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入臺記

2020-12-24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曉慧 101大廈是臺北的地標,是內地遊客最愛去的地方。去年春節前後,微信支付在臺北101大廈上線。一年之後的雞年春節,內地遊客在臺北101大廈的消費,僅僅使用微信支付的消費筆數爆增近5倍,金額超8倍成長。

去年7月份,支付寶支付也上線。如今,整個101大廈購物中心,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各有200多個點。

需要提醒的是,微信支付專門針對大陸遊客,只有內地帳號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的紅包也只有內地終端可以收到。而在此前,大陸遊客到這座擁有世界上最快電梯的高樓消費,還要先去兌換臺幣。

那些大陸遊客喜歡去的地方,如新光三越百貨、洪師傅牛肉麵館、林茂森茶行、日藥本鋪都已經支持微信支付,甚至連西門町街上的藝人也可以用微信支付,他攤位後面飄著大大的微信支付的綠色旗子。他告訴記者,微信支付以來,他的生意漲了2成。

拿出手機,掃碼支付,國人在大陸不假思索的支付習慣,正逐漸在海峽對岸也成為風潮。

「取經」

101大廈是最早接入微信支付的。去年春節前後,接入微信時,整個大樓被微信支付的綠色鋪滿。其實,按照原計劃,101大廈想在2015年底就接入,但因為宣傳物料製作周期、培訓店員、POS機整合等工作耗費一段時間。這些準備工作做完正好趕上春節。去年春節去臺灣的內地遊客,是最早用上微信支付的。

101大廈首批支持微信支付,和他背後的股東第一銀行密切相關。吳柏辰是臺灣第一銀行數字應用部經理,是第一銀行跨境支付等多項電子支付業務的操盤者,也是101大廈接入第一銀行微信支付的實施人。

第一銀行是有官方背景的銀行,財政體系佔30%股份。第一銀行在全臺灣有189個營業據點,超過500萬客群基礎。第一銀行和內地前六大銀行也籤署了MOU。另外,它在美洲、澳洲、歐洲等多地還有多家分行和支行。

在臺灣,有39家銀行,中小企業148萬。第一銀行佔了26%,而第一銀行絕大部分客戶是企業客戶,其中百貨業佔60%比重,包括101、京站百貨、義大世界等。

2012年,上任兩年的董事長蔡慶年想推動第一銀行想轉型。吳柏辰說,中國信託在消費金融市場有優勢,尤其是收單業務,這塊第一銀行比較弱的。當時,他們就在想,是不是有什麼方式,除了原本既有的獲利模式能繼續成長之外,需不需要開拓另外一個市場。

當時,內地第三方行動支付的話題在臺灣媒體上很火。 那一年,第一銀行也開始了他自己的網絡支付之路。2月份,成為官字頭重唯一被核准通過經營網絡第三方支付機制評選的銀行。4月份,第一銀行成立第三方支付業務工作小組。

「我們2012年就去發展,想參考內地的做法,想做臺灣的第三方支付。」吳柏辰說。6月份,他就開始飛往內地,和支付寶、財付通、塊錢等洽談合作。8月,第一銀行成立跨境代收與支付業務工作小組,11月推出相關網絡支付業務。翻過年之後的5月份,第一銀行就和財付通合作收付款項業務。14年和支付寶也籤署收付款項業務。

在第一銀行試水電子支付的同時,臺灣的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也在發展,曾經理一段野蠻生長時期。據陳義庭講述,臺灣行動支付市場在發展的初期,也曾出現很多的行動支付服務商,但缺乏缺乏統一法令的管理,當時偶有導致市場混亂情形發生。

2015年5月,是臺灣跨境行動支付的轉折點。臺灣金管會統一接受了電子支付的管理,並出臺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此後,電子支付機構必須獲得金管會核准,即可合法合規做類似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跨境支付……等業務。

條例出臺後,臺灣眾多銀行都可快速申請通過,成為兼營電子支付機構,申請做條例法規內的業務,其它非銀行但有意承作電子支付服務的機構,需要向金管會申請核發專營電子支付機構執照。

玉山銀行和第一銀行是最早對完宣布可以跟跨境業者合作跨境支付資質的銀行。玉山銀行申報的合作對象是支付寶,第一銀行申報的是微信支付。新光銀行、華南銀行等臺灣十數家銀行都在2015年底前即陸續提出申請。

這一年,第一銀行網絡支付進入成熟期,臺灣頒發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後,順利拿到資質,並且開展相關跨境支付業務。2016年1月,開辦微信支付銀行。

