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交流、沒朋友,想擺脫「社交恐懼症」,試試「系統脫敏法」

2020-12-22 育媽媽記

小區的操場上,一群孩子正在開心的玩著遊戲,他們的笑聲不時的傳到一旁的父母耳中,讓父母也忍不住和他們一起享受歡樂。

可是在一個角落裡,卻有一個孩子緊緊的拉住媽媽的衣角,任憑媽媽怎麼說,她也不願意鬆手。

這個小女孩叫朵朵,上幼兒園中班,平時在幼兒園裡就不喜歡和同學一起玩。

每次都是一個人坐在座位上擺弄著玩具,其他小朋友喊她她也不理,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在外面玩的時候,朵朵也會緊緊的跟在父母身後,特別是在遊樂場這樣人多的場所,朵朵更是著急的想要離開。

她對媽媽說看到人多就緊張,甚至害怕,所再好玩的遊樂項目都無法讓她克服心理恐懼。

很顯然,朵朵患上了"兒童社交恐懼症"。雖然兒童社交恐懼症並不罕見,但是對孩子的身心發育卻依然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

01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呢?

它指孩子表面上會特別過分的懼怕與別人接觸,但是內心卻非常願意與別人交流相處,只是害怕被拒絕、怕不被信任,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障礙。

簡言之就是排斥跟陌生人交往,一旦有陌生人在,就會感覺渾身不自在。

02兒童社交恐懼症產生的原因?

1、父母教育方式不當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都非常嚴格,希望孩子能夠成龍成鳳,有所作為。只要孩子的行為和自己預期的有所偏差,父母就會大聲指責,甚至會動手打孩子。

這自然容易讓孩子心生恐懼,她們不敢表現自己,漸漸變得膽小自卑,甚至連話都不敢說,怕因此被責罰。

也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允許孩子隨便和不認識的人玩,同時也不給孩子和其他小夥伴接觸的機會,不帶孩子串門,也不歡迎其他孩子來玩。

這勢必會讓孩子的社交欲望一點點被澆滅,以至於到最後徹底消失。

2、在社交中受過心理創傷

當孩子想要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起交流時,被對方拒絕,或者禁止孩子加入他們的遊戲。

當孩子每次和其他小朋友接觸時,都會遭到惡意的嘲諷、欺負、當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時,父母就會不分場合的去懲罰他們……

這些都在無意中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社交,使得孩子本能的對社交產生了排斥。

因為他們在社交中收穫的並不是快樂,而是委屈和痛苦,所以自然導致他們關閉了心門,不願意和他人正常交往。

3、被人為貼上負面標籤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冷嘲熱諷,不停的說孩子笨、孩子傻,那麼就等於無形中給孩子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籤。

久而久之孩子必然會受其影響,認為自己正如標籤上所說的一樣,所以他們會自我否定和懷疑,不敢和他人交往,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有正常交往的能力。

如果孩子有了心理障礙,已經處於社交恐懼症之中,那麼還能補救嗎?父母不妨嘗試系統脫敏法,相信能夠順利幫孩子擺脫社交恐懼。

03什麼是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又稱"交互抑制法",即當患者面前出現使其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刺激時,施加與這些刺激相對抗的刺激,從而逐步消除患者的緊張與焦慮,並不會再對這樣的刺激產生不良的應激性反應。

系統脫敏法訓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這是它的理論基礎

巴甫洛夫把狗固定住,然後在每次給狗食物的時候就搖鈴,鈴聲跟食物同時出現,然後狗就會產生唾液,巴甫洛夫稱其為無條件反射。

當經過搖鈴給食物訓練後,即使後來只搖鈴不給食物,狗聽到鈴聲依然會產生唾液,巴甫洛夫稱其為條件反射。

如果強化的次數越多,條件反射將會得到鞏固;如果長時間只搖鈴沒有給食物,慢慢的條件反射就會削弱,直到消失。

系統脫敏法的治療原理就是對抗條件反射。

04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1、幫助孩子建立社交焦慮等級

孩子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很多時候他們雖然會有焦慮,但是卻無法辨別出此時的焦慮嚴重程度。

