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時代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觀念不斷發生轉變,現如今絕大多數年輕父母不再單純強調知識學習,而是同步培養子女的各項才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歐陽娜娜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2011年,年僅11歲的歐陽娜娜就憑藉出色的演奏水準奪得臺灣大提琴比賽的冠軍。面對如此巨大的舞臺,這個小女孩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靜與自信,得到很多人的讚譽。
後來,這個十幾歲的小女孩還先後參加了多項國內外賽事,甚至在12歲的年紀就舉辦了四場巡迴演奏會,向我們展現才華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她的信心與膽量。
其實除了歐陽娜娜以外,還有不少孩子也都在很小的年紀就具備出色的舞臺表現力,這種社會現象讓不少父母認為,孩子在舞臺上表現自我是一種在基本不過的能力。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現實生活當中,相信有不少父母都曾因為孩子缺乏舞臺表現力而擔憂,這類孩子明明具備才能,可一到舞臺上就發揮不好,甚至根本沒有勇氣踏上舞臺。
這種情況被定義為"舞臺恐懼症"。那麼,究竟什麼是舞臺恐懼症?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舞臺恐懼症的出現?
了解"舞臺恐懼症"
舞臺恐懼症是一種恐懼舞臺、在公開表演時會表現出過度緊張的症狀。如果孩子不敢面對舞臺或是在舞臺上表演時很容易出差錯或是表現出過度的緊張,那麼可以確定其患有舞臺恐懼症。
一般來說,舞臺恐懼症主要由兩個原因引起。
1、受家庭環境影響
我們常常把家庭比作孩子成長的溫室、避風港,認為孩子在家庭環境當中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事實上,這個觀點是片面的,只有夫妻恩愛、氛圍和諧的家庭,才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益處。
如果家庭氛圍不好,父母之間經常發生爭吵甚至是打架,那麼孩子將因此變得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是沒有勇氣與信心面對舞臺,進而出現舞臺恐懼症。
2、受失敗經歷影響
在電影《中國合伙人》當中,由鄧超飾演的孟曉駿就患有舞臺恐懼症。當時孟曉駿被推舉到大眾面前演講,但由於過度緊張,孟曉駿一句話都沒有講出來。
原來,孟曉駿小時候曾有過舞臺表演經歷,但由於過度緊張曾遭到臺下同學的嘲笑,所以在那之後他便對舞臺產生陰影。
其實有很多孩子也有過類似經歷,初次登上舞臺時沒有得到充分的鼓勵,在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時,臺下的觀眾又藉此起鬨,這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進而導致其對舞臺極度排斥。
事實上,不論孩子是由於哪種原因對舞臺產生恐懼感,其根本原因都是心理過於敏感。父母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採取"系統脫敏法"。
以"系統脫敏法"應對舞臺恐懼症
系統脫敏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
針對上述定義,父母可以採取以下三種舉措幫助孩子擺脫舞臺恐懼症。
1、適當給予鼓勵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光靠其獨自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父母給予必要的鼓勵。
如果孩子有試一試的想法,那麼父母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參與;當孩子在練習表演時,父母要儘可能在一旁陪伴孩子,給予積極的評價,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2、模擬舞臺表演
舞臺表演不同於獨自練習,臺下會有諸多目光注視著孩子,因此出現怯場心理也是無可厚非。
為了克服這種心理障礙,父母可以在家中進行舞臺表演模擬,邀請一些親友一同觀看孩子的表演並給出意見建議。通過模擬舞臺表演,孩子將逐漸熟悉舞臺環境,正式臨場時也就不會過於緊張、慌亂。
3、加強臨場訓練
正所謂"熟能生巧",要想讓孩子徹底擺脫舞臺恐懼症的影響,父母就應該多讓孩子參加舞臺表演。豐富的舞臺經驗能讓孩子逐漸淡化恐懼感,轉而將舞臺表演視為一場普通的練習。
寫在最後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比較極端。為了避免孩子因為舞臺恐懼症產生自卑心理,父母在矯正時應該留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進行疏導。
我是海馬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