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社會資本與鄉村「問題少年」

2021-03-01 質化研究

作者:鄭衛東/張清友

原文出處:青少年犯罪問題

內容提要:社會解組與社會控制理論雖能有效解釋鄉村青少年越軌現象,卻未能揭示鄉村「問題少年」現象發生機制的關鍵環節。實證研究發現,社會轉型過程中社區社會資本匱乏是導致鄉村少年越軌問題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防範、矯治鄉村青少年越軌的思路之一是重構鄉村社區社會資本。

關鍵詞:社會變遷/社會資本/鄉村/問題少年

威廉·富特·懷特(William Foote Whyte)曾在《街角社會》一書中描繪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波士頓義大利人貧民區街頭不法青少年團夥的生存狀態。[1]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社會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和「三農問題」的深化,鄉村街頭少年現象進一步突出。現在,不管是在大小城鎮,還是偏遠的鄉村街頭,都會發現一群群沉迷於電子遊戲、追求吃喝玩樂、樂衷於打架鬥毆、雞鳴狗盜、無所事事的「問題少年」。他們不僅使家庭頭疼不已,地方社區也深受其害。本文運用社會資本的理論討論鄉村街頭「問題少年」現象。

長期以來,青少年越軌研究多運用西方結構功能學派中的社會解組論(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與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社會解組論學派深受迪爾凱姆「失範」概念的影響,它把現代社會越軌行為的增加歸結為宏觀的原因,即快速的工業化和都市化。快速的工業化和都市化減弱了歐美國家的社會控制從而導致越軌行為的增加。社會解組理論強調,完整的社會結構,良好的社會秩序,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和諧而交融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人們遵紀守法,反之,動亂的社會環境和充滿矛盾的人際關係會使人行為失範或犯罪。越軌社會學中的控制理論則發展形成於二十世紀中葉。控制理論認為,犯罪的發生是犯罪行為的衝動與阻止它的社會控制或身體控制之間不平衡的結果。其基本假設是:所有人都有違反法律的強烈動機,因此背離規範是十分正常的。但為什麼人們不越軌呢?原因在於絕大多數人和主流的社會制度有著緊密的紐帶和聯結,這種紐帶和聯結防止了他們做出越軌和犯罪行為。因此,並不是由於人們和越軌亞文化的紐帶才吸引他們越軌的,而是由於人們缺乏和主流社會的各種社會和文化制度(如家庭、社區、宗教組織和職業組織等)的紐帶,才使得他們走向越軌的。[2] 最著名的控制理論家之一特拉維斯·赫希(Travis Hirschi)認為,人類從根本上來講是自私的生物,通過權衡潛在的利益和可能的風險而精心做出是否實施犯罪行為的決定。在《少年犯罪原因探析》(Cause of Delinquency)一書中,赫希聲稱,有四種紐帶把人們同社會和守法行為聯繫起來:依附(Attachment)、責任(Commitment)、投入(Involvement)和信念(Belief)。當上述四種紐帶足夠強大時,這些因素讓人無法自由自在地違犯規則,從而有助於維持社會控制和遵從。然而,如果這些社會紐帶不夠強大,不良行為和越軌就會發生。[3]

如果說社會解組理論是從宏觀社會變遷的角度尋找青少年越軌的原因,社會控制理論則把注意力投向微觀的個體,並且希望把青少年越軌的微觀個體原因與宏觀社會變遷聯繫起來。在上述兩種理論指導下,有研究從個體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社會原因等方面歸納誘致青少年越軌的因素,並相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其實,上述連接微觀個體與宏觀社會變遷的努力是不成功的,因為缺乏有效的中間變量,微觀個體與宏觀社會結構的連接註定是脆弱的。本文將探討社區社會資本在溝通微觀個體與宏觀社會結構之間的位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資本[4]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個重要社會科學概念,西方學者開始運用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研究越軌與犯罪問題。其中約翰·哈甘(John Hagan,1995)等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分析德國青年中的右翼極端主義和校園犯罪現象。他們研究的結論是,前東德地區雖然在東西德合併後經歷著快速的社會變遷,但學校和家庭依然擁有非正式社會控制的資源,由此形成的社會資本能夠限制青少年的右翼極端主義轉向和青少年問題的出現。[5] 哈爾波恩(D.Halpern,2001)分析了「芝加哥社區人文發展項目」的調查數據,試圖發現同一地區不同社區之間犯罪率存在差別的關鍵原因。研究發現,從社會資本對犯罪的影響分析結果來看,社會資本與犯罪率呈顯著的負相關。哈爾波恩認為是社區內部和社區之間成員相互的信任、利他行為和尊重,形成了一種社區的集體防範能力,從而使得整個社區能夠有效地控制犯罪的發生,譬如避免青少年拉幫結派及吸毒等行為。[6]科萊默(Ronald C.Kramer,2000)分析了近些年來美國發生的校園槍擊案件,他認為不斷擴張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如貧窮、不平等和社會排斥等是造成校園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社會結構性壓力削弱了家庭和社區提供社會支持與非正式控制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阻止青少年暴力事件所必需的。[7]沙歌特(Susan Saegert,2002)等探討了社會資本與紐約低收入家庭犯罪之間的關係。[8]上述西方學者都論證了社會資本對預防和降低青少年越軌的意義。與國外研究情況相比,國內運用社會資本理論研究少年越軌的文章還不多見。

