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記者從水利部今天上午在國新辦舉辦的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經過70年的治理,淮河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了70年治淮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
三是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流域性水汙染惡化趨勢已成為歷史。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汙染源治理、實施汙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汙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汙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汙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幹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2005年至今淮河未發生大面積突發性水汙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鎮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態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推進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裡,桐柏大別山區、伏牛山區、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普遍呈現好轉態勢,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依託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多次成功實施生態調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區生態環境安全。
魏山忠介紹,70年治淮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產出比1:5.2。淮河的系統治理、開發與保護,有力地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據悉,下一步水利部將緊扣「幸福河」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淮河治理和2035年遠景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網絡,謀劃建設一批基礎性、樞紐性、流域性的重大項目,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禦自然災害的現代化水平,不斷強化河湖管理,持續提升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動淮河流域生態經濟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