加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未達到最佳,所以很多時候必須藉由家長的引導和幫助,才能建立最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社交焦慮等級表。

比如:

第一等級:準備出門去遊樂場,內心不安,恐懼值為15。

第二等級:去到遊樂場,看到很多小朋友,輕度恐懼恐懼值30。

第三等級:跟其他孩子打招呼,中度恐懼恐懼值50。

第四等級:跟其他孩子借玩具,高度恐懼恐懼值70。

第五等級: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極度恐懼恐懼值100。

2、訓練孩子全身心放鬆

這裡的放鬆和瑜伽裡的冥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閉上眼睛,放一段優美柔和的音樂讓孩子靜靜欣賞一分鐘左右。

這時家長可以說出一些儘可能充滿陽光和趣味的引導詞,從而達到吸引孩子的目的。

在這樣的場景中,孩子的身心是完全放鬆的,他們的肌肉會漸漸變得鬆弛。

如果能夠堅持訓練,孩子的內心必然會充滿愛和陽光,性格自然也會開朗起來,不再畏懼與他人交流。

3、幫助孩子進行脫敏訓練

1、想像脫敏訓練

讓孩子提前在腦海裡構造一福畫面,讓他們的思緒從最初的緊張慢慢到有所緩解再到最後的不再恐懼,那麼就意味著孩子已經完全放鬆,想像脫敏訓練就順利完成。

2、現實脫敏訓練

讓孩子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出門,如果孩子想要牽手,那麼不要拒絕,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其他小朋友玩耍。

這時孩子的狀態是自然非緊張的,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認可。

之後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引導孩子加入他們的遊戲中,或者嘗試向他人借玩具,當然也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他人交換。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必然有所提升。陪在孩子身邊,當他們慢慢能夠感受到交往的樂趣之後,學會適當抽身。

這時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就已經基本被孩子克服,只要父母繼續鼓勵和支持,相信孩子一定會越來越棒。