本文所使用的是普特南(R.D.Putnam,1993)意義上(即比較宏觀層面)的「社會資本」概念。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指一種促進生產的社會關係結構(Social capital is a productive structur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內容包括網絡(Network)、信任(Trust)和平等互惠的規範(Norms of reciprocity)。[9] 普特南認為一種平等交換的規範有助於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而要發展這樣一種規範,必須透過社區成員間不斷的交往。社區成員之間的不斷交往可以克服囚徒困境「一次性博弈」中的機會主義問題。社區成員通過自組織的網絡不斷地聯繫溝通,進而建立平等交換的規範、互信,以致有利於締造公共物品。[10]

「問題少年」在廣州農村又被稱為不良少年或者「爛仔」。2005年廣州市番禺區大崗鎮一下子給廣州市曙光少教所①(以下簡稱「少教所」)送來4名越軌少年接受管教。從表1的統計數據來看,曙光少教所收容的越軌青少年多數系外省或本省外縣人,廣州市本地被收容管教的少年數量反而比較少。這是因為本地社區和孩子家長考慮到少年的聲譽和以後的成長,一般不願意送越軌少年進少教所,而是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對越軌少年由社區和家庭聯合予以矯治。所以,大崗鎮的「反常」行為一時產生轟動效應。

2006年6月24日上午,筆者到番禺區大崗鎮的南村和北村就當地「問題少年」情況做調查。③據南村吳村長介紹,該村屬於廣州市最偏遠的地方。北村村長給我們介紹:該村青壯年勞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普通家庭如果不外出打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村裡賭博、賭六合彩有一些。村風尚好,但青少年在校學生有出軌現象,涉黑也存在一些,團夥性個別存在。村裡不良少年有一些。有的小學沒讀完就在社會上混,小偷小摸。不良少年的產生和父母、家庭有很大關係,社會也有原因。應該說本村家長對教育還是很重視,但對於怎麼引導、教育小孩家長卻跟不上,社會風氣也影響他們成長。小孩子要花錢,父母不給,就自己想辦法。一般說來,他們先偷家裡,偷親戚,後偷鄰居,不做大案,小案常做。總體上,不良少年比以前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部分孩子從小就有不良習慣,呈兩個極端,窮的家庭沒能力管,富的家庭太嬌慣。學校的老師也沒有辦法管,老師公開要求學生,不學習沒有關係,但不要搗亂影響其他同學。現在當村幹部很難,村民覺悟提高了。村內群體性事件近兩年少了,以前較多,主要是土地糾紛。村裡魚塘發包,以前有涉黑勢力參與。近年來社會風氣越來越差。違法少年送少教所以前沒有,近年才開始,當時是因為實在沒有辦法才送少教所,這對在外社會青少年有警示作用。

從廣州市番禺區大崗鎮的情況來看,該地鄉村雖地處偏僻,卻也深深地捲入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洪流之中。在市場經濟衝擊之下,村民生活、村莊經濟、村治模式、村莊權利結構、村莊風氣等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相比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生活在社會轉型中的鄉村少年,面對道德缺失、價值多元、誘惑紛呈的社會,難免把持不住,墮落成為「問題少年」。

