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朋友,不敢和人交流,或許是患上社交恐懼症,家長別忽視

2020-12-17 小庚庚爸爸

文/小庚庚爸爸

在我們的印象裡,孩子都是天真可愛的,很難將一些心理疾病和孩子聯繫在一起,可是也正是家長的疏忽,導致那些心理亞健康的孩子們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最近,閨蜜帶著5歲的兒子鬧鬧來我家玩,考慮到很長時間不見,於是,我們到了外面一個比較安靜的餐館吃飯,並且打算坐下來好好敘舊。

我們一邊吃一邊聊,聊得很開心,在我們聊天的時候,兒子鬧鬧就一直坐在閨蜜的旁邊,特別安靜,全然沒有小朋友們該有的調皮勁。

吃完飯之後,我讓女兒帶著鬧鬧去休息區玩耍,可是鬧鬧始終不肯離開媽媽。

後來閨蜜告訴我兒子鬧鬧特別懂事兒,可就是性格太內向了,不喜歡到人多的地方去,也不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平時基本上都是待在父母身邊,要不然就是自己一個人玩。

聽完閨蜜的話,我斷定鬧鬧應該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症。表面上看上去孩子不喜歡和人交往,可是,他們的內心渴盼和其他人交朋友,只是擔心會被拒絕,又不敢邁出交往的第一步。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理呢,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呢?

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的表現有哪些?

1、緊張發抖,手心出汗

社交場合中,明明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孩子卻渾身發抖,由於身體不適導致全身出汗。別人在說話的時候,孩子的眼神躲躲閃閃,不知道應該停留在什麼地方,臉色赤紅,孩子會覺得很尷尬。

2、說話困難

面對社交場合,整個人如同變了一個人似的,慌慌張張,根本就無法輕鬆地說話,因為身體和心理方面特別緊張,導致他們無法用大腦去組織語言,久而久之,會自動的遠離人群或者在社交場合根本就不說話。

3、找各種理由逃避社交

因為在社交場合十分不舒服,導致他們會以種種藉口逃避社交。遠離社交場合就不會讓自己難堪,也不用擔心別人的指指點點,他們不想要面對自己的問題,總是在一味的逃避。

造成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1、生活環境不和諧

生活環境會對一個人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家庭環境不和諧,父母經常爭吵,經常遭受家庭暴力,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沒有安全感,總是擔心自己會受到傷害,內心極度恐懼、自卑。

為了保護自己,孩子會在內心裡形成自我封閉的防禦機制,他們寧願把自己包裹起來,不願意去面對陌生的人,即使出現在陌生人面前,會刻意壓制自己,不敢 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

2、有過不愉快的社交經歷

當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的時候,曾經被欺負、被壓迫或者父母曾辱罵孩子,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當孩子再次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受到過去經歷的影響。

當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內心裡會產生畏懼感,久而久之就會徹底的壓制自己的內心思想,從而無法正常與人交往。

3、父母為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

美國兒童學家,阿黛爾法國曾經說過,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可見父母的話語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

大多數社交恐懼的孩子,往往是因為身上背負著父母為其貼上的負面標籤。有的父母數落孩子,「你怎麼這麼笨,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你也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慢慢的孩子也就成了父母口中那個什麼也做不好的孩子。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需要與人交往,並且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獲得滿足。而對於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孩子來說,既想要與人交往,同時又害怕自己做不好,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改變現狀。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呢?

1、家長抽時間陪伴孩子,建立安全感

小小年紀本該是天真浪漫的性格,卻患上社交恐懼,無非就是在內心裡沒有安全感,沒有建立對周圍人最起碼的信任。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應該要儘可能的和孩子待在一起。對孩子的需求積極響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事情後,往往歇斯底裡一頓批評,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往往不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也應該要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即使沒有控制住脾氣,數落了孩子,也要抱抱孩子,告訴孩子我愛你。

2、做個願意與人交往的家長

通過研究表明,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大多都性格孤僻,不太喜歡和人打交道,而且脾氣不夠好,因此,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孩子可能不會聽你說的話,但是他一定會學著你的樣子去做事情。家長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模板,我們自己先學會與人交往,孩子也必然會學著你的樣子與其他人進行交往。

3、讓孩子變成一個自信的人

孩子之所以產生社交恐懼,無非就是擔心自己不受其他人歡迎,內心深處的自卑在作祟,因此想要讓孩子戰勝社交恐懼,就必須要讓他樹立自信。從內心裡堅定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相信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平時,家長多多鼓勵孩子,儘可能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從而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自然就樹立了自信。

能力的培養需要時間,家長不要操之過急,尤其是對於本身就內向的孩子來說,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要給孩子孩子貼上太內向、不喜歡和別人玩的標籤,而是應該要積極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更好的融入集體,自然而然的喜歡上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在玩樂中,克服恐懼。

