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在香港科技園舉行。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陳起儒接受雷鋒網等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行動支付在發展初期,騰訊會與監管方深入溝通,找出更優秀的解決方案去結合當地特點作出合理轉換;同時騰訊會與包括八達通在內的一系列合作夥伴合作,連接更多的金融機構,為大灣區人們跨區域在生活上享受更多便利。
「未來我們會看到香港交通出行領域也會出現乘車碼這樣的服務,至少在一些通道上作出支持二維碼的乘車服務。」當被問及「騰訊行動支付在港是否有類似內地的乘車碼的拓展計劃」時,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陳起儒對雷鋒網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還舉了一個讓人感同身受的例子:他自己從內地來香港要找八達通,但找到一張八達通也不知道有沒有錢,但如果用騰訊的掃碼行動支付解決方案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陳起儒)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未來的香港行動支付市場,騰訊傾向於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解決用戶痛點的「合作者」和「補缺者」,一同推進行動支付的發展。
香港行動支付市場的兩股力量,被業界人士形象地描述為「過江龍」與「本地姜」。前者以微信、支付寶等外來支付工具為代表,憑藉在內地已經深入人心的掃碼支付習慣,隨赴港遊客腳步殺進香港市場;後者則以八達通等本港支付工具為代表,可重複充值的八達通智慧卡已經作為一種小額、快捷的無現金支付方式被廣泛用於公共運輸和便利店中。
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截至2017年,市面上流通著超過3450萬張八達通卡,相當於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張八達通卡(這也是陳起儒說的「找到一張八達通也不知道有沒有錢」的緣由),每日交易宗數超過1300萬,金額超過1.5億港元。僅零售方面,八達通系統目前每日仍平均處理超過1400萬宗交易,金額逾1.94億元。全港有超過9500家各類服務供應商在2.1萬多個零售點接受八達通付款。而在公共運輸系統上,八達通已經形成了壟斷。
而另一方面,行動支付在香港的痛點並沒有那麼強烈。
陳起儒認為,行動支付在內地快速發展有兩個載體和驅動因素:一是電商,中國地大物博,很多跨區域的商品採購需要通過電商;二是微信紅包,2014年春晚引發的「搶紅包」熱潮讓用戶帳戶有了很多餘額,也培養起了用戶利用餘額在商戶、門店消費的習慣。
然而這兩個條件在香港均不存在。不同於內地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因素,香港是自由貿易港,世界範圍的採購體系、完備的物流配送系統及遍布全港的超市、便利店零售體系,讓香港居民可以方便購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同時由於香港還有很多人在使用其他社交應用,微信在香港的活躍度還不是特別高,紅包推廣的滲透率也無法與內地相提並論。
而另一方面,香港作為全球排名前三的國際金融中心,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西式銀行系統,在「銀行多過米鋪」的香港,用戶可以方便地享受銀行服務,對行動支付並沒有像內地由於缺乏金融基礎設施的「切膚之痛」;而現時八達通的普及,本身也並非完全市場化的產物,而是與1997年香港回歸,新任特首希望加速無現金社會的建設做的一系列大力推動有關。
對於屢被提到的「過江龍大戰本地姜」的火爆場景,陳起儒更願意從「合作雙贏」的角度來描述香港行動支付市場的競合。從過去支付領域的積累和經驗來看,NFC在信息存儲容量、安全性、方便性上有一定優勢,但也不可否認的是,二維碼在很多領域便於複製、使用,對硬體要求非常低,甚至用一張紙放在收銀臺上就可實現收款服務。因而陳起儒認為,香港在一個階段內,主打NFC場景的「本地姜」和主打掃碼場景的「過江龍」雙方將會作為對方的補充方式存在。
陳起儒舉例說,在交通出行的場景,騰訊會和港鐵、八達通合作:目前騰訊已經和港鐵在車站試點購票服務,而對於八達通而言,兩家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夥伴,大家互相有需要,但過程當中要看切入點如何平衡彼此的利益,達到雙贏的局面。
「如果不把資源相互打通,對於大家拓展市場都無利。」陳起儒說。
毫無疑問,騰訊在香港行動支付市場是有想法的——騰訊在2016年春節期間就以微信紅包的方式登錄香港,同時2016年8月獲得香港金管局頒發的首批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在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與香港合作夥伴開展合作。而「粵港澳大灣區」正式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面,也給騰訊帶來了新的發力點。
而騰訊所希望的資源相互打通,不僅僅局限於在行動支付市場和八達通等支付手段的互聯互通,更是在整個大灣區的範圍內,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資金、技術與人才的互聯互通。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上,騰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金融學院院長賴智明就稱已經跑通了幫助香港人在網上跨境開戶的流程,「香港錢包和內地錢包的互聯互通在近期內就會有結果。」
據雷鋒網了解,香港9月將全面連接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推出「快速支付系統」(FPS),而微信支付作為第一批獲得FPS牌照的機構,也將在第一批接入支持FPS網絡運行。
陳起儒表示,接入FPS不僅意味著可以連接更多銀行帳戶,通過FPS網絡將全港主要銀行帳戶實現互聯互通,同時也可以與銀行金融機構展開更多的金融服務,加快發展電子支付。FPS的實施為將來的合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包括與八達通實現廣泛合作」。
陳起儒還透露,騰訊希望希望藉助社交和向屏幕本身延伸的服務,比如說小程序、公眾號帶來更豐富的服務,給香港市民帶來更多便捷,目前騰訊正在和香港各個商戶、機構不斷深入探索的類似的合作,會有越來越創新的產品和應用將在香港出現,而這是八達通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們的想法是香港發展行動支付不能只是支付,如果只是為了刷卡那一下,沒必要非得用掃碼。」陳起儒稱。
這意味著除了與更多商家和機構展開合作,騰訊還會在香港展開更多的嘗試。陳起儒認為,行動支付是全球範圍內都可以發展、應用的技術,但從切入點來看,各個地區的切入點並不一樣,例如在香港,騰訊會基於社交的優勢注入更多的社交的力量和元素,但從現在的試驗看,僅憑社交本身無法拉動行動支付在香港落地,因而在強化「社交支付」的同時,將一些有趣的經驗、玩法帶到香港,也正是騰訊希望尋找的新突破口。在雷鋒網看來,這可能也將是微信支付與支付寶「香港攻略」的一個重要區別。
談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未來在香港的競合關係,陳起儒表示,騰訊很重視和尊重每一個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但在香港行動支付發展的初期,「看誰多誰少可能意義並不大,沒有一個支付機構可以做到任何一個商戶都能用,所以還不到彼此競爭、你死我活的階段。甚至某種意義上,大家可以合作,讓商戶共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