鄉村「問題少年」是近些年才凸顯出來的社會問題。一般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鄉村是不存在「問題少年」現象的。普特南的社會資本概念強調「網絡」、「信任」和平等「互惠」的規範,認為社區發展的本質就是增進社區社會資本。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鄉村幹部控制著村落絕大多數「稀缺性資源」和「結構性的活動空間」,[11]村民被嚴格限制在有限地域範圍內生產和生活。這種社會體制客觀上促進了村民之間的交往,在他們中間形成了各種形式的「信任」網絡,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平等「互惠」的規範。[12]所以,改革開放之前,村落社區社會資本具有一種再生產的能力,它使得鄉村青少年能夠基本按照社會預期的軌道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逐步解除了「國家」對鄉村「稀缺性資源」「結構性活動空間」的控制,賦予農民較大的人身、經濟自主權;另一方面,村落社區社會資本也陷入流失並走向極度匱乏的窘境。

處於社會轉型中的大崗鎮的偏遠村莊,在市場經濟衝擊之下卻發生了社會解組的過程,其實質是一個村民之間「網絡」、「信任」和「互惠的規範」被破壞和消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村莊逐漸喪失了那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尚存在的、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能夠促進村落社會和諧再生產的社會結構——社會資本。世界銀行將社會資本分成緊密型、跨越型和垂直型社會資本。緊密型社會資本指家庭成員和其他具有緊密關係的人之間的紐帶,跨越型社會資本指不同類型的人之間較弱一些的聯繫紐帶,主要是各類組織的成員紐帶,而垂直型社會資本指社區居民與那些對他們具有重要影響的組織和人員之間的紐帶。一般來說,在這種社會資本模式中,普通農村社區的特徵是具有很強的緊密型社會資本,較少的跨越型社會資本,基本沒有垂直型社會資本。相比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村民生活,當下村落社會不僅只有較少的跨越型社會資本,基本沒有垂直型社會資本,甚至連緊密型社會資本也在走向貧乏。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部分青少年,逐漸疏離了與家庭、村落、學校和親戚的關係,而是投入到陌生的城鎮和遊蕩在街頭的問題少年群體,從而脫離了家庭、社區和學校的控制範圍,捲入越軌的行列,成為問題少年。

由此,我們可以形成社會轉型期鄉村青少年越軌的一般發展邏輯:社會轉型→社會解組→社區社會資本衰落→社會控制能力降低→青少年越軌。

既然我們發現導致鄉村青少年越軌的癥結在於轉型社會中村落社區的社會資本缺失問題,那麼,防範、矯治青少年越軌的思路之一就應該從增進鄉村社區社會資本的角度入手。通過構建鄉村社區社會資本,把鄉村少年凝聚到社區中來,並利用社區資源搭建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平臺。普特南認為透過一種市民參與的網絡,特別是由市民自主組成的經濟(如合作社)和社會團體(如福利互助組織、趣味團體等),將促進市民間的合作。[13]所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努力促進鄉村各種形式農民自組織的發展,提高村民的集體認同和村落社會整合度,應該成為鄉村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再建村落社會資本提供了契機

按照中央的提法,目前是中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世紀之初中央發動的新農村建設是「城市反哺農業」政策的具體體現。通過新農村建設,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通車、通自來水」,初步改變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經過下一步的通訊、燃料、改廚、改廁等基礎設施改造,農村的面貌將會有更大的改觀。新農村建設通過外部資金、政策輸入村落,不僅可以改變農村髒亂差的局面,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更能提高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為村落社會資本再造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投入有限而寶貴的資金的時候,要清楚以下三點:(1)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外界資源的引入,對此政府不能逃避帶頭多方籌資的責任;(2)外部的資金投入不能代替村民的資金投入和主體參與,外部資金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發揮酵母和催化劑的作用;(3)外部資金不僅要投向基礎設施改造,還要扶持發展農民自組織的各種社團、協會和群眾活動等。

(二)扶持各種形式的農民自組織發展

普特南特別重視社團在形成社會資本過程中的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發展過程中,農村中也形成了一些同業群體和專業協會,但就目前來看,一方面絕大多數農民同業群體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社團,另一方面,自發或非自發形成的各種專業協會,規模都比較少,組織動員能力有限,與農會或農協等農民組織在臺灣、日本、韓國農村發揮的作用相比,差距太大。現在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民組織,生產型的農民組織可以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共同闖市場,提高農民開拓市場與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生活娛樂型的農民組織則可以排斥社會醜惡現象,豐富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在促進各種形式的農民組織的過程中,也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以及外部的支援與指導。各種形式的社團組成了農民賴以交往的網絡,社團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的活動就促進了農民之間的互動水平,在頻繁的互動過程中,可以增加互信並形成共同遵守的規範。由此,村落社會資本就可能逐步豐富起來了。

