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一位爸爸牽著他背著書包的孩子,吸引到了我的注意。他邊走嘴巴邊不停地喃喃自語,像是在教育他的孩子,語氣嚴肅,帶了些許激動情緒。
突然,他停下腳步,對著他孩子叫喊著:「花了那麼多錢讓你去學鋼琴,學成這樣,你對得起我嗎?你以為我賺錢容易嗎?」
聲音大到,周圍的路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此時,許多路人都停下腳步,朝著他們的方向看了看。
那個孩子被嚇到了,兢兢戰戰地說了一句話:「我早就說過我不喜歡鋼琴,你非要我學。」
接著,孩子被強硬地拉著,離開了。
為人父母,我們總說愛之深責之切,但事實上,我們都忽略了該怎麼去愛?
我們要的是蘋果,你卻硬要給我個檸檬。
為什麼總會遇到,明明我們想要的是蘋果,而父母卻硬是給你個檸檬。
被酸了一嘴後,父母還期望著,你會怎麼去感謝他,這是父母對愛的「誤會」。
給予愛這件事很簡單,但不能隨便給,想給予愛,前提是總得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愛吧?所謂的愛,說白了就是需要。
例如,有些父母,孩子明明喜歡籃球,卻硬是花了高價錢給他請了一個音樂老師,這……牛頭不對馬嘴的給予,除了能令你的孩子蒙圈之外,再有就是給你孩子多添了一件負擔。
你想想,他的喜好不在這,他的心不在這,能學好嗎?
正確的方式就是給予需要,允許他打籃球,給他買一雙籃球鞋,或者一個籃球,我敢保證,他準開心。
給予愛這件事很簡單,就是對症下藥,一下一個準。
你的喜好,是你的需要,跟你的孩子沒有半毛錢關係。
有些父母,從不關心自己孩子想要什麼,反而,他們關心的是,別人家的孩子都會什麼,都學什麼,甚至是自己的喜好是什麼?
例如,今天看到朋友家的孩子彈了一手好鋼琴,特溜,朋友的孩子還說:「我的夢想是成為出色的鋼琴演奏家。」 那一刻你也心動了,心想,「鋼琴演奏家,這也太酷了吧。」
回去,你強迫著自己的孩子學鋼琴,甚至從報了鋼琴課的那一刻起,你就想著,你的孩子也能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長大後成為出色的,鋼琴演奏家。
但事實上,別人家的孩子想成為鋼琴演奏家,和你覺得這個職業特酷的這件事上,和你孩子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人家鋼琴彈得溜,是因為喜歡,而很多父母往往忽略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歡。
然後就自己一手操辦了,還心裡期望著,強迫著孩子給你回報,這不是給予愛,是道德綁架。
喜好不同,需要就不同,了解需要,再給予需要,才是給予愛。
給予的那一刻,對方的心情愉悅了,這就是給你的報答。
從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也就算了,還總期望自己給予的,要得到回報,感激,一旦有了這種想法,你的愛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
一旦符合了以上兩點,你的愛就變得不那麼像愛,更像是在綁架你的孩子。
生活中,總會出現開頭的那一段,父母朝著孩子叫喊著:「你對得起我嗎?以為我賺錢容易嗎?」
我只能說愛需謹慎,成功是留給勤奮做功課的人,而為人父母的功課就是,盡全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是其一。否則不僅達不到自己的期望,還會耽誤孩子的青春時光。
假如給予孩子的愛是投資,那麼,很多父母都搞錯了方向。
你給予孩子的愛,最終不是為了孩子能回報你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得到之後是否快樂,是否對他們有幫助。
當父母為孩子付出的那一刻,孩子顯露出的喜悅和快樂,就是給你最好的回報,也是最終的回報。
最後總結了其中的三件事。
1.給予愛之前,要先了解孩子,他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2.你的喜好,別人的成就,和你的孩子沒有關係。
3.給予愛的那一刻,他開心了,你開心了,就是給你的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