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教育實際上就是在建構人的大腦。隨著腦科學的發展,我們對大腦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教育很多根源問題都能從對大腦的研究中找尋到答案。
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大腦的發育特點不同,如果能夠按照大腦的發育規律給孩子以合適的教育,我們或將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楊志博士致力於大腦研究,他基於大腦的發育規律,結合理論和實際案例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科學的培育3-14歲孩子的路徑。
3-6歲時期
我們首先要了解3-6歲階段孩子思維的特點是什麼。
首先,幼兒必須通過必須通過無數次的親身體驗或實踐才能增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孩子一般只對現實的事物有理解,對過去和將來的認知是模糊的。比如:
一些父母讓孩子練鋼琴比較著急,會說,你現在不好好練,將來沒法彈出一手好琴。
但孩子並不會因為這句話感到焦慮,因為他沒有將來的概念,他甚至對於時間的概念都不甚清晰。 真正有效的誘餌的是成就感,比如:
他人的稱讚,讓自己喜歡的人高興等。
「你今天有了很大進步」「你這樣彈琴媽媽很高興」等。
一個孩子思維方式的形成是由大腦中3個系統的成熟發展決定的。最低級的區域只做反射性反應。比如:
媽媽對孩子說了一句話,孩子能反應出「我聽到媽媽說話了。」
更高一級的系統是將信息傳遞到大腦皮層,並聯繫過去的信息與記憶,從而理解這個信息的含義。比如:
一個媽媽讓孩子收拾房間,孩子會想「媽媽為什麼讓我收拾房間,可能是房間裡玩具堆了一地,今天有客人要來。」
最高級的系統是翻譯信息的含義,作出反應,3-6歲的孩子還不太容易做到這一點。對於收拾房間這件事,孩子會想「最好等我看完電視再去收拾房間」,這個反應是基於對這件事輕重緩急的評估,做出相應的計劃和安排。
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是第二個層次,不同的孩子會將接受到的信息與不同的記憶發生連結,從而形成不同的思維模式。同樣是讓孩子收拾屋子,有一些孩子就會有消極的反應——「媽媽又在說我,她總是說我」「我一看電視她就讓我去做別的,不讓我看電視。」消極的思維模式就很可能導致消極的情緒和行為。
所以,我們很多是時候往往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外在行為,但更本質的是孩子內在的思維模式。
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引導孩子往積極的方向構建思維模式,孩子的大腦中就會構建起一種神經通路,凡事就能夠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應對。當然最好的方式是言傳身教,家長首先要建立起一種積極的思維模式,才能影響孩子建立起積極的思維模式。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如何發展孩子的思維,強化大腦的功能呢?很重要的是構造豐富的環境,具體可以分為幾下幾點:
給孩子提供一定的挑戰性
所謂的挑戰性就是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比如彈琴的時候一首曲子怎麼也彈不好,但多練幾遍之後就能將這首曲子學會了,這就是成就感。
我家的孩子總是喜歡摸嘴,用強制制止的手段並不有效,我就對孩子說,你的手上有個摸嘴小精靈,總是想摸你的嘴,如果你一天都不讓他摸你的嘴,你就把他打敗了。給孩子設定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孩子就會接受這個挑戰,並適時地讓孩子獲得成就感。他很快就把這個行為調整過來。
反饋和注意
大腦的學習依賴於反饋,所以當孩子出現了一樣你期待的行為的時候,要及時給孩子以表揚,當孩子出現了你不希望發生的行為時要及時地予以批評。反饋要具體而非籠統。比如:
表揚孩子的時候不能說「你真棒」,而要具體說出孩子的哪一點做得好。
「我覺得這個畫畫的上色特別有想法」,只有給孩子具體的反饋,孩子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思維才能得到強化。
學習夥伴
研究發現,孩子與同齡的孩子在一起時學習效率最高,而和成人在一起時學習效率則偏低。
一群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某一個孩子的好的表現會引起其他孩子的追隨,這給孩子神經系統帶來的反饋是很劇烈的,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會分泌更多的內啡肽。孩子的成就感主要來源於被關注和價值感,而他的同伴最容易提供這種東西。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儘量給孩子提供多夥伴的環境。
我們可以給一些信息整合能力的訓練,比如:
讓孩子觀察某一個地點的周圍,然後讓孩子畫一幅以這個地點為中心的地圖。
也可以讓孩子觀察幾幅圖片進行故事創作。
6-8歲時期
在上學最初的幾年,即孩子6-8歲,大腦處於顯著變化階段,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對各種感受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這個階段,抽象思維得到發展,那我們如何儘快地幫助孩子建立抽象思維的能力呢?