隨著玉山銀行和第一銀行的獲批,支付寶和微信幾乎在同時進入臺灣跨境線下支付,完成從線上到線下的跳躍。

吳柏辰說,第一銀行希望在未來,能和微信支付一起合作,在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分支機構推出微信支付。

「我們有三步曲,第一步是微信服務大陸民眾到臺灣來。第二步是微信臺灣,就是讓臺灣本地可以實現微信支付。第三步是微信全球。」

對於第一銀行的希望,微信支付跨境業務負責人殷潔回應稱,樂意在未來合作。只是目前還有難度,而微信在臺灣的業務只是地理上的延伸。「對於外國居民使用微信支付這件事,應該是很久才會考慮的問題,不能說不會做,但短期很難做。當地的監管要求問題,當地對行動支付、微信的接受問題。整體看來難度比較大。」殷潔說。

「連接」

1月6日上午11時左右,一步入洪師傅牛肉麵館,就聽到沒有臺灣腔的普通話迭起。一個大陸團的遊客正在吃麵,閒聊,分享在這裡的新鮮事兒。這樣的場景在過去的好幾年每天上演,只是桌上在小菜碟盞之外多了一樣東西,微信支付的桌牌。

洪師傅牛肉麵館是最早接陸客團餐的參觀,至今有五年時間了。2011年,臺灣自由行逐漸開放,內地去臺灣的遊客逐年增長。國家旅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內地居民赴臺旅遊達184.5萬人次,增長11%。此後逐年增長,包括自由行人次。2015年,僅旅行社組織內地居民赴臺旅遊達398萬人次。至今,大陸仍是臺灣第一遊客出發地。然而,2016年11月,臺灣交通觀光部門發布數據顯示,大陸赴臺遊客大幅下降,自由行或出現2011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去年12月28日,微信發布的報告也顯示,臺灣已成為微信用戶除美國之外,去的人次最多的地方。日本、韓國、泰國緊隨其後。同時,臺灣同胞到內地旅遊也這些年不斷增長。

2015年有418萬名大陸遊客赴臺觀光,佔臺灣入境旅客的4成,是臺灣最大的入境旅客客源地,也帶來約2200億的外匯收入。

然而,橫跨在大陸遊客與商家之間最大的「繁瑣事兒」就是貨幣。入境時人民幣兌換臺幣,消費時計算匯率,辦理退稅……等都是小事兒,但麻煩。

半年前,洪師傅接入了微信支付。「太方便了,客人都不用拿現金了。」洪師傅牛肉麵執行長洪金龍說,他的麵館,行動支付有好幾種本地支付商,但微信支付比較受捧。

吃完飯後,一名顧客用微信結帳。閒聊中得知,這位女士來自成都。她說,前一日去買買買,後來發現沒有換臺幣,挑好的東西只能放棄。今天用手機掃碼支付,和內地消費毫無二致,方便很多。

最近因大陸團客的減少,整個麵館的營業額在下降。洪師傅說,接入微信支付後,前期兩個月每個月增加兩成額外營業額,主要是伴手禮(洪師傅牛肉乾),每個月增長六七十萬臺幣收入。這家麵館的伴手禮佔微信支付的比重有三四成,還在不斷增長。接入微信支付辦理也比較快速,本來洪師傅就和新光銀行有合作,現在只不過多了一種支付方式。正好這種支付方式很方便。

洪金龍很熱情,喜歡和人合影。加了微信之後,他很快就發來很多麵館用餐的照片。隨著口碑傳播,洪師傅牛肉麵在內地已經有8家分店了。2011年在王府井開了首家大陸分店。

和洪師傅一樣喜歡用微信和大陸遊客溝通,陳爸手工皂的創始人陳爸,他和大陸遊客的之間的故事也有5年時間了。每年他都會去內地參加展覽會,推介他的手工皂。他的微信裡裝滿了大陸的客戶,每年北京的文博會,他如期而至,還在朋友圈邀請內地好友參加。很多內地朋友到臺灣遊玩都會光顧他在西門紅樓的鋪位。在西門紅樓的鋪位上,他打開微信,讓買家掃描二維碼結帳。

洪師傅牛肉麵的服務銀行是新光銀行,這是一家家族企業新光集團旗下銀行,全臺有分行105家。新光銀行相對來講,體量比較小,一直希望以差異化的思路發展。而它的客戶中雲集了很多陸客常去的客戶,如集團旗下大陸遊客常去的新光三越百貨,以及中華電信,洪師傅牛肉麵、昇恆昌金湖大飯店、Home Hotel、莎莎等。2016年4月,新光銀行正式推出微信支付業務,很快將微信支付導入其客戶。