(三)準確定位村民自治,使村政組織真正成為農民的「三自組織」

村民自治的初衷是把村民委員會建成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三自組織」。但就目前村民自治在全國發展的情況來看,村民委員會距離真正成為村民的「三自組織」還有相當差距。費稅改革後,番禺區大崗鎮村財政的情況算是比較好的,因為每年鎮政府負責下撥村集體行政事業經費,並出資給村兩委蓋辦公樓,配備電腦等辦公設備。更多的中國村莊在稅費改革後沒有了集體收入,在財政轉移支付還難以到位的情況下,因為沒有辦公經費和幹部工資,很多村莊事實上成為「癱瘓村」。「癱瘓村」的狀況不僅上級政府不滿意,村民也有很大意見。在整治「癱瘓村」,重建村政組織過程中,我們應該反思既有的村民自治政策,何以農民戲稱村民自治「一事一議,一事無成」。為什麼實行村民自治後,鄉村治理處於更困難的境地?村民自治組織難以成為真正的「三自」組織的原因到底何在?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和鄉村基層政治體制架構,村政組織都應該在村落社區社會資本建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這就要改變人們對村政組織職能的傳統認識,重新反思新形勢下如何正確定位村黨、政組織的職能和作用。村政組織應該與諸多農民社團一樣屬於農民群眾的自組織,只不過因為村政組織的村集體法人代表地位而使之可能成為聯結村民以及各種農民組織(社團)的富有活力的核心。

(四)村落社區社工(義工)工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藉助新農村建設的機緣,通過農民自組織活動的顯著增加,具有再生產功能的「社會資本」可以在村落社區中逐漸豐富起來。在此過程中,還有一項任何現代成熟社會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社工工作制度必須及時引入村落社區。社會工作者可謂維持現代社會健康運行的潤滑劑,他(她)們活動在各個領域,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為需要幫助的個人或團體及時獻上愛心。社會工作者的貢獻不僅在於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困難,更重要的是從他(她)們身上體現出一種博愛、奉獻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對於喚起人們的道德自覺,增強人際互信作用巨大,其對社區社會資本建構的意義自不待言。

村落社區社工工作制度的建立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倡導。社會工作在鄉村的推廣首先要大力發揮傳統的共、青、團、婦、少等團體的作用,藉助這些團體宣傳社會工作的意義並身體力行。同時,從行政管理、經費募集、人力動員、激勵機制、文化建設等方面逐步建立完善社工工作制度,保證村落社區的社會工作在制度保障下健康運行。在實際工作中,可試行社工工作日儲蓄制度,村民年輕時儲蓄一定數量的社工工作日,保證老年時享受相應數量的社會工作服務。通過社工工作制度成功引入村落社區,會徹底改變社區的群體生態,一個穩定、和諧、發展的新社區將展現在人們面前。村莊裡的「問題少年」會及時得到社工的救助,其自身也會被吸引到社工服務的網絡中來。

注釋:

①遵循學術慣例,文中少教所名稱、村名皆用化名。

②少教人員15歲以下佔73%,16—17歲佔27%。(少教所制表時間2005年8月7日)。

③調查方法是分別在南村、北村召開座談會,對村長、村支書和駐村片警作深度訪談,以及觀察法、文獻研究法等。參加座談會的人員包括部分村幹部、村民和片警。為避免給受教家庭造成負面影響,調查低調進行,不與受教家庭接觸。在去大崗鎮之前,我們已經在少教所對該鎮2005年送來的四名越軌少年進行了無結構式深入訪談。

原文參考文獻:

[1]威廉·富特·懷特.街角社會:一個義大利人貧民區的社會結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劉能.越軌社會學視角下的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3,(11).

[3]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61,270.

