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維曾尋桃花源而不知所跡。
位於衢州常山縣城東北21公裡的芳村鎮,素有「世外桃源、養生福地」之稱。這裡芳草鮮美、青山環繞、溪水潺潺;爐山廟、水閣亭、四連井,訴說著千年歷史滄桑。
眼下,芳村正在進行一場鎮村融合、產村融合、景村融合的實驗。「這不是簡單的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而是通過各類生活場景的塑造,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產業興旺、環境優美、文化積澱的現代『世外桃源』,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芳村鎮黨委書記金雪白的幾句話,勾勒出了芳村的未來。
浙西千年宋鎮
和杭州有段不得不說的往事
到了芳村,勢必要去古街走一走。
900多米長的古街坐落於芳村集鎮中心,始建於北宋重和元年,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上街有延祿山房、吟香別墅、臨川書屋等以文化教育為主的建築;中街以各種店面為主;下街則是飯店、酒肆、旅店等休息食宿之地。沿著古街南行至盡頭,便是水閣亭,亭外是埠頭,也是錢塘江源頭的重要節點,船來筏走,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客商。山裡的毛竹、木頭,淳安、開化的山貨、手工品、茶油,從這條水路運往杭州。
53歲的箍桶匠範玉忠蹲坐在自家鋪裡,推動著手中的刨刀,低著頭忙得不可開交,在他身旁,木桶、米桶、臉盆做工精細,渾然天成。不少路人被這長久未見的手藝吸引,駐足觀摩。
範玉忠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便居住於古街,「那時的古街類似於今天的農貿市場,是整個芳村最熱鬧的地方。」在他的記憶中,天一亮,古街便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吆喝聲不絕於耳。
後來,隨著交通方式的改變,河流的改道,古街繁華不再。飛揚的塵土,年久失修的老屋,古街一度似睡著了一般沉寂。
2017年,一場以古街為中心的提升和修繕在當地開展起來,「上改下」、路面修復、道路提升改造、雨汙管道鋪設、房屋外立面及內部結構修復,經過一年的努力,古街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保護古街,就是留住鄉愁。保護修繕是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的,在充分尊重原住民前提下,保存生活氣息。」金雪白說,得益於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環境的提升,古街人氣漸聚,沿街分布的古建築、傳統手工藝作坊和民俗商店,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鎮裡也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吸引各類商戶進駐,同時引導當地村民積極參與到業態的布置中,完善古街各類商業形態。
戶戶都能有分紅
小香椿變成了「搖錢樹」
「深山溝、荒坡地,有女不嫁下猷閣。」這句流傳於常山鄉間的順口溜,曾是下猷閣村人心中的痛。而如今,順口溜早已變成「花兒美、人兒勤,有女不肯嫁出村」。
說起變化,村民們笑著說:「多虧了香椿」。
香椿是芳村鎮下猷閣村的重要產業,經過技術攻關,下猷閣村的香椿採摘期從原來春季的一個半月延長至全年,「我們每年3月到4月開採第一茬,8至12月間採第二茬、第三茬。」常山縣椿秋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徐志堅說,全國香椿芽一般在五六月進入盛產期,他們則進入保苗休眠期,打一個時間差,合理避開了全國香椿芽的集中上市期,帶來了高收益。「嫩芽論兩賣,每兩售價10元以上,主要銷往衢州、杭州、上海等地,經常供不應求。」
目前,下猷閣村香椿種植面積已達300多畝,去年銷售額達160多萬元,村集體增收達15萬元。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企業」的方式,村裡91.8%的農戶以土地形式入股,不僅每畝土地有固定的年租金和分紅,在合作社打工還有工資。村民徐擁金算了一筆帳:「我在企業上班,收入很穩定,加上村裡一年兩次分紅,年收入至少有3萬多元。」
金雪白說,下猷閣村去年發放農民工資75萬元,土地租金21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18720元,「村民口袋真的『鼓』起來了。」
今年,下猷閣村在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幫助下,研發香椿酥餅、香椿麵條、香椿醬等一系列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提升香椿附加值。
下猷閣村的香椿種植也已覆蓋芳村鎮8個鄉村、常山全縣7個鄉鎮,並且走出常山,在開化和杭州淳安姜家鎮落地生根。
慢城生活留住鄉愁
鄉村「未來社區」的芳村方案
清晨,芳村集鎮的休閒廣場早早熱鬧起來,一群中年婦女伴著旋律,輕快地舞動著;休閒廣場邊,清澈的芳村溪緩緩流淌,親水遊步道上三三兩兩的村民在散步。
未來的鄉村,除了好環境、好生態,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如何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今年1月,芳村未來社區建設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完成,厚厚的227頁,詳細描繪了未來文化、生態、建築、服務、交通、產業、數字、治理、精神九大場景構建的「未來社區」。根據規劃,一個以集鎮範圍為核心、輻射6個村、18平方公裡的未來社區將出現在「千年宋鎮」。
「未來社區不僅有依山傍水的鄉居生活,生態和諧的鄉村發展,更是讓產城融合在鄉村成為可能。」 金雪白介紹,芳村未來社區建設,錨定人本化 、田園化、科技化、融合化,規劃有鄉愁創業核心區、智慧保障服務區、農業產業發展區、鄉愁文化展示區、人口集聚區、未來空間發展區等,努力打造富有自然味、鄉村味、農業味、煙火味、人情味、生活味、人文味、詩畫味和鄉韻味。
千年芳村,因為這些新理念,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5月底,投資2個億、集吃住遊購娛為一體的商貿綜合體完成建設,包含酒店、賓館、超市以及9棟商品房,屆時各類業態將一一入駐,村民可以在這裡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務。在商貿綜合體的另一邊,是建設中的農民集聚安置小區工程,140套房源可滿足500多人的住房需求。
小鎮能級的提升,功能短板的補齊,為集聚人口、創建縣域副中心型美麗城鎮奠定了基礎,也讓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人回歸芳村。
在外多年的唐小華一家去年回到老家,在古街上盤下一棟老房子開起民宿,600餘平方米可容納20餘人同時就餐,有4間客房,還有部分休閒娛樂場所,今年初開始營業。
「常山是國際慢城,未來社區建設要充分融入慢城元素,走出一條彰顯自然風光、山水田園的生態發展之路,促進產文景遊。」金雪白說,一個宜居、宜遊、宜業的芳村正一步步從藍圖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