「當初選擇微信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主要是我們了解微信和大陸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新光銀行告訴記者,希望除服務大陸遊客外,還能通過微信接觸新的客戶群,這個觸手就是新光銀行微信公號。目前,新光銀行上線一萬多個微信支付點。而在業務上,新光銀行稱,他們希望通過微信支付給商戶帶來更多客流,建立信任,再向商戶介紹新光其它業務。

儘管和大陸的微信公號相比,臺灣幾家銀行運營的微信公號顯得稚嫩。「臺北101」微信公號這個公號最新很喜歡用「藍痩香菇」這個梗,幾乎每篇推送中都會出現,還喜歡用表情包,簡體字下的繁體思維,這種極力和內地讀者套近乎的圖文總讓你想笑,顯得萌中帶著傻。

 「反哺」

2016年6月,在臺灣當地的行動支付行業有5年從業履歷的陳義庭,經歷了職業生涯的一個小拐點,從臺灣大哥大離職,加入騰訊,開始做微信支付的招商和地推。此前,他在大哥大負責行動支付的招商工作。

陳義庭回憶說,2015年11月左右,微信方面正在尋找適合將微信支付在臺灣落地的人選,找到了陳義庭。

「推行動支付,講跨境比講本地更有商戶前的話語權,我的目的是最終實現行動支付被所有商家與消費者接受,而這透過騰訊的微信支付這麼牛的服務,能夠實現。」陳義庭說。

所謂的話語權,就是誰的費率更低,誰能帶來更多客戶。對於臺灣商家來說,讓它的大陸消費者順利買單,並能獲得精準的消費者畫像,建立長期聯繫,不斷對這些買單人傳遞信息,是它最在乎的。以前,通過銀聯或者其它支付方式,可以完成支付行為,但商戶接觸不到不到陸客,掌握不到陸客,但陸客卻很有交易量,這是臺灣商戶面的陸客最大的煩惱。

對於銀行來說,微信支付費率的費率低於原來的業務模式,如銀聯、信用卡等,也就是說原來每筆交易用微信支付,獲利更少,為何還積極?在與多家銀行的交談中發現,對於銀行來說,需要和自己的客戶即商戶搞好關係,而商戶的訴求是能有更多的交易,更低的費率。

深諳臺灣商家痛點,微信支付在臺灣推廣的早期就打著微信公號的連接功能。要交代的事,臺灣的商家並不能像內地的商戶一樣隨意申請微信公號,並在上面從事金融交易。按照臺灣的法規,只有銀行能從事第三方跨境支付合作。也因此,商戶開通微信公號,也必須由銀行開辦。

吳柏辰說,手續費是第一個關鍵,第二個關鍵是他們的客戶大多是小型商戶,需要快速的現金周轉,帳期長短是第二個關鍵。第一銀行和微信方面的合約是,每當滿5000元美金,劃一次款,如果不夠,就意味著資金一直趴著。第一銀行希望能大商戶帶小商戶,這也是他們最早希望在101開始微信支付的原因。

第一銀行和支付寶和財付通都有合作,在線下支付,最終導入微信支付。吳柏辰說,「微信有公眾號,公眾號是商戶需要的,它像facebook。本身微信又像Line,所以微信等於Facebook+Line,這是我們選擇騰訊的一個因素。」目前,第一銀行和臺北101都開通了微信公號,上面推送著各種針對內地遊客的優惠和諮詢。前者自2015年底開始運營,目前有5萬多關注者。

自上線微信支付以來,目前200多個品牌可以使用,每個月通過微信支付的筆數佔陸客退稅筆數近3成。儘管內地團客赴臺旅遊在收縮,101的交易量明顯減少,但微信支付的交易量還在不斷增長。

「之前,根本是沙漠一片,觀念溝通與基礎建設期。現在,商戶基本秒懂行動支付。但,還在官網,誰投入的資源高,誰的營銷價值強,誰的會員多,商戶就會有優先考慮和他們合作。」陳義庭說。