在你的身邊有沒有社交恐懼的孩子呢?他們現在怎麼樣了?你同意文中的觀點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和家庭教養方式有極大關係
    上廁所發現旁邊有同事,硬生生等對方上完走了才敢出來!在超市看到熟人,貨架前低頭彎腰5分鐘,只為別人不發現你!讓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後孩子在長大後生活上會產生各種的問題各種不想與人交流引發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是什麼1、先天遺傳,如果家族直系親人中有人患有社交恐懼症的話,那麼,孩子患社交恐懼症的概率也會比其他孩子高出十倍以上。
  • 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家長千萬別忽視,否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1、不主動和人打招呼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不主動和人打招呼。走在路上看到熟人,孩子就會低頭刻意迴避,就算與別人說話是現也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更嚴重的是孩子看到陌生人就會變得心慌耳熱,行動極其不自然。
  • 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需要警醒,孩子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再有就是平常的班級小組討論的時候,有些孩子一同別人說話就放不開聲音,支支吾吾,臉也紅彤彤的。其實這是孩子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社交焦慮障礙,多表現為過分和不合理地害怕、恐懼周圍的事物或者環境。
  • 孩子不願交流、沒朋友,想擺脫社交恐懼症,用好「ICPS四步法」
    孩子不願意交流,在學校裡獨來獨往,不愛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也沒有玩得好的朋友。有時候去到人多的地方,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往家長身邊靠,焦慮緊張,像是特別害怕看到人群,就像患上了社交恐懼症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用好&34;解決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問題,幫助孩子更好地和世界溝通。
  • 孩子害羞內向不愛說話?家長別大意,小心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看到身邊或者舞臺上那些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孩子,有些成年人不禁慚愧,覺得自己活得不如個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些人比較內向,喜歡安靜和獨處,也有些人外向,性格活潑,喜歡交友和參加集體活動。
  • 孩子不願交流、沒朋友,想擺脫「社交恐懼症」,試試「系統脫敏法」
    她對媽媽說看到人多就緊張,甚至害怕,所再好玩的遊樂項目都無法讓她克服心理恐懼。很顯然,朵朵患上了"兒童社交恐懼症"。雖然兒童社交恐懼症並不罕見,但是對孩子的身心發育卻依然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它指孩子表面上會特別過分的懼怕與別人接觸,但是內心卻非常願意與別人交流相處,只是害怕被拒絕、怕不被信任,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障礙。簡言之就是排斥跟陌生人交往,一旦有陌生人在,就會感覺渾身不自在。
  • 職場中不敢和同事交流?社交恐懼症怎麼克服
    ­  為釐清性格內向與社交恐懼症的區別,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這是怎麼了:不與室友交流,陌生人也令我恐懼­  記者了解到真實的案例是,小A生活中是一個很沉默寡言的人,在別人眼中存在感低,是個內向靦腆的女孩,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需要醞釀和準備很久。在大學宿舍住了三年,小A基本不和另外三個室友說話。偶爾有學習上的事要通知室友,對小A來說都是煎熬。
  • 「媽媽, 我沒有朋友」,孩子的社交恐懼症,有的治嗎?
    網友C:不喜歡和滴滴師傅聊天,就在接備註上寫自己是聾啞人無獨有偶,在西班牙,有一個女子為了避免和別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社交,從而「裝瞎」28年……而日本京都的一位45歲的女子,在家中「宅」了將近二十年,才出來找工作。挫敗的人際關係,與自尊不斷遭到打擊的惡性循環,讓很多人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
  • 害怕交流?不敢社交?掌握這兩種方式戰勝你的「社交恐懼症」
    在特輯02期中有一封來信中的部分內容是這樣的,她說:「我是個很內心的女孩,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也經常在和不太熟的人呆在一個空間的時候坐立難安,不知道該不該搭訕問個好,也不知道在面對他的時候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回應,其實我最希望的還是他和我都不要說話,也不要面對面,這樣或許就不會感到尷尬了。」
  • 女子患社交恐懼症 4年宅在家中沒上班
    案例:4年沒上班  今年30歲的小芳(化名)曾經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在她25歲那年,因為不敢出去與人交往,她不得不辭掉工作,天天「宅」在家中,沒有朋友,沒有同事,沒有工作,這樣的日子有4年之久,直到去年,她找到心理醫生諮詢治療後,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她決定參加今年的團體心理治療,經過治療,她開始逐漸擺脫社交恐懼症。
