縣有不少從臺灣被迫流亡回祖籍的臺胞,其中有志士仁人,或可動員組織。」駱耕漠當即向浙江省委統戰工作委員會報告商議,決定協助李友邦先到崇安去了解一下具體情況,試圖開闢一個抗日救亡的新陣地。浙江省統委指示駱耕漠和張一之(中共黨員、後化名張畢來)協助李友邦籌建臺灣義勇隊。在籌建義勇隊的過程中,李友邦也得到了國民黨浙、閩兩省政府的支持。籌組臺灣義勇隊的工作從何著手呢?
  • 特寫:臺灣抗日將軍李友邦故居裡的一場祭祖聚會
    1939年李友邦在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國民黨浙、閩兩省政府的支持下,在浙江金華組建「臺灣義勇隊」及「臺灣少年團」, 人數最多時候有480多人。同年10月,國民政府正式委任李友邦擔任「臺灣義勇隊」隊長兼「臺灣少年團」團長,並晉階為陸軍少將。
  • 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被授予臺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1日記者獲悉,為銘記臺灣同胞為抗戰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位於浙江金華市區酒坊巷的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被授予全國首個臺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金華繁華的古子城內,坐落著一處幽靜的院落。上世紀30年代,由臺灣同胞組成,直接參加祖國抗戰的數量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抗日隊伍——臺灣義勇隊就是在此成立。其創始人就是著名臺籍抗日將領李友邦。
  • 揭秘抗戰中的臺灣義勇隊:同日軍說日語宣傳反戰理念
    抗戰爆發,日本當局迫令臺胞回臺,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回臺灣,一部分人則堅持留在祖國大陸。  出於安全考慮,福建省政府將留閩臺胞集中起來,統一安置在閩北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總人數達400多人。1938年11月,長期從事抗日活動的臺胞李友邦從浙江來到崇安縣,動員和招募崇安的臺胞參加義勇隊。
  • 浙師大學子尋訪金華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與子同袍驅日寇
    不知當年出身臺北望族的李友邦將軍,幾經戰火洗禮、流離,選定這座浙中民宅作為臺灣義勇隊、少年團的成立地時,是否也想到了臺北老宅裡的那口井? 「井與井之間水脈相通,海峽兩岸血脈相連。」今年年初曾跟隨金華市臺辦組織的「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尋訪團」前往臺灣實地尋訪的孫海告訴記者,他在臺北李友邦故居看到那口老井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這樣的感觸。
  • 臺灣望族抗日史實鉤沉三部曲之三
    原標題:臺灣望族抗日史實鉤沉三部曲之三   蘆洲李家:將軍雖去 大樹不凋——臺灣望族抗日史實鉤沉三部曲之三   新華網臺北10月24日電(記者韓淼、陳鍵興)在臺灣新北市蘆洲區的高樓大廈中,有一片格局方正、石牆磚柱的中式古厝,這裡是臺灣抗日將領李友邦家族的故居。
  • 臺灣望族抗日:蘆洲李家將軍雖去 大樹不凋
    本月初,臺灣統派團體紀念辛亥革命、臺灣光復與新中國成立的「光輝十月」活動,也選址在蘆洲李宅。臺灣作家藍博洲在致辭時說,馬關條約後,臺灣人民展開長達50年的武裝、文化抗日鬥爭,而在祖國大陸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戰中,有5萬多名臺灣愛國志士回到大陸投身抗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友邦將軍及其創辦的臺灣義勇隊。
  • 一座祖宅承載的家國情——訪臺灣蘆洲李宅暨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當時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曾經主管全臺秀才科考的李氏先祖李樹華辭官返鄉。面對日本人統治的現實,李樹華及族人決定蓋一棟家鄉樣式的房子給子孫,以不忘本源。他們特別聘請山西匠人到臺灣,按照中原合院建築模式,融合當地風情,修建了這座祖宅。所在村落也被稱為「中原裡」。整座宅院1903年建成,正身三進,帶左右、內外雙護龍,共九廳、六十房、一百二十門。格局方正、四通八達。
  • 將軍故裡銘記「抗日俠侶」的家國丹心
    這座清末漢式田莊宅第被當地人稱為「李祖厝」,是臺灣著名抗日將領李友邦將軍的故居。 推門而入,映入眼帘的是有「抗日俠侶」之譽的李友邦將軍及夫人嚴秀峰女士浮雕銅像,基座銘刻李氏夫婦事略及李友邦召集抗日同志開會時牆上必掛的「復疆」兩個大字。
  • 「抗日花木蘭」嚴秀峰的傳奇人生
    原標題:人物特寫:「抗日花木蘭」嚴秀峰的傳奇人生   說起臺灣的抗日英雄,人們會聯想到蔣渭水、羅福星與李友邦等,其實李友邦的妻子嚴秀峰,也是巾幗不讓鬚眉。1日,嚴秀峰女士的公祭儀式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舉行。   儘管經常以抗日將領李友邦遺孀的身份出現,嚴秀峰本身就是一位勇敢的抗日女戰士。