[4]Coleman,J.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4.Fukuyama,F.,1995.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New York:Free Press.Lin,N.,2001.Social Capita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ourdieu,P.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The Handbook Theory: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J.G.Richardson,Editor.Greenwood Press:New York.Putnam,R.D.,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John Hagan,Hans Merkens,Klaus Boehnke,1995,Delinquency and Disdain:Social Capital and the Control of Right-Wing Extremism Among East and West Berlin Youth,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0,No.4,pp.1028-1052.

[6]Halpern,D.,2001." Moral Values,Social Trust and Inequality-Can Values Explain Crime? "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Vol.41.

[7]Ronald C.Kramer,2000,Poverty,Inequality,and Youth Violence,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567,No.1,pp.123—139.

[8]Saegert,Susan et.2002,Social Capital and Crime in New York City' s Low-Income Housing,Housing Policy Debate,Vol.13,Issue 1.pp.189—226.

[9]陳健民、丘海雄.社團、社會資本與政經發展[J],社會學研究,1999,(4).

[10]Putnam,R.D.,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1]孫立平等.動員與參與——第三部門募捐機制個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華爾德(Andrew G.Walder).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13]Putnam,R.D.,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173—174.

相關焦點

  • 社區賦權:基於社會資本的視角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的實體性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進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區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這為社區治理體制創新提出了方向和目標,而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探索社區治理創新成為社會治理研究領域中具體而又迫切的問題。
  • 鄉村少年的「心理問題」:那些被遺忘的自卑感
    相比城市中的素質教育、關愛教育,鄉村少年們的心理健康常常被全社會所忽視。在身體茁壯成長的同時,鄉村少年們同樣需要心理的關注與撫慰。在匹河鄉小學,做新生的班主任是一件實實在在的苦差事,面對全新的環境,剛入學的孩子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生活和心理問題。
  • 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研討論壇
    201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了《成都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全市鄉村振興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大項目。      近兩年來,因為鄉村振興的戰略提出,全國各地開展了各類的鄉村振興論壇,主題涉及:三農問題、產業振興、鄉村旅遊、農村現代化建設、教育與文化、攻堅脫貧、人才戰略等,但鮮有提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議題。
  • ...全國人大代表張琳:社會資本進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道路阻且長
    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已經成為重要的議題。」也基於此,在此次「兩會」,張琳對社區養老服務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養老服務業制約因素張琳表示,社會資本已有不少進入到了養老服務業,但是很多都鎩羽而歸,全國民辦養老機構佔比僅為四成,制約了養老服務的多樣化、多層次供給,其中包含著種種因素。
  • 未來中國社會資本研究的重要議題
    第四,社會資本在城鄉社會治理、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與功能研究。以往的經驗研究證明了不同層次的社會資本可以發揮信息搜尋和傳播、施加社會影響、提供社會信用和社會支持、增強團體與組織的團結和凝聚力、促進社區參與、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 鄉村學校涵養鄉土文化生態
    作者: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曄  作為鄉村社區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和鄉村社會有機組成部分的鄉村學校,為何要承擔起鄉土文化功能?如何承擔起保護、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的功能?這是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 以農村社區建設引領鄉村治理
    農村作為基本的社會治理單元,是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村級治理與社區治理雖有共同之處,但各自側重點不同,農村注重發展,社區在於服務。  鄉村治理要圍繞健全村級治理體系發力,通過各方努力、參與配合和長期不懈的堅持創新,夯實基礎,深化三治融合,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 鄉村未來社區是什麼?浙江衢州攜手鄉伴文旅打造「為鄉村賦能」的新...
    9月18日,《衢州鄉村未來社區指標體系與建設指南》發布會暨溪口鄉村未來社區開園儀式舉辦,鄉伴文旅在衢州龍遊縣的第一個鄉村實踐項目——溪口未來社區正式對外開放。對於衢州市來說,受到聯合國等機構關注的國際未來社區試點創建工作,成功實現了第一隻靴子的落地;而對於鄉伴文旅而言,則是解鎖了活化鄉村、為鄉村賦能的又一條創新之路。鄉伴文旅浙江區負責人董天姝表示,鄉村版未來社區的建設規劃尚處於摸索階段,溪口項目將繼續突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的社區內部品質循環,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其他鄉村未來社區的打造提供參考經驗。
