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下午,騰訊攜手銀聯對外公布了一項合作:為香港同胞提供在內地的行動支付服務。從今年10月起,港人將可在內地商戶暢通無阻地使用微信香港錢包進行付款,覆蓋衣、食、住、行等多領域商戶。同時,微信香港錢包將接入銀聯轉接清算系統,保障微信香港錢包用戶跨境行動支付的安全、合規。
首批接入的商戶則包括了滴滴、美團外賣、大眾點評以及12306。
除了吃喝玩樂之外,接入12306意味著以後香港同胞足不出戶就可以使用港幣通過微信在12306上購買所有車票,極大地便利了港人生活。
推動大灣區金融科技的一體化
騰訊金融科技之所以要實現香港、內地雙向跨境支付,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一是連接更多消費場景培養用戶使用習慣。
由騰訊公司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馬蜂窩旅遊網發布的首個《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支付綠皮書》中的數據顯示:僅香港與內地之間,每天有近70萬人次跨境往來;2018年上半年,微信支付在港澳地區的支付筆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倍,其中90後廣東遊客在港澳行動支付消費筆數佔比超過一半。
隨著越來越多來香港旅遊的內地遊客習慣了用微信進行消費,騰訊也針對香港的商業店鋪進行了相應布局,可以說目前香港行動支付的土壤已經具備了,但本地人消費習慣還未建立起來。
事實上,目前香港絕大多數人依然習慣使用現金,部分用信用卡,香港便捷的八達通,使得外來的支付工具很難切入到香港本地市場,這也是香港金融業發達,但行動支付卻剛剛起步的原因。
而作為布局境外市場的第一站,騰訊和阿里拿到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的港版「支付牌照」,並針對當地用戶推出本地錢包,即WeChat Pay HK與 Alipay HK,但發展卻並不如意,道理就是上面的原因。
而內地發展迅速的行動支付市場,使得港人來內地旅遊時,也會被動式接觸行動支付。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實現跨境支付,有助於提高香港用戶使用微信支付的消費習慣,也能客觀的推動微信香港錢包在香港市場的用戶活躍程度。
二是內地市場的行動支付市場已經基本飽和,需要拓展新的市場增量。
騰訊行動支付很早就確立了兩條腿走路的原則:一是境外本地化,二是跨境支付。
此前,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陳起儒就表示,「騰訊在境外支付業務布局上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是通過跨境支付滿足中國遊客境外旅行的便捷支付需求,目前已支持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的合規接入,支持超過13個幣種(包括人民幣)直接交易。另一方面,在微信用戶量比較高的地區,例如分別在香港和馬來西亞,騰訊申請到了當地的合法接入,以本地錢包向香港、馬來西亞當地用戶提供便利的行動支付服務,為當地居民提供吃穿住行一站式的生活服務。」
而這些努力的背後,則是騰訊積極推動大灣區金融科技一體化。
大灣區這個概念自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後,騰訊隨即在香港發起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邀請各行各業一起探討,如何共建世界級灣區。目的也很明確——作為身居深圳的網際網路巨頭,可以作為主理人參與到大灣區的建設,從而確立自己在新一輪產業建設中的行業地位和產業優勢。
如今,經過一年的探索和思考,也基本確立了金融科技作為大灣區發展的主引擎。
在今年6月份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上,騰訊除了宣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和騰訊金融學院香港分院之外,將以其在大數據、區塊鏈、AI等底層技術方面的雄厚實力撐起整個灣區金融科技生態。
騰訊的金融科技正在嶄露頭角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外界對於騰訊在金融領域的布局一直不太了解。事實上,騰訊本身對於金融領域也一直小心翼翼。
2015年,在財付通十周年之際,騰訊將原來的基礎支付、網際網路理財等金融科技業務合併後組建了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T),而後升級為騰訊金融科技。從FiT升級為騰訊金融科技的原因,我覺得是騰訊決心將財付通的戰略方針轉向支付託底、金融向上,利用大數據和技術實現金融科技應用層面上的創新。
FiT最初是以微信支付和QQ錢包為基礎的,在這基礎上開展的理財、證券以及一系列的金融創新服務,隨著業務的擴大和護城河的加深,FiT已經不僅限於支付了,而是包括了大量的金融創新服務。
其次是,突出了科技(tech)在金融領域的作用和價值,也就是tech是為fin服務的,而不是為了顛覆和取代金融。劉熾平說金融是個專業度非常高的領域,騰訊對此有一顆非常敬畏的心,基本上能夠概括騰訊對於金融的態度和想法。
如今,騰訊金融科技以騰訊行動支付和金融應用為核心,為用戶提供金融科技服務,旗下包括行動支付類產品例如手機充值、信用卡還款、騰訊乘車碼、微信香港錢包、跨境匯款等;金融應用產品如騰訊理財通等;證券產品如騰訊自選股、騰訊微證券等;此外還有騰訊區塊鏈、騰訊金融雲等金融科技創新產品。
經過幾年的摸索和探索,騰訊在金融領域科技領域的布局已經逐漸嶄露頭角,其構造的金融科技生態,可能會成為騰訊未來五到十年內新的增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