相關焦點

  • 孩子不願交流、沒朋友,想擺脫社交恐懼症,用好「ICPS四步法」
    孩子不願意交流,在學校裡獨來獨往,不愛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也沒有玩得好的朋友。有時候去到人多的地方,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往家長身邊靠,焦慮緊張,像是特別害怕看到人群,就像患上了社交恐懼症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用好&34;解決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問題,幫助孩子更好地和世界溝通。
  • 孩子怕生不敢和人交往?對待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可用系統脫敏法
    對於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家長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要認同孩子出現的行為,然後再和孩子一起找到背後的原因,把問題癥結找出來我們才能解決問題。家長也可以學習"系統脫敏法",幫助緩解孩子的社交恐懼症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恐懼"社交"?"系統脫敏法"又是什麼呢?家長應該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操作呢?孩子怕生?
  • 小孩「社交恐懼」並非心理疾病,根源在家長,試試「系統脫敏法」
    每逢過年,我們一般都會走親戚拜訪朋友,但她卻以各種理由推掉。就算去了,在外人面前總是表現得極其不自然。我的小姨為此沒少和我吐過苦水,但也無可奈何,一直找不到改善的辦法。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分焦慮,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生下來都是那麼開朗活潑的,總會有那麼幾個小朋友相對喜歡安靜和獨處。不少的名人,比如牛頓、拿破崙等等,小時候都是內向型性格。
  • 「舞臺恐懼症」成了中國孩子的通病,用「系統脫敏法」巧妙治癒
    了解"舞臺恐懼症" 舞臺恐懼症是一種恐懼舞臺、在公開表演時會表現出過度緊張的症狀。如果孩子不敢面對舞臺或是在舞臺上表演時很容易出差錯或是表現出過度的緊張,那麼可以確定其患有舞臺恐懼症。 一般來說,舞臺恐懼症主要由兩個原因引起。
  • "舞臺恐懼症"成了中國孩子的通病,用"系統脫敏法"巧妙治癒
    其實有很多孩子也有過類似經歷,初次登上舞臺時沒有得到充分的鼓勵,在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時,臺下的觀眾又藉此起鬨,這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進而導致其對舞臺極度排斥。事實上,不論孩子是由於哪種原因對舞臺產生恐懼感,其根本原因都是心理過於敏感。父母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採取"系統脫敏法"。
  • 害怕交流?不敢社交?掌握這兩種方式戰勝你的「社交恐懼症」
    初中時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她的學習很不錯,幾乎每次都是前三,但是她很怕老師看她,老師一走到她跟前,就頭腦空白、手抖,完全無法思考做題,即便考試也是如此。節目中來信的人應該也是屬於這一類恐懼症,因為她說「喜歡不要交流,甚至不要面對面坐」以及「坐一起會坐立難安」等這樣的話。因為一旦開始交流,就免不了會有一些眼神的接觸,所以,我覺得她屬於這一類恐懼症。
  • 孩子抗拒舞臺,多半是「舞臺恐懼症」,「系統脫敏法」是治癒關鍵
    隨著現代人們教育意識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不單單只注重於孩子的學習課業上,也相繼的給孩子開展一系列的特長培訓。逐漸的「擺脫」應試教育是一個好現象,可是在提高發展孩子的其他技能時,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好像別很欠缺表現力。比如在做文藝匯報演出的時候,孩子還有些抗拒舞臺,對於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舞臺恐懼症」。
  • 想讓孩子不再恐懼演講?用好「系統脫敏法」,3招治癒孩子恐慌
    活動結束之後我找老師諮詢了孩子的情況,老師和我說:「你家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患有舞臺恐懼症,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你們一定要去深入分析,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所以家長們不要再強迫孩子在舞臺上表演,我們需要找到孩子恐懼舞臺的原因,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擺脫舞臺恐懼。
  • 社交恐懼症‖說的是你嗎?
    朋友聚會的時候,大家都在侃侃而談,而你總在埋頭苦吃; 一看到電話和微信來了,第一反應就是煩躁和焦慮; 走在路上生怕遇見認識的人,遇到了也想假裝沒看見,不想打招呼; 害怕麻煩別人,遇到需要別人幫助的事情總是開不了口; 跟一群不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比打一架更累
  • 社交恐懼症 ‖ 說的是你嗎?
    一看到電話和微信來了,第一反應就是煩躁和焦慮;走在路上生怕遇見認識的人,遇到了也想假裝沒看見,不想打招呼;害怕麻煩別人,遇到需要別人幫助的事情總是開不了口;跟一群不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比打一架更累……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屬於恐懼性神經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
  • 實用指南 | 教你告別社交恐懼症,收穫好人緣
