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2019PAT家庭教育論壇(PAT,Parents As Teachers)在金蘋果錦城一中舉行,來自教育、醫學、心理學、管理學等行業的14位專家,聚焦0—18歲家庭教育問題,分享、思考、探討家庭教育之道,奏響了家庭教育「共生長」新樂章。
基於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關注和深入思考,以「協同育人」為目標,傾力集合社會多方力量,力邀行業專家學者參與,金蘋果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了此次論壇。他們希望能讓家庭對孩子的奠基式教育更為堅固,讓學校的教育更適應時代要求,讓社會充分保障教育可持續發展,實現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共生長。
專家們在「教育沙龍」中,就早教、學前、小學、中學四個學段的部分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交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指出,家、校、社三者角色不同、職責不同,在共育中要有所側重、互為補充。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姚鴻昌教授認為,家校共育要互相激勵、共通共融,在差異化生存中促進共生發展。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張偉表示,只有當家長和學校在教育主張、理念和育人方向上達成共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平臺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應。
成都市教育學會會長王志堅表示,家長作為孩子的終生教師,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家長大多未經專業指導,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一定的局限。PAT論壇聚集多方力量,全面幫助、支持、促使天生的父母成長為合格的老師,合力建構家庭、學校、社會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當天下午,覆蓋0—18歲早教、學前、小學、中學四個學段的七場平行分論壇同步進行,主題涉及孩子生長發育、學習品質、心理發展等家庭教育熱點話題,現場氛圍熱烈。
立足新時代背景 共育世界新人
張偉認為,孩子的世界應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不能僅關注當下,還應聯結過去與未來。與時俱進的家庭教育,避不開關於當下教育轉型與孩子未來的前瞻思考。張偉指出,應立足當下「人工智慧」「全球融通」的時代背景,提高孩子的綜合商與全球商,提升孩子與自然、社會、世界和諧共融的綜合能力。他認為,當下教育轉型的關鍵點在於為未來社會培育不同於「機器」的世界新人。教育轉型過程中,家長與學校應立足孩子發展革新觀念。家長方面,要有意識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興趣面,保持孩子的活躍度與活動力,尊重孩子的問題感與想像力,幫助孩子感知歷史感與世界性。學校方面,應以培育具有未來氣質的「整全的人」為教育目標,以全息課堂與全景活動共生的學習形態為教育載體,以在全息、全景的學習時空中成就「完整的人」為教育路徑,以全面質量與發展後勁的統一程度為教育評價。
好家教成就好家風 好家風創造好人生
姚鴻昌在論壇上闡述了家庭、家教、家風三者之間的關係——好家庭是所好學校,好家教成就好家風,好家風創造好人生。他指出,社會關係和諧是家庭文化關係的環境,自然關係和諧是家庭文化關係和諧的心靈導航。經營家庭文化關係,家長需要懂「分」會「合」:與孩子分,讓孩子走向獨立;夫妻之間是合,在教育和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方面協同合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激活孩子的自然情趣、人文情感、心靈情操,幫助孩子喚醒愛心、愛好、愛學,逐漸引導孩子「合道而行、合德而為」。
「孩子不簡單,我們不是管教孩子,從孩子身上找到教育靈感才是重要的」,他呼籲家長和社會需要更加重視「家庭」概念,與孩子一起從家出發追尋夢想目標,才能實現互動成長,共生發展。
孩子的發展成長 第一是心理上的撫養
李玫瑾在論壇上全面講解了0—18歲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撫養教育方法。她指出,孩子的發展成長,第一是心理上的撫養;第二是教養;第三是培養他的智能和技能,包括孩子的行為習慣、外界的知識給予、孩子的自身價值。
0-3歲,家長需要給孩子愛,在孩子完全不能自主的情況下給予他充分的愛,給予最大的寬容;3-6歲是孩子性格建立的時期,家長要給孩子「立規矩」,教會孩子等待、自律、分享,讓他們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6歲之後要教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12歲後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一要幫孩子尋找價值,二要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
「人的問題最重要在於家庭,其次是學校和社會在家庭的基礎上來幫助家庭」,李玫瑾談到,PAT家庭教育論壇的舉行證明了當今社會越來越有意識地去關注孩子、關注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記者 周波
專家觀點集錦
相信孩子相信言傳身教的力量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 童連:在早期教育中,應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給孩子機會,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同時,也應相信自己,家長的言傳身教、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可促進孩子發展。
正確培養孩子的睡眠習慣
川大華西第二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 餘濤:讓孩子從小自己睡,不要搖著、哄著入睡;設定固定的上床時間並堅持;睡眠環境不要設置太多刺激性的物品;設定例行睡前程序並堅持,如喝牛奶、洗澡、刷牙、講故事等。
學習品質的準備就是對未來的準備
川師大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鄢超云:學習品質不是兒童所要獲得的技能本身,而是兒童面對知識技能的態度,以及如何獲得知識技能。在挑戰性的環境裡,兒童能夠接觸新東西,學習新東西;不敢接受挑戰,也就關閉了學習通道。
將情感能量緩緩注入成長的幼苗
四川省西部精神醫學協會常務副會長 周茹英:生育孩子,真正的目的應該是給予真實的生命。最「給力」的家長具備的特徵是:情緒穩定;能直接跟孩子溝通,在情感上與孩子產生連結;關注孩子心理健康而非外界眼光;善於傾聽與安慰。
壓力因人而異 應尊重個體差異性
北師大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秦紹正:壓力因人而異,應尊重個體差異性,解決問題還需追根溯源。家長不應受到外界的裹挾,在日常生活中需回歸「初心」。
賞識教育應先「識」再「賞」
川師大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張皓:賞識教育不必過多,批評的時候也可以賞識,但要先「識」再「賞」,這樣孩子才能感到真正的成功與幸福。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好的家庭氛圍才能培養出擁有幸福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