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位物理專家轉型為私募基金老總,啟林投資創始合伙人、首席投資官王鴻勇經歷了開掛的人生。在私募基金領域,啟林投資作為量化對衝策略的新秀,已嶄露頭角。
專注、沉著,王鴻勇的身上帶著一股學者的特質。1月29日下午,在上海虹口區盛邦國際大廈的公司會議室,他接受了藍鯨財經獨家專訪。
進入招行白名單
啟林投資成立於2015年5月,2017年8月獲得私募基金牌照。2018年7月,啟林投資成功進入招商銀行白名單,成為業界極少數不滿一年即通過招行審核的私募管理人之一。
進入招商銀行白名單對啟林來說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公司在獲取銀行委外業務方面,已經跨出重要一步。
王鴻勇介紹說:「進入招行白名單需要滿足一系列指標要求,具體包括業績、風控、規模等各個方面:銀行對風控有嚴格要求,產品淨值最大回撤要求在2%至3%之內;管理資產規模一般要在10億元以上;基金業績回報優秀;投研團隊保持穩定等。」
進入白名單後,只需拿到「3+3」資格就能和銀行合作發行產品。所謂「3+3」資格,是指公司要有三位基金經理,每位基金經理具有不少於三年的連續歷史業績。
隨後,啟林投資在2017年8月拿到私募牌照,並在當年10月發行成立了第一隻自主管理產品。
全市場量化選股獲取阿爾法
王鴻勇表示,公司的量化選股模型在滬深兩市所有股票中尋找阿爾法(alpha),即超過指數表現的收益。由於市場風格總是在不斷變化,當小股票整體表現好時,機會將多一些,勝率也會高一些;在大股票漲、小股票跌時,由於上漲的股票集中於數量相對較少的大盤股,獲得超額收益的難度就會增加。
啟林投資的選股模型中,現在已經有5000多個因子,主要種類為70%至80%的量價因子、10%左右的基本面因子和10%的事件驅動因子,其中量價因子會用到Tick級別、甚至逐筆級別的價格、成交和委託數據等。模型通過計算,從大量數據中尋找有效的規律。
「我們的選股模型每天都會對有望產生超額收益的股票進行排名,」王鴻勇說。通常情況下,進入投資組合的股票數量越少,獲得的超額收益就越高。不過,隨著基金資產的增加和策略容量的增長,進入投資組合的股票數量越來越多。
2015年,公司合伙人主要是用自有資金投資,當時產品的投資組合中只有約70隻股票。在基金資產規模大幅增長後,如今投資組合的股票數量已增加到1000隻。
底倉每日更換25%~30%的股票,剩餘未換倉股票會視情況使用T+0日內迴轉策略,年交易量可達200倍左右。「我們的交易系統部署在券商機房,所有交易都由系統實時指令進行。對於異常情況,系統有報警功能。
他表示,高收益率模型的容量都比較有限,目前公司管理的資金規模距離模型容量還有一定的空間。在現在的市場流動性條件下,啟林投資的策略容量可以容納30億資金。
股指期貨對衝與T+0的高頻交易
在採訪過程中,王鴻勇表示:「我們做量化對衝,不怎麼關注市場的漲跌。」
啟林投資堅持市場中性策略,即在選擇和買進股票時,會沽出相等價值的中證500股指期貨,以對衝指數下跌的風險,專注於追求超越指數的收益。在市場中性策略下,基金經理無需關心大盤漲跌,因為股票組合的Beta波動已經完全對衝掉了。只要組合能跑贏指數,無論大盤上漲或者下跌都能賺錢。
2018年12月初,股指期貨鬆綁,中證 500 股指期貨交易保證金標準由原來的30%降低為 15%,大幅提高了量化對衝基金的資金使用效率。例如,一隻3000萬元規模的基金,過去需要有900萬元作為期貨保證金。在保證金標準降至15%後,放在期貨保證金帳戶中的資金就少了,從而有更多資金用於投資股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啟林投資的量化投資模型每天都會對投資組合中的股票進行篩選,把當天計劃持有不動的股票形成一個T+0券池,用於T+0交易,在收盤時保持原有的券種持倉不變。T+0交易的每筆買賣間隔時間在10至15分鐘,其中最短的只有幾秒,最長的可達1小時。
啟林投資的量化對衝模型每天都會通過T+0的高頻交易尋找確定性的機會,高拋低吸增強組合收益。「T+0交易這一部分,每年能貢獻3%至5%的收益率。」王鴻勇說。
從物理專家到對衝基金經理
王鴻勇本科畢業於中科大物理系,畢業後保送至北大繼續攻讀物理系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北大讀書三年後,王鴻勇前往德國,在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直至2015年畢業回國。
在物理學領域,王鴻勇的研究方向是高能物理學中的等離子體,這也是最前沿的科研項目之一。他曾在國際最頂尖期刊《物理評論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三篇權威學術論文。在德國期間,王鴻勇做的物理研究數據常常需要用一千臺計算機跑一到兩個星期才能做出來。在德國利用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的經歷,為王鴻勇走向量化對衝的私募管理人埋下伏筆。
王鴻勇與投資結緣其實是很早之前的事情。早在2008年上大學四年級時,他就開始炒股,當時主要是看一些市場上流行的技術書籍,用傳統策略選股,但結果並不如意。
後來在機緣巧合下王鴻勇接觸到量化投資,2014年在德國期間就已經開始嘗試做量化模型。2015年王鴻勇和自己中科大的兩個同學,董成、沈顯兵一起成立啟林投資,走上量化對衝投資的道路。
「起初,我們把量化投資作為副業,所投入的資金都是自己的。沒想到的是,投資結果超於預期,做著做著就把副業做成了主業。」王鴻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