  • 人物特寫:「抗日花木蘭」嚴秀峰的傳奇人生
    嚴秀峰、李友邦(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起臺灣的抗日英雄,人們會聯想到蔣渭水、羅福星與李友邦等,其實李友邦的妻子嚴秀峰,也是巾幗不讓鬚眉。   儘管經常以抗日將領李友邦遺孀的身份出現,嚴秀峰本身就是一位勇敢的抗日女戰士。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出身於浙江杭州富庶家庭的嚴秀峰才17歲,就效仿花木蘭勇上火線,投身抗日。   此後,她輾轉浙江各地,當時李友邦正在金華成立「臺灣義勇隊」準備抗日,兩人因而認識,並於1941年喜結連理,從此譜出一段戰地情緣,成為遠近知名的「烽火俠侶」。
  • 「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巡迴展」走進新北市 -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臺北電 (記者柴逸扉、孫立極)「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巡迴展」第32站近日在新北市蘆洲區蘆洲李宅舉行。臺灣抗日誌士及親屬、部分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一道出席開幕式。有關專家表示,整個日據時期的臺灣史就是殖民與反殖民的鬥爭史,期待臺灣民眾通過圖文展了解歷史,繼而理解現在、走向未來。
  • 紀念臺灣光復67周年 臺灣抗日誌士親屬捐贈文物
    當天,在抗戰館舉行了文物捐贈儀式,伴隨著《永遠的盧溝橋》悲壯的歌聲,臺灣抗日誌士、愛國詩人丘逢甲侄孫女丘秀芷,臺灣抗日義軍領袖姜紹祖曾孫姜文滉、臺灣抗日誌士蔡智堪之子蔡廣源、蕭道應之子蕭開平等分別向抗戰館捐贈文物。
  • 臺北舉辦紀念李友邦特展 回顧二二八事件(圖)
    原標題:臺北舉辦紀念李友邦特展 回顧二二八事件(圖) 臺北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左起)、李友邦之子李力群26日出席開幕記者會,聆聽策展人蘇瑤崇介紹珍貴館藏。(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二二八事件」滿67周年,臺北市文化局策劃「臺灣先鋒─李友邦與二二八受難者紀念特展」,透過李友邦將軍歷經「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時被槍決的生命軌跡,並以其在戰後籌組的「三青團」為主軸,呈現「二二八事件」的多元面向。
  •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來源:東南衛視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不應被埋沒,」對於日前李登輝「臺灣抗日不是事實」等媚日言論,臺灣知名歷史學者戚嘉林29日在臺北強調,「我們只有恢復歷史記憶,才會贏得尊重
  • 臺灣民眾抗日大事記
    同日,臺灣同胞渡海回祖國大陸的有7000多人。當日,簡大獅、詹振等率領抗日武裝6000餘人襲擊臺北,衝進市區,一度佔領奎府街、大龍峒等。同年陳少白受孫中山之命入臺建興中會臺灣分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2月 日陸軍中將兒玉源太郎為第四任臺灣總督。
  • 「兌山李」兩岸情:廈門集美竟然有這樣一個地方出了四個抗日將軍
    >就把他留在身邊做黨務工作由廖仲愷先生教我父親漢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友邦提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號召臺胞共同為抗日救國而奮鬥。其後,他在浙江金華籌組臺灣義勇隊與臺灣少年團,活躍在抗日前線。
  • 臺灣光復:不能不說的真相
    「臺灣同化會」於1914年12月20日成立,由77歲的日本明治重臣板垣退助擔任總裁,會員達3000多人。這是臺灣人打著「同化」的旗號,以謀取與日本人的平等待遇。僅僅兩個月後,就被臺灣總督以「有害公安」為由強令解散。但地火仍在運行。在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243巷的深處,有座「蘆洲李宅」,這是第一位臺籍將軍李友邦的故居。
  • 「1895~臺灣大家族救亡圖存」特展在臺北開展
    當日,「1895~臺灣大家族救亡圖存」特展與「鐵證如山——吉林省檔案館館藏日本侵華檔案展」,雙展聯合在臺北旺旺中時大樓開幕。臺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中)與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會長林銘鐔(左4)、吉林省檔案局副局長趙志剛(右4)、中國時報社社長王豐(右2)等共同為展覽開幕剪彩。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1902年5月30日,林少貓大張宴席為母祝壽,蘇貞昌祖父蘇雲英(林少貓老鄉),叔祖父蘇雲梯向日軍出賣林少貓和數百抗日英雄,被日軍乘機攻入山嶺, 導致林少貓等數百人抗日英雄被殺。 1895年6月3日,基隆失守,6月6日唐景崧逃回廈門。1895年6月8日,漢奸李春生、辜顯榮等迎日軍進臺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