    ,而父母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缺乏適應能力的鍛鍊,都會產生社交恐懼;父母總是責怪或糾正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對方的要求,進一步加重社交恐懼症狀。行為療法中的系統脫敏療法和暴露衝擊療法效果良好。如系統脫敏療法:讓你在一個假想的空間裡,不斷地模擬發生社交恐懼症的場景,不斷練習重複發生症狀的情節,諮詢師會不斷地鼓勵你面對這種場面,讓你從假想中適應這種產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 靜進醫生: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社交恐懼症
    冷靜一番後,他吞吞吐吐說出個人苦惱:「打入學以來,就害怕與他人交流,不敢看別人的臉或眼睛講話,尤其害怕與女同學說話,不願去人多地方,進入滿座教室尤感焦慮和恐懼,或乾脆逃課。別人問話,緊張不已,佯裝有事,立馬走開。同學和室友都覺得他很難接近,說他高冷或是缺乏禮貌,漸漸不怎麼搭理他。面對他人說話時,他總覺得自己口臭,並忍不住要放屁,深感「自慚形穢」,戰慄不止,紅頭漲臉,迅速逃遁。
  • 不想藥物治療社交恐懼症?那就試試這種「認知行為療法」
    據近幾年的臨床統計數據來看,行為療法在治療各種恐懼症的時候,其治癒率大都在90%以上。下一步才是使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如系統脫敏療法。此外,抗焦慮藥物與抗抑鬱藥物能消除患者的焦慮和抑鬱情緒,也有利於行為矯正。接下來以社交恐懼症為例,看一下醫生是怎樣通過行為認知療法來治癒恐懼症患者的。社交恐懼症的特點是患者通常會想像出一些恐懼對象來嚇唬自己。社交恐懼症是因後天條件反射才建立起來的,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直接經驗。
  • 悲觀的媽媽教不出樂觀的孩子,孩子的社交恐懼症病源就在於媽媽
    相比同小區奶奶帶的孩子,我家明顯恐懼社交,即使把孩子帶到小區內的遊樂園裡,讓她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她也要我一直陪著,不一會兒,孩子自己就要吵著回家了。看到孩子這樣,我的內心也是焦急的,我不太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害怕社交,恐懼交流。
  • 社交恐懼:口罩能治好社交恐懼症?
    口罩掩蓋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戴上口罩,社交恐懼症減輕了?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內向並不是社交恐懼症。「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頭上。這種對群體生活的社交活動產生的焦慮和各方面的障礙就是人們所說的社交恐懼症。
  • 心理問題急救手冊 | 社交恐懼症患者內心OS
    沒想到不過兩天,妹妹的「病症」就顯露出來了。妹妹剛開始做了滿滿當當的旅行攻略,想在泉城玩個遍。可到了出門的當口就拿各種理由推脫——「天氣太熱」「可能要下雨」都變成不想出門的原因。3、聚會及一些社交活動讓我害怕。4、我常迴避和不認識的人進行交談。5、讓別人議論是我不願的事情。
  • 女子患社交恐懼症 4年宅在家中沒上班
    案例:4年沒上班  今年30歲的小芳(化名)曾經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在她25歲那年,因為不敢出去與人交往,她不得不辭掉工作,天天「宅」在家中,沒有朋友,沒有同事,沒有工作,這樣的日子有4年之久,直到去年,她找到心理醫生諮詢治療後,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她決定參加今年的團體心理治療,經過治療,她開始逐漸擺脫社交恐懼症。
  • 成都近百萬人患社交恐懼症 患者4年翻一倍
    昨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公布了國家973課題——社交焦慮障礙(又稱「社交恐懼症」)的生物學標記及臨床意義調查研究結果。這個由華西醫院副院長,心理學張偉教授專家牽頭,帶領著專業團隊歷經4年,調查覆蓋10區4市6縣的大中學生,及社會各年齡段和職業的臨床就診患者共計近百萬人的結果顯示,成都的社交恐懼症患病率達8.7%。
  • 擺脫「社交恐懼症」,要從根源開始
    「社交恐懼症」,想必你對這個詞並不陌生,為什麼這個詞以前很少聽到,現在卻普遍應驗在了現代生活中?這就要看看現在相比以前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使得現在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大範圍「患上」了這種「病」。交通工具的發展,網絡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有了線上和線下兩種更為便捷交流方式,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頻繁,不同地區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交流。不過,因為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與人們的思想觀念存在著差異,或大或小,多多少少對人們的交流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畢竟觀念不同,習慣不同,要想痛痛快快暢所欲言還是有很多困難,尤其是深交,更是難上加難。
  • 說話就臉紅,社交恐懼症要多溝通
    最近,南京一家醫院的精神心理專科接待了一名男大學生,他說自己與別人交流有很大障礙,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冒汗,不敢正眼注視對方,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可沒料到去年高考考砸了,沒有考上理想中的重點大學,僅考取南京某高校二級學院。看著父母失望的眼神,他由此產生很強的自責感,覺得自己沒出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以致發展到與別人交流就渾身感到不自在,不敢用眼睛正視對方,甚至出現臉紅、神情慌張、渾身冒汗等症狀。    不堪這種症狀折磨的小張最近鼓起勇氣,來到醫院看精神心理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