陳義庭說,他加入騰訊,最大的希望是通過跨境行動支付最後能帶動臺灣整個行動支付的發展。「事實也證明,一年有了3萬商戶加6大銀行合作,果然微信支付實現力度大。」

自從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臺灣落地生根以來,臺灣的行動支付正在蔚然成風。因微信支付、支付寶在臺灣的話題,真的吸引很多商戶更願意接受本地行動支付業者,整個市場瞬間成長。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進入臺灣後, 7-11和全家便利店、臺灣大車隊、大都會車隊(計程車聯盟)才陸續開始接受其他本地的行動支付服務商。

相關焦點

  • 行動支付如何成新格局?2大分類行動支付!
    銀聯在最近的行動支付技術,商用方面比較保守,我國的行動支付市場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涉及到支付和清算的資質,但其一直重視著該領域的專利的申請,主要由銀聯及商業的銀行,第三方的支付這兩大類構成,另一類不涉及支付和清算的資質,正是這種銀行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關係,促進了行動支付的快速的發展,支付的手段以及服務方式的電子化,信息化的發展,無論是基於卡片的行動支付,或是基於手機
  • 繁華商業街行動支付調查:6%商家使用行動支付
    TechWeb 4月27日報導 文/王蒙、邱旭東  阿里巴巴有支付寶錢包,騰訊有微信支付,兩家在行動支付市場的已經從布局進入暗戰階段。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等開啟了「網際網路+城市服務」的戰略布局,騰訊則聯合全國擁有237家門店的家樂福超市合作,推微信超市服務、補足微信支付生態。  看上去,很是熱鬧,似乎行動支付已經取代了傳統支付方式。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行動支付的全球局與中國局
    支付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場商業模式變遷的歷史。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不斷發展,行動支付成為繼現金、支票、信用卡、網上銀行等方式之後的最便捷、發展速度最快的支付方式。目前行動支付一般分為兩種:線上遠程支付和線下近場支付。我國的行動支付發展迅速,行動支付普及率和市場規模均居世界首位,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我國行動支付正在走出國門,成為全球行動支付的中國名片。
  • 樂刷:行動支付快速發展,支付安全也至關重要
    據艾瑞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190.5萬億元,同比增速為58.4%。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行動支付的習慣已經養成。行動支付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移動端手機端的帳戶盜用和欺詐屢有發生,給用戶資金造成一定損失。當下,行動支付亟待在便民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
  • 行動支付社交化:Venmo開啟行動支付新模式 | 獵雲網
    在肯亞,行動支付系統M-Pesa隨處可見。在美國,行動支付經歷了數年的消費冷淡期後,終於有了跳躍式的發展,從一個帶著「洋味」的外國貨變成了美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項2013年的研究中,福雷斯特研究公司預計美國全年行動支付總額將在2017年達到900億美元,而2011年該項數據僅為128億,並聲稱未來幾年,行動支付將成為主流。
  • 行動支付 mobile payment
    而這種門票的便捷正是基於「行動支付」的迅速發展。請看《中國日報》的報導:在一個手機用戶超過7億的國家,發展行動支付市場前景看好。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內外的電信運營商、銀行和科技公司都在拼搶中國的行動支付業務。文中的mobile payment就是指「行動支付」,也就是指用戶使用移動終端進行支付,通常是手機。
  • 行動支付撞上天花板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行動支付對生活帶來的改變,更多在於支付行為的移動。但是就像著名金融學者唐涯所評價的那樣,「沒有行動支付,許多新的業態,包括人們熟悉的許多獨角獸企業,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如今移動網際網路流量見頂,而行動支付作為其中的「尖刀」也沒能倖免。
  • 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相比大陸的行動支付他們缺少什麼?
    當我們覺得大陸的行動支付很發達很方便的時候,殊不知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其中,一些國際性的行動支付平臺有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帶有本土性質的行動支付平臺有橘子支付、街口支付、行動支付、PChome Pay、歐付寶、橘子支付、國際連、智付寶、臺灣支付、Line Pay、Pi行動支付、GOMAJI、Yahoo奇摩等等,據臺灣有關專家說,臺灣至少有三十五加行動支付平臺。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二):2025行動支付普及率要達90%?還有漫漫...
