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正在不斷打破人們的想像。 高科技加持的現代化農業,插上網際網路翅膀的農產品銷售,人才逐漸回流的快樂老家,資本、項目紛紛看好的詩意田園……探索的腳步仍未停止,未來的鄉村什麼樣?
在浙江,這個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正從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到未來社區中不斷汲取靈感。衢州在探索城市未來社區建設的同時,因地制宜將未來理念向鄉村延伸,提出打造「鄉村未來社區」。一年多以來,已形成集鎮型、田園型、旅居型等多樣化的鄉村未來社區試點。
在鄉村未來社區生活是什麼感受?新潮的鄉村建設理念如何與當下融合?日前,記者走進衢州試點村,探訪未來鄉村的多種可能。
放眼至2035年 集鎮型社區遍布黑科技
三分球進了!圍觀的人群中突然爆發出一陣歡呼,龍遊縣溪口鎮黃泥山小區的彩色籃球場上,一場激烈的對抗賽正在上演。場地邊的高清攝像設備早已捕捉到了剛才的進球瞬間,掃一掃二維碼,一段完整的進球視頻便可「曬」到朋友圈。
揮汗如雨的年輕人,充滿藝術感的運動場,無處不在的「黑科技」。這些場景集中在城市或許不稀奇,但齊聚鄉村並不容易。「你可以想像住在15年後的鄉村,高人氣、美環境、智能科技,這些可能就是常態。」溪口鎮黨委書記劉洪剛說,溪口鎮鄉村未來社區試點在建設之初就將眼光放至2035年,那是中國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節點。
太陽能智能垃圾桶、人臉識別、無人商超、5G信號全覆蓋,作為衢州的6個試點之一,溪口鎮用一年多時間完成了華麗蛻變。但在籌建之初,這個國內史無前例的課題並無經驗可借鑑。「衢州是農業農村大市,藉助未來社區建設的契機,我們也想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新路子。」衢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祝升明認為,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城市和農村或將呈現交融共生的態勢。一批村莊自然消亡,留下的將是能承載城鄉田園夢的人本化鄉村。
見證了鄉村未來社區誕生全程,SUC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社區項目執行主任李響明顯感受到它與傳統美麗鄉村建設的不同。未來社區更注重鄉村服務和管理內容的精細化、科學化,它突破了行政地理的概念,由一個或多個連片的行政村共同組成鄉村社區。這種共建體制,在溪口鎮尤其明顯。
溪口鄉村未來社區選址溪口集鎮,跨越了曾經的黃鐵礦生活區和溪口老街片區。「以前城鎮是夾在鄉村和城區之間的尷尬地帶,但在龍遊這個鄉村特別分散的地區,這裡恰是串聯城鄉的重要節點。」劉洪剛看好溪口鎮成為鄉村振興的龍頭。這裡有充足的公共空間,可以成為人才回歸、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文化傳承的土壤。
如今,一期規劃已經建成,老舊職工小區重新煥發青春,蘇式紅磚房加上白色鐵藝構築,古樸中透著時尚。便民服務中心、鄰裡水吧、共享書屋開門迎客,居民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在共享食堂訂餐、一鍵預約文化禮堂等服務。一度蕭條的老街恢復了車水馬龍,破舊老屋迎來了清華大學教授入駐。
不同於溪口的集鎮型社區,衢江區的蓮花鄉村未來社區讓我們看到了田園型社區的可能。16.8平方公裡的規劃範圍內多為耕地,當地充分利用資源布局空間,將充滿歷史底蘊的澗峰村打造成創意創業文化板塊,五坦、西山下村建成未來旅居生活板塊,緊緊圍繞中間的核心農業園區提供配套。
而一些充滿科技感的細節設計,促成了多板塊聯動。今年「十一」期間,在民宿、農莊環繞的「小鎮客廳」區域,幾臺農產品自動售賣機頗受青睞。農產品放入冷櫃後,遊客可掃描二維碼自助購買。獼猴桃從一車車賣,變成了一顆顆賣,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賣出「景區價」。試點7天,日均售出約200斤水果。不少遊客和採購商藉此被吸引,進一步被引流至農產品產地大量復購,形成了農旅良性循環。
人本化鄉村 在求「新」與守「舊」中安放鄉愁
在黃泥山小區住了50年,曾經的黃鐵礦副礦長劉樹勵早已下定決心要在這住一輩子。他是見證過那場繁華的人,在採礦最好的年代,社區電影院人頭攢動,舞廳光影流轉,外鄉的姑娘都以嫁進這個「龍南小上海」為榮。時代大潮奔湧,上世紀90年代礦區開始走下坡路,公共空間的荒廢塵封了一代人的青春和舊夢。「這裡曾經也是潮流聚集的地方,所以我們不排斥新事物,但希望改造後還能保留些老印記。」劉樹勵說,那是他們一代人的鄉愁。
追尋未來,不是一味捨棄過去和當下。在求「新」和守「舊」中尋找平衡,成為鄉村未來社區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
