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本文之前,請大家先了解我的語言學習能力和我對語言學習的體會。我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母語是粵語方言(廣西白話)。9歲(1973年冬)隨家搬遷到柳州地區某縣的鄉村定居,當地的語言環境有白話、客家話、桂柳話和壯語。定居下來之後,一個月內初步學會了客家話,開春入小學讀二年級,在一個學期內學會了桂柳話,能聽課學習,並能與老師、同學交流。學校所在地群眾通用少數民族語言壯語,我一年內學會壯語,並能與同學及其家長用壯語交流。我70年代末進入縣城念高中,初次接觸、學習英語,三年後參加高考,高考英語成績全縣第一,高考總成績全縣第一,並錄取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專業。雖然我自認為自己具有超強的語言學習天賦,大學期間還自學日本語,但鬼使神差我卻服從分配選學了農業機械。
一個具有外語天賦的學子卻鬼使神差選學了機械專業
目前,我的英語、日語還能應付日常會話,但因為專業的原因,英文、日文的閱讀仍有不少困難。倒是兒時習得的幾種漢語方言和壯語,還能熟練流利地運用。在我目前所居住的小縣城,和我一樣會幾種方言的人不在少數。由此,我得到體會,語言的習得是由環境決定的。同時,學習語言,除了環境之外,更需要有學習語言的天賦、教習語言的師資。記得在高中階段學習英語時,同學們背單詞是最辛苦的。而我卻不一樣,我只要讀兩三遍,不怎麼背就記下來了。我的同學們用了很多時間在英語學習上,影響了數理化的學習。我在進入高一時,數理化基礎中等,但三年之後,我卻躍升為全校全縣的尖子生。這主要不是我比別人更努力,而是我具有語言學習的天分,在語文、英語上花的時間比別人少,從而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數理化的學習上。
好了,下面開始進入本文的主題:
中小學取消英語教學,對中國有何影響?
近來,網絡上對中小學英語教學和高考英語的去留輕重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辯論。因為辯論雙方各自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互不相同,正反雙方針鋒相對,言辭激烈。評論上也是均勢力敵,互不讓步。轟轟烈烈的辯論背後,其焦點究竟是什麼呢?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焦點。從國家層面來看,辯論的焦點是:對中國有何影響?
一、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小學英語教學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改革開放之初,全國農村地區的五年制小學、兩年制初中(附中)並無英語課程。城市(含縣城)三年制初中、兩年制高中均開設英語課程。當時,國家教育普及率較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高等教育普及率則更低。尤其是,中小學的英語教學水平較低,高考英語成績好的人寥寥無幾。在英語成績普遍較低的情形下,高考英語成績僅僅佔50分。學校、教師和學生對英語不太重視,因此,高考英語成績對國家選拔人才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當時,流行的口號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和普及,從小學三年級起即開設英語課程。但因初中階段英語課程還是從零起步,小學的英語課程也僅僅是興趣課程的一部分,小學成績仍然是以語文、數學兩科為根本。而到了初中階段,英語開始作為中考的必考科目獲得了極大的重視,佔用更多的教學課時,佔用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在這種情勢下,語言天分差的學生因為學不好英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又因為英語佔用課時更多,其他課程的課時則相應減少,造成了其他課程也學不好,使孩子對學業失去了信心,對升學失去了盼頭。於是,一些學生中途輟學,不輟學的也僅僅是在混日子,混畢業。
高中的情形也基本差不多。
人的天賦各不相同。有的人具有語言天分,有的人具有工藝天分,有的人具有數理天分,有的人具有管理天分,等等。語言、工藝、數理和管理等天分構成人的天賦,但其佔比並不均等。對於語言天分差的人而言,僅僅學習母語已經是壓力山大,更何況學習外族外國的語言!就算語言天分不錯的人,要學好外語也還需要有相應的外語環境和外語師資。但是,語言天分差並不必然其他天分也差。至於個別人認為學不好外語的人,也一定學不好其他課程的觀點,有太多的事實足以證明其為純屬武斷!過去的幾十年間,正是這些武斷的人,設計了這種在中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並以英語成績作為選拔人才的一道關口,進而磨滅、扼殺了無數的潛在人才。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的幾十年間,國家在中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遲滯了英語之外的科技人才的成長和國家科技的發展。
一些人刻意把國家近二十多年的發展成就與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掛上鉤,刻意把國家在對外開放、國際交往、技術交流、國際貿易等與外語有關的事務與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掛上鉤,無異於父母刻意把自己的孩子成年後取得的成就與孩子小時候受到父母的打罵掛上鉤,完全看不到事物發展的本質。其實,英語和漢語一樣,都只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不是專業學科,掌握英語或者掌握漢語都只是掌握一項技能而不是掌握一門科學技術。國家發展的快慢程度決定於國家擁有的科技發達程度以及其他政治因素,與中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掛不上鉤。
此外,幾十年間中小學的英語教學,還造就了一個強大的英語教學培訓利益集團。當下,英語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一條只會消耗而不能創造物質財富的產業鏈,猶如一條毒品「產業」鏈一樣。有多少英語教師、培訓機構以此為生,又有多少出版機構以此為生。英美澳加等英語國家以靠「出口英語」賺大錢,而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英語」消費國!