    行動支付的未來是何種模樣?無現金社會的到來意味著什麼?國際上真存在沒有國民在使用現金的國家和地區嗎?又,相對而言,行動支付發展較緩慢的臺灣,現況又是如何呢?國際三大Pay:Apple Pay、Samsung Pay以及Google Pay在去(2017)年相繼來臺,更在今年有了大幅的成長,臺灣行動支付看似要起飛,臺灣人的支付習慣卻仍以現金與信用卡為主流。
  • 行動支付的焦慮與野望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曾經是闖入金融領域的外來物種,它們的出現一度倒逼銀聯等傳統玩家迭代進化,也讓中國成為全球行動支付最便捷的國家。在抖音短視頻裡,國外人對著鏡頭讚美在中國使用手機支付的方便,已經成為新的流行之一。成長的煩惱總是難以避免。
  • LINE Pay與韓國行動支付PAYCO開展跨境支付
    LINE Pay 3日宣布,攜手隸屬NHN PAYCO公司的行動支付服務PAYCO,讓2家行動支付平臺開啟跨境服務,並已經完成籤署合作備忘錄,未來日本、臺灣、泰國的LINE Pay用戶到韓國時,就可利用LINE Pay在韓國境內與
  • 從行動支付看改革開放
    吸引我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清一色的掃碼支付,方便快捷,安全衛生。       賣小吃的大多是老年人,對微信支付寶雖不太精通,子女幫忙申請個收款碼貼在小車上,不僅解放了雙手,一聲叮咚,付款到帳,而且不用現金找零,真是一舉多得的好模式!
  • 日本大力發展行動支付:當地行動支付業龍頭Paypay又向韓版、港版...
    作為日本最大的行動支付網絡之一,Paypay近日宣布:旗下數十萬店鋪最新接入了港版「支付寶」AlipayHK和韓版「支付寶」kakaopay,方便今後上述兩地用戶赴日旅遊時,可用上自己熟悉的零接觸支付方式。
  • 行動支付類型和盈利模式分析
    自2011年第三方支付牌照下發以來,央行已累計發放250張支付機構牌照,支付主體多元化,業務範圍多元化,具體涵蓋:網際網路支付、行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貨幣匯兌等眾多支付業務類型。從本質上來看,行動支付是通過行動網路與金融系統相結合,將移動通信網絡作為實現手機支付的工具和手段,為用戶提供商品交易、繳費、銀行帳號管理等金融服務的業務。
  • 開放共贏 華為手機助力行動支付
    ,華為在題為「華為手機助力行動支付」的峰會演講中,介紹了其打造綜合行動支付解決方案、與全球合作夥伴共築行動支付生態的戰略。更加開放的生態行動支付今天已經成為智慧型手機的重要功能之一,無疑也成為了各大手機品牌的重要發力點。華為從用戶使用手機支付的實際需求出發,針對行動支付中的用戶痛點,打造安全和多場景的行動支付解決方案,用有溫度的科技帶給用戶新生活。
  • 變革支付方式:Apple Pay將推進行動支付普及
    但有業內專家表示,最近才加入戰局的蘋果公司,將成為主流消費者轉用行動支付的關鍵動力,像當年顛覆手機行業一樣引領支付方式的變革。 美國人購物時的主要支付方式在一代一代地改變,從現金變成銀行支票,又變成信用卡和借記卡。問世數十年,信用卡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美聯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美國有近7.5億張信用卡正在使用。
  • 出海記|臺灣行動支付平臺下月接入銀聯卡支付
    據臺灣「中央社」11月15日報導,打造本土行動支付環境,臺灣財政部門主導公股銀行推動「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由財金公司建立「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平臺,提供手機綁定金融卡帳戶,透過QR Code掃碼方式即可完成轉帳、購物、繳費、繳稅、提款等多元行動支付功能。
  • IT時報評論——行動支付的崛起之勢
    據支付寶最終宣布的數字,支付寶實現成功交易筆數1億零580萬筆,其中行動支付近900萬筆,佔總交易筆數的8.5%,毫無疑問已刷新支付寶紀錄,同時也是國內行動支付單日最高紀錄。支付寶目前還沒有透露行動支付交易額有多少,不過記者估計佔比應該在5%-8%左右。行動支付一天的移動交易額超過去年一個季度,這說明行動支付市場正在快速成熟。
  • 阿里騰訊掃碼支付受挫 銀聯趁火打劫搶行動支付
    原標題:阿里騰訊掃碼支付受挫 銀聯趁火打劫搶行動支付   阿里騰訊掃碼支付受挫 行動支付市場「圈地」步伐未止   趁著阿里巴巴、騰訊的「掃碼支付」受挫之際,日前,中國銀聯和中移動等加大了「NFC支付」的圈地步伐。
  • 臺灣行動支付 追趕潮流 蹣跚起步
    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  支付寶近期發布的《2016年中國人全民帳單》顯示,4.5億消費者在過去一年的支付行為中,有七成發生在移動端。而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統計指出,2016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美元,預計2019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