最常見的就是輔助孩子進行學習,比如用演示、比喻和舉例的方法,把新知識和已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從而讓孩子儘快地將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學習的本質就是聯繫的建立。
另一種常見方式就是啟發孩子把想法演示出來,比如讓孩子做算數,可以用一些小卡片來替代數字,用形象的方式讓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這種方式方式比讓孩子背口訣要好得多。
再比如,幫助孩子找到事物間的聯繫,發現共同點。比如問孩子貓和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鳥和狗又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這是讓孩子通過對具體形象事物的歸納慢慢形成抽象的概念。
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提問題尤為重要。雖然現在我們的教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很多問題依然只有唯一的一個答案,這對於孩子的神經發育是不利的。我們應該多給孩子提出問題,而非給孩子解釋哪個答案是正確的。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答案。
當孩子問問題時,我們最好能給出不同的解釋,同時,當孩子提問的時候,最好也提問題作為回答,朝著幫助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的方向去提問題。
在孩子提問的時候要引導孩子意識到他每提一個問題的同時也需要作一個對解決問題的答案的假設,而他們需要從觀察和實踐中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用這種方式去尋找答案就是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這樣孩子將來有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給6—8歲的孩子進行正規的課堂式教育,可能會抑制孩子的創造性,增加孩子對學習的焦慮,而為孩子提供獲得認知的親身體驗機會,這將使孩子一生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8-14歲時期
這一時期孩子大腦神經發育的速度減緩,大腦處於「突觸修剪」的階段,所謂突觸修剪就是較少使用的突觸被去除,而經常使用的得以保留。這一過程對於孩子發展潛能極為重要。
突觸建立的最初通路標誌著某種能力的形成。而在修剪後將確定永久通路,將決定大腦將以何種方式思維、感覺和行動。過量突觸的存在是大腦可塑性的基礎,修剪後,關鍵發展期即結束,大腦不能進行進一步升級,而只能使用原有通路。這一時期,孩子的思維方式逐漸定型了,形成了人格。
這一階段,孩子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成熟,(工作)記憶的速度和效率繼續發展。批判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表現更明顯。情感狀態的控制和判斷能力提高,同時,推理能力也增強。
孩子大腦的前額葉負責包括邏輯推理在內一系列的高級功能,但前額葉的特點是沒有面向世界的直接窗口,它的發育必須依賴於大腦其他部位的發育。
現在有一些中小學的家長抱怨,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行,其實這不僅僅是孩子邏輯思維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大腦系統的問題,是孩子過去思維方式的累積的結果。
那麼,從這些層面出發,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營造有利於發育大腦功能,發展思維的環境呢?
首先,孩子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他們甚至比過去更需要休息時間。現在很多孩子因為作業寫到很晚,其實這樣很不利於他們大腦的發展。
另外,大腦新建立的神經網絡可能使正常的談話交流速度減慢,孩子會發現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困難,作為家長和老師,應給予充分時間,而不要急於讓他們表達。
父母和老師應更多評價孩子的個性和品質,而不是學習成績或競爭能力,同時也要讓孩子多評價自己的品質,比如評價自己有多麼努力,花了多少心思,而非成績有多麼好。要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憤怒,鼓勵通過對話、交流解決矛盾,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老師或學校。
這個階段的孩子表現出來一定的「叛逆性」,因為他們逐漸形成了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以向權威進行一定的挑戰的方式來訓練他們的大腦額葉,但不要害怕給他們設立行為界限並嚴格要求。
前額葉皮層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它與複雜的「啟動系統」和邊緣系統構成環路,選擇和引導大腦對什麼刺激作反應。
在生活中有一類孩子,平時在家裡父母對他管得很嚴格,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很聽話、努力、守規矩,但這樣的孩子往往到了大學之後就會出問題,他們可能會迷戀上某一樣事物,比如打遊戲,且很難糾正回來。
這是因為他在這一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環路,小的時候他的控制來自於父母和老師的約束,而非來源於自身。他的父母和老師一直在替他控制他自己。所以,作為父母要訓練孩子的反饋能力,即對自己的行為不斷進行檢查,發現錯誤和決定做什麼、怎樣做。
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怎樣做,去糾正他們的錯誤,那麼孩子就會形成一種依賴性,不懂得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和反饋。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必須控制自己而讓孩子自己體驗錯誤行為的後果。
舉例來說,如果自己孩子踢球把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父母應該怎麼做?最好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這一後果,比如陪著他,讓他自己上門給鄰居道歉。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父母替孩子去承擔責任了,就是失去了一次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機會,同樣是在減弱他的大腦對自身的控制能力。
總之,尊重孩子大腦發育規律,依據規律來培養孩子,我們才能真正建構起孩子的大腦。
作者|孫習涵
來源 |思維智匯(ID: swzhihui)
責編|三石
•你可能總是正確地傷害到孩子——心理專家眼裡的親子溝通之痛
•如何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徵與其溝通
•想和學生高效溝通?先弄清這14種心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