二、當下要不要取消中小學的英語教學?
國家確實需要一大批英語人才和掌握英語的各種專業人才,以便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參與國際各項事務。但是,國家參與國際各項事務的根本能力並不是外語能力而是國力,國力的核心在科技!外語這項技能,就如汽車的駕駛技能一樣,如果沒有可以使用的車輛,也沒有需要運輸的貨物,這項技能賺不來半分錢!
儘管專業英語人才和掌握英語的各種專業人才很重要,但並不需要所有的人才都掌握英語。事實上,中國90%的專業人才一生中都用不到英語。就如一件去南極科考的保暖衣,90%的人都沒有機會穿得上。要求大家都買一件這樣的保暖衣,無疑是非常浪費的。
有人會說,發展科技必須掌握外語,這是對科技發展規律的無知!好像只要我們各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掌握了英語,就可以掌握世界上的先進科技了。這是無知的誤解。科學技術雖然以某一種文字為載體得以呈現,但科技本身首先是一項投資成果,是人力和資金投入之後產出的成果,是一份有主人的財產,並不會因為你掌握這門載體語文就能免費得到。實際上,科技成果是人家強大的秘密武器,就算你再有錢,別人也不一定會賣給你。我們需要的先進科技成果,只能靠我們的科研人員來研發,而不是靠學好外語來實現。
在基礎技術層面,我國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漢語文載體。我國的本科學歷教育也已經可以僅憑漢語文就足以完成,而且不比國外以英語文為載體語言的完成差。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不應再堅持在中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教學並以英語成績為關口選拔人才,不應再以學好英語為選拔人才的標準。英語再好也只是一項技能,選拔人才不應以技能而應以學科為標準。
在目前的智能化大潮中,個別門外漢認為不掌握英語就不便於從事計算機編程工作,這種無知令人可笑。確實,目前的計算機程式語言多是英文文本,但在任何一種英文文本的程式語言中,其所使用的英文詞彙總數不過幾十個,而且與英語不是同一回事兒。這幾十個英文詞彙只是運算指令,對程式設計師來說,這就是幾十個特殊符號而已,不是什麼自然語言。再說,編程的意義不在於程式語言而在於編程的目的與功能,即完成工作任務的方法方案上。如果沒有完成任務的方法方案,英語再好也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要發展科技,要使自己的科技成為世界頂尖,就必須看到,我國每年有近千萬的高中畢業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和職業學院學習專業知識,其中有足夠多的可以培養成為尖端人才的潛伏者,如何發現、挑選他們,關係到我們需要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培養出來的人才到底能幹什麼工作這些問題。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好。我們要以科技發展為核心,選才的標準就必須以學科即專業性為標準,這是人才的取向。只有堅持專業性,與專業性無關或關聯不大的不應作為選才的要求,所選出的人,才有可能培養成為頂尖的專業人才。太雜、太寬的選才標準,只會選出庸才,再怎麼努力培養,也培養不成頂尖之才。
英美澳加等英語國家在中小學階段,也沒有像中國這樣開設外語課程。即便開設有外語課程,也多是印歐語系內的相近語言,如法語、德語等近親、有點類似方言的語言。我們每年在中小學讓一億多人學英語,還要考核學習效果,中考、高考還要作為絕大多數人的選拔標準,這無疑就是對他們的折磨,也是對國家發展的遲滯!
三、如果在中小學取消英語教學,對中國的未來有何影響?
小學生將有更多時間學好漢語文,少數民族的小學生也有更多時間來學好民族語文和漢語文,他們會有更多時間學好數學課程,有利於更好地培養孩子的中華文化素質,更好地培養愛國思想。
初中生將有更多的時間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化,學好數理化生等科技基礎。他們不會因對外語學習的不適應而產生厭學情緒,有利於培養少年的中華文化思想,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
高中生中具有各種天賦的人不會因英語的影響而埋沒。
中、高等學校將招收到真正有天賦、有專長的學子,奠定培養科技頂尖人才的厚實基礎。
社會層面上,各種英語培訓機構將關門大吉,減輕家庭負擔。
國家層面上,國家所需的外語人才由專門大學培養。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所需的頂尖人才層出不窮,中國將成為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
世界層面上,各國將在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中國人將徹底擺脫全民學英語的痛苦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