黃泥山片區的改造先後3次徵求居民意見。呼聲最高的老食堂、電影院等被全部保留,共享食堂低價便民,向村民、鎮政府和遊客全面開放。由電影院改建的文化禮堂乾淨敞亮,村民可隨時預約辦活動。更多細節安放了無處寄託的鄉愁:食堂闢出的小展廳貼滿了「搶救」出來的老照片和工作證;大禮堂外牆裝飾著工業風的藝術字,「技術比武」「1959」「黃鐵礦」與「共享」「未來社區」並列,碰撞出歷史交匯的火花。
在劉樹勵等人的堅持下,一座1988年建造的「松風亭」從拆遷區域移到了社區花園。搬遷過程異常謹慎,一個個石頭零部件被拆下後又重新拼裝,10萬元的搬遷成本遠超再造一座新石亭。但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百姓都覺得值。「保留鄉愁讓百姓安居,正符合我們建設鄉村未來社區的初衷。」劉洪剛介紹,社區的智慧建築都採用刷臉入門。一批天貓精靈等智能語音外設也送入高齡老人家,讓村裡的老人們也能享受「未來」的便利,而不是被技術隔斷成「局外人」。
與城市未來社區不同,衢州鄉村未來社區的兩大綜合衡量指標被定為「人口淨流入量」和「農民人均年收入增長率」。村莊的概念被拓展,成為科技、資金聚集,青年、鄉賢返鄉的新型社群融合混居之地。怎樣實現「兩進兩回」(指的是「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本地人、外來創客、返鄉人如何融合發展,成為新課題。
看到鄉村的潛力,90後的姜路在蓮花鎮澗峰村開起民宿,成為外來創客。他的民宿沒有固定廚師,所有菜都由村民供給,同一道菜幾家廚娘競爭,家家的拿手菜匯成一本菜譜。新鮮的經營模式調動了原村民的積極性,也留下了一批忠實客戶。
溪口鄉村未來社區由閒置招待所改建的創客空間,已吸引一批年輕創業者入駐。陶瓷、空間設計工作室負責人吳琴芳從城市返鄉,「燕雀心系簷下,志在蒼穹」的座右銘就擺在工作室顯眼處。主攻文創、設計和IP孵化,她向我們展示了剛印出的明信片:一套5張展示鄉村未來社區新貌和古街的繁華。明信片上「快樂老家,遇見『未來』」的字樣是生活在這裡的創客們的心聲。
未來五大圖景 共繪「桃花源」
鄉村未來社區概念的提出,掀起了一陣暢想未來的風潮,在已開園的試點村之外,衢州多地農村也在嘗試探索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柯城區溝溪鄉餘東村,當地以「旅居」為特色,依託農民畫特色村優勢,4000多平方米的中國鄉村美術館開館,描繪了「未來村居、未來村業、未來村文、未來村智(治)、未來村民」五大圖景;在柯城區石樑鎮張西村,「智多張西」改變了過去重基礎設施建設輕產業植入的模式,組建以村集體為主的運營公司,建成食一塹、南山書屋等休閒娛樂場所,帶動500餘人就業;在龍遊縣詹家街道浦山村,聯眾集團帶來了總投資5000萬元的「鳳凰部落」親子研學遊樂村項目,成為當地探索鄉村未來社區建設的核心和起點……
這些帶著「未來感」的項目和探索,或許稍顯稚嫩,卻有著茁壯的生命力。當人們真正開始思考未來的鄉村,鄉村才會有未來,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才有希望。
這份希望已開始有路可循、有章可依。9月18日,衢州市正式對外發布《衢州鄉村未來社區指標體系與建設指南》。據了解,這是全國首個發布的鄉村未來社區建設的地方創建標準,也是首次對「鄉村未來社區」作出明確定義。在充分調研和實地探索的基礎上,為鄉村未來社區怎麼建的問題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
即使如此,在當下打造鄉村未來社區樣板的過程中,仍有很多問題亟待破解。現存的「人、地、房、產、村」等要素仍制約著新型鄉村建設,需解放思想進一步破題;鄉村未來社區要形成長效機制,需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既要有政府主導,也要廣泛號召社會各界參與,未來只有整合形成產業聯盟,才能支撐長久建設和運營……
「要用新理念引領變革,用新機制重塑發展格局。」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當下鄉村面臨的城鄉融合均衡發展、鄉村資源高質量轉化利用、鄉村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小農與現代產業的連結等課題,需要更多新機制來調節、引領、固化,從而推動鄉村產業全面升級、治理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基於此,已開園的鄉村未來社區試點並沒有停下探索的步伐。通過後期拓建和招引更多主體入駐,它們正試圖一步步靠近理想的「桃花源」。為了讓鄉賢和返鄉創業者能真正紮根鄉村,溪口鎮鄉村未來社區試點二期將籌建「共享宿舍」和「鄉賢小院」,為不同需求的人才提供過渡用房和長期住宿。衢州學院美麗經濟學院也將落地社區,其下的寫生基地、創客基地、思政時間教學基地等將為鄉村帶來穩定人流和新鮮血液……
進則配套完善,創業無憂;出則鄉土田園,回歸自然。未來,現代烏託邦的理想家園或許不再是夢。(記者 肖淙文 於山 通訊員 胡小飛 求張峰 豐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