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70年治淮: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

2020-12-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記者從水利部今天上午在國新辦舉辦的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經過70年的治理,淮河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了70年治淮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

  三是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流域性水汙染惡化趨勢已成為歷史。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汙染源治理、實施汙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汙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汙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汙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幹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2005年至今淮河未發生大面積突發性水汙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鎮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態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推進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裡,桐柏大別山區、伏牛山區、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普遍呈現好轉態勢,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依託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多次成功實施生態調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區生態環境安全。

  魏山忠介紹,70年治淮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產出比1:5.2。淮河的系統治理、開發與保護,有力地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據悉,下一步水利部將緊扣「幸福河」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淮河治理和2035年遠景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網絡,謀劃建設一批基礎性、樞紐性、流域性的重大項目,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禦自然災害的現代化水平,不斷強化河湖管理,持續提升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動淮河流域生態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國70年淮河治理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20日在北京參加發布會時透露,70年淮河治理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人民幣,下同),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產出比1:5.2。魏山忠介紹70年治淮的主要成效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水利部:70年治淮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 推進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
    人民網北京10月20日電(趙春曉) 今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魏山忠表示,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7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淮河治理。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與流域四省採取有力措施推進治淮工作。
  • 水利部:治淮總投入9241億,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
    水利部:治淮總投入9241億,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 李如意/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10-20 11:14
  • 淮河治理直接經濟效益近5萬億元
    記者從10月20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70年治淮總投入近1萬億元,直接經濟效益接近5萬億元。  1950年10月14日,《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出臺。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防禦能力、水資源保障能力、水環境保障能力、水生態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約144萬眼規模以上機電井。
  • 治淮70年的歷程和主要經驗
    他強調,70年來,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經驗總結好,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淮河治理方案。70年來,在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指引下,一代代治淮人團結拼搏、艱苦奮鬥,持續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淮河治理開發保護工作,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積累了重要經驗。
  • 去年河北會展直接經濟效益達72.8億元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米彥澤)從河北省會展業協會獲悉,根據測算,2019年,河北省會展直接經濟效益達72.8億元,較上一年增加7.8億元;拉動產業效益671.8億元,較上一年增加71.8億元;對河北省國民經濟貢獻率為1.9%,較上一年增加0.3%。
  • 十五年持續改善創新 廣汽IGA活動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81億元
    11月7日,主題為「創無止境 心有未來」的2020年創新廣汽(IGA)活動成果發表大會在廣汽研究院舉辦。來自廣州集團總部和25家企業的37個優勝QC小組和20位改善提案個人代表,分別角逐QC發表金、銀、銅獎和「TOP 20」優秀改善提案獎。
  • 院士專家工作站為重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超百億元
    重慶日報記者從會上獲悉,自2010年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以來,已為重慶解決發展戰略問題134項,攻克共性關鍵難題629個,開發新產品271項,研發新技術146項,轉化成果314項,完成決策諮詢1212項,獲得發明專利957項,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獎勵136項,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超100億元。推進會上,市科協相關負責人公布了2018年重慶首次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評估結果。
  • 寧夏創新方法變「槓桿」 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4億元
    11月1日從寧夏科技廳獲悉,從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第三批創新方法試點省區以來,寧夏以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先後在全區220多家重點企業和5所高校建立了創新方法應用推廣機制,解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700餘項,促進申請專利600餘項,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億多元,有效促進了區域創新水平的提升。
  • 《中國青年報》微電影 七個故事述說七十年光輝歷程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推微電影七分鐘七個故事述說七十年光輝歷程   由共青團中央出品、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承制的文化產品《頭條裡的青春中國》微電影正式上線後,短短幾天時間,該片總點擊量就已經超過7.5億。
  • 教育部:今年「青年築夢紅色之旅」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近100億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11日電 在教育部1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2020年的「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近100億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 來源:教育部網站1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及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關情況。據吳巖介紹,自2015年舉辦以來,「網際網路+」大賽已成功舉辦五屆。
  • 2016年以來,貴州大學75項科技獎勵產生經濟效益625億元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貴州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75項,成果產生經濟效益625.81億元。  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近年來,貴州大學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項目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貴州省最高科技獎2項、一等獎6項,高水平論文年均增長率78.8%。
  • 歡迎訂閱年中國青年報
    【旅遊周刊】尋找適合年輕人的行走  旅遊周刊於2005年7月1日面世,每周五出刊。幾年來,在報社的大力支持下,旅遊周刊力爭:辦好一個周刊;打造一個品牌活動——「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推介活動;搭建一個平臺——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大學生旅遊實踐營;辦好一個頻道——中青在線「旅遊文化頻道」。旅遊周刊正逐步成為各旅遊目的地、旅遊組織、旅遊機構與中國青年有效交流和溝通的平臺。
  • 「中國青年報」山東:職校教師工資可達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基準線5倍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在今天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鄧雲鋒表示,山東改革績效工資和招聘制度,建設充滿活力的「雙師型」隊伍。建立高水平教師引進『綠色通道』,對業界優秀人才可採取直接考察方式組織招聘,全省『雙師』比例超過60%。將研發機構設置、人才招聘、職稱評審、內部薪酬分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處置等權利,全部下放學校,探索由學校自主聘用內設機構幹部。」鄧雲鋒說。鄧雲鋒表示,山東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吸引更多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 時政熱點:2020年10月21日時事政治、熱點新聞簡短匯總
    70年來,我國治淮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5、截至今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65億輛,其中汽車2.7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4.1億人。6、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世界媒體大會於近日通過遠程視頻會議方式如期開幕。
  • 湖北最大水電站,年發電為30.4億度,直接收益7.04億元,回本迅速
    跟著橘子一起去看看窗外的風景吧~大家知道很多地方都在興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發揮很重要的社會效益,對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可以很好地將水能資源利用起來,轉化成為具有實際經濟效益的電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 全臺最大鐵路車站南港站完工 引530億元經濟效益
    中國臺灣網10月22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都會區鐵路立體化工程在南港項目已完成,並將於明日(23日)啟用。完工後的南港車站將是臺鐵、高鐵、臺北捷運三鐵的共站車站,將成為全臺規模最大的鐵路車站,可帶來新臺幣530億元的經濟效益。
  • 2017年森林旅遊直接收入1400億元
    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初梓瑞)記者今日從國家林業局獲悉,2017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13.9億人次,佔國內旅遊人數的比例約28%,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1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