  • 社區團購燎原要反思整個電商時代 不能讓全社會成為資本的打工人
    而團長們要獻出的,是安身立命的立錐之地,社區團購,無異於飲鴆止渴。對社會來說,隱藏的巨大社會成本更不可忽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我國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8331.3萬戶,帶動就業人口超2億人。
  • 「少年強則國強」,鄉村少年怎麼強?
    他們中間67%以上有本科學歷,從鄉村走出後又反哺鄉村,給鄉村學校和鄉村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儘管「特崗計劃」成效顯著,但當前我國鄉村教育仍然存在諸多難題。一是鄉村教師「留不住」。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短短三年內,鄉村教師流失人數達142.5萬,流失率高達30%。
  • 社會工作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新時代的重要任務。社會工作作為一門關注人的發展和致力於創新性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學科,與鄉村振興的總目標相契合。將社會工作融入鄉村振興發展過程,既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專業特色,又有助於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鄉村振興二十講:開江鄉村振興模式解析
    在即將到來的鄉村振興大潮中,綠維文旅作為第一個承接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的城鄉規劃甲級資質規劃設計院,把握住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內涵,把握政策的突破性方向,落地到縣域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落地到鄉村振興細胞——村莊的發展中。用頂層設計理念,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產業規劃、村莊規劃、鄉村綜合項目開發規劃等規劃設計創新理念與方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效的服務。
  • 順德社區鄉村創意文化節上下求索激活鄉村治理「一池春水」
    馬岡版畫、黃龍冬瓜、大良魚燈、桃村夏布、潭洲三字經、馬東永春拳、沙頭自梳女故事、中區編織社……2019樂活順德——社區·鄉村創意文化節吸引順德10個鎮街22個社區、鄉村參與,展示順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成果,有文創、有技藝、有故事、有味道,有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碰撞。順德是我國最早探索社會治理創新的地區之一。
  • 我省力促中醫藥服務進鄉村入社區
    ,100%的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提供中醫藥服務。  規劃提出,到2015年,建成2個國家級傳統醫學臨床教學科研基地,重點建設10個省級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重點培養100位名中醫,建設100個省級重點專科專病,總結推廣100個優勢病種的中醫診療規範或臨床路徑,研製開發100個有獨特療效的醫院中藥製劑,10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中醫科,100%的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提供中醫藥服務。
  • 快樂老家 遇見未來 衢州試點建設鄉村未來社區
    鄉村,正在不斷打破人們的想像。  高科技加持的現代化農業,插上網際網路翅膀的農產品銷售,人才逐漸回流的快樂老家,資本、項目紛紛看好的詩意田園……探索的腳步仍未停止,未來的鄉村什麼樣?在浙江,這個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正從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到未來社區中不斷汲取靈感。衢州在探索城市未來社區建設的同時,因地制宜將未來理念向鄉村延伸,提出打造「鄉村未來社區」。
  •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資本市場如何發力?
    當日下午,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稍早前的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那麼,在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資本市場如何發力?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如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如何推進?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
  • 時代在召喚·資本的力量——中國經濟與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在京...
    11月25日,由《公益時報》社和《經濟觀察報》社共同主辦的「時代在召喚·資本的力量——中國經濟與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在北京千禧大酒店圓滿落下帷幕。論壇以「時代在召喚,資本的力量」為主題,凝聚業界、學界和媒體力量,共同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踐行,展望十四五規劃下中國經濟的新格局。
  • 四川舉行川臺鄉村暨社區文創演迪活動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實習生 鄒阿江12月7日, 「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此活動是「全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推進活動暨首屆四川文創大會」重要專項活動。
  • 劉俊文 陳寶峰:貧困地區農戶社會資本及其對收入的影響
    ; Barrett認為社會資本有利於窮人脫離貧困陷阱,但是社會交往成本可能成為農戶陷入貧困陷阱的一個因素,政府和社會應該彌補市場不足,促進農戶社會資本增長[3];Lin Nan對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進行了比較,討論了社會資本欠缺和回報欠缺問題,認為在地位獲得從而脫離貧困陷阱中社會資本可能比人力資本更重要[4]。
  • 獲1億A輪融資 天府農博園「共享農莊」鄉村振興模式獲市場和資本認可
    這是鄉村振興解決方案提供商獲得市場和資本認可的體現,也展現了新津「共享農莊」鄉村振興模式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天府農博園張河果園子共享農莊鄉村振興模式共享農莊激活「空心村」2018年,中國天府農博園落戶新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