  • 孩子怕生不敢和人交往?對待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可用系統脫敏法
    很多家長都喜歡乖巧外向的孩子,遇到熟人都能主動打招呼,不會總是躲在父母的身後不敢見人。這樣"外向型"的孩子都是比較受歡迎的,相對來說比較害羞的孩子可能會遭受父母更多的碎碎念。鄰居的小林就是這樣,他家的孩子平時都是乖巧懂事的,有點不足的就是孩子比較害羞、慢熱,見到生人就害怕,不敢主動地和別人交談,也不會輕易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現在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小林就擔心孩子會不會無法適應學校的新環境,擔心著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社交能力在現代社會中是必須的,孩子總是這樣"害羞"終歸不是好事。
  • 膽小不敢跟人說話?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當我們處於某種不可預料不確定的因素中,我們的心理或生理就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強烈的反應。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事情吧。比如有的人害怕昆蟲,有的人害怕黑暗,還有的人對長滿刺的生物感到害怕。而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就是社交恐懼症了。社交恐懼症又叫做社交焦慮障礙,常見於兒童時期或成人早期。患者的主要表現為在公共場合與人溝通交流是十分的擔心,緊張、害怕。
  • 「媽媽,我沒有朋友」,孩子的社交恐懼症,有的治嗎?
    網友C:不喜歡和滴滴師傅聊天,就在接備註上寫自己是聾啞人 無獨有偶,在西班牙,有一個女子為了避免和別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社交,從而「裝瞎」28年……
  • 女子患上「社交恐懼症」 辭工作「宅」家裡4年
    案例:4年沒上班  今年30歲的小芳(化名)曾經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在她25歲那年,因為不敢出去與人交往,她不得不辭掉工作,天天「宅」在家中,沒有朋友,沒有同事,沒有工作,這樣的日子有4年之久,直到去年,她找到心理醫生諮詢治療後,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她決定參加今年的團體心理治療,經過治療,她開始逐漸擺脫社交恐懼症。
  • 大學生患上「社交恐懼症」 一跟人說話臉紅冒汗
    快報訊(通訊員 森林 記者 高路)最近,南京一家醫院的精神心理專科接待了一名男大學生,他說自己與別人交流有很大障礙,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冒汗,不敢正眼注視對方,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這種狀態從去年高考結束後就開始了,已持續一年。  23歲的小張來自蘇北農村,現在南京某大學讀書。他性格內向,父母對他期望很高。
  • 父母日常這句話,很可能讓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希望你沒有
    剛剛35歲的小莉,現在已經是一家國有企業的中層領導,但事業的成功並沒有讓她覺得幸福,因為她的女兒患有社交恐懼症。多年以來,這事一直深深地折磨著她,讓她悔恨不已。孩子五歲時,小莉帶她回到親戚家過年。當時,由於她的女兒面生沒有跟親戚打招呼,小莉的面子上過不去,就隨口呵斥:「這孩子從小就害羞內向,不敢跟人打招呼,真是的!」這句話就像一個魔咒一般,從那時起,原本活潑外向的女兒逐漸變得不愛說話。後來,甚至與孩子打交道也成了問題,在學校被孤立起來。後來去諮詢了心理醫生,被診斷出患有社交恐懼症。醫生告訴小莉,女兒的病與她小時候的那句話有很大關係。
  • 不喜歡和同事一起吃午飯,小夥患上午餐恐懼症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郎建榮一日三餐對每個人來說再平常不過,但在職場上,每天中午的那頓飯可就有學問了。最近,剛入職的小劉感到非常不適,因為不喜歡和同事一起吃午飯,總覺得自己不合群,還被同事吐槽沒有團結精神,一到中午就有「午飯恐懼症」。
  • 社交恐懼症對孩子影響巨大嗎?是的!家長做好這三點可以有效規避
    這篇論文也促使很多家長越發重視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因為社交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旦患上了社交恐懼症,那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不久之前,我跟一位朋友說到了這個話題,恰巧朋友就在附近的小學教書,她說自己班上就曾經見有過社交恐懼的學生,他們往往總是不合群的。現在的小學都非常注重孩子全方位的發展,因此會有很多的興趣課程和娛樂活動,老師都會鼓勵孩子多多參與。
  • 警惕孩子患上「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有三個特徵  在家長眼裡,孩子不想上學,拿生病做藉口,準是為了逃學。他們很容易聯想到小孩是不是對學習有畏難情緒,又或結交了什麼壞朋友。可事實是,有的孩子真的是一上學各種病就都來了,完全不由自主,可他們很多卻學習成績優異,沒有品德問題,這和學習成績差、伴有品德和行為問題的逃學孩子完全是兩回事。醫生稱之為「學校恐懼症」。
  • 社交恐懼:口罩能治好社交恐懼症?
    口罩掩蓋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戴上口罩,社交恐懼症減輕了?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內向並不是社交恐懼症。「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頭上。03心理因素社交恐懼症患者害怕被別人拒絕,自尊心較強,或者對自己的外貌及自身能力沒有信心,自我評價低等,主要是害怕或擔心外界的負面評價而產生的緊張焦慮狀態和恐懼情緒,而選擇逃避和拒絕與外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