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
傳記文學課:
在歷史與文學之間
/ 斯日
歷史沒有詩歌是了無生氣的,而詩歌沒有歷史則是乏味的。
——亞里斯多德
「無論研究何種學問,都要有目的。什麼是歷史的目的?簡單一句話,歷史的目的在將過去的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代人活動之資鑑。」一百年前,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討論「史的目的」時如是說。梁啓超關於歷史的目的的言論與2000多年前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撰寫史書的目的何其相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述往事,思來者」——通過研究歷史事件,對其予以新意義、新價值,為後人以資借鑑。
我們時常感嘆歷史事件的相似性,細究這樣認識背後的深層緣由,不外乎一種現象貫穿始終,即那些讓我們產生相似性的歷史事件,其實施者行為對其所實施的事物賦予了一種具有繼往開來的目的性。司馬遷和梁啓超,他們相隔著2000年的時空,但他們二人研究歷史的目的之所以呈現出相似性,就是因為他們的事業都具備繼往開來的目的性。如果說,司馬遷是2000年前中華大地上一束璀璨奪目的曙光,那麼,梁啓超是這束曙光的餘韻,穿過漫長的歷史時間,依然照亮這片大地,依然光芒四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在寫作《把酒問月》的時候何嘗不是被一種繼往開來的歷史精神所照耀呢?我們的歷史之所以綿延長久,我們的時代之所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因為有無數的先賢后哲在繼往開來的道路上篳路藍縷,開闢草莽,承繼著歷史裡的精華,開拓著嶄新的未來。
繼往開來的方式有千萬種,傳記文學是獨具魅力的一種。傳記文學來自於歷史,又攜手於文學,在歷史的別裁與文學的妙筆中,「以文運事」,運用豐富的文學技巧,講述和再現歷史的事實,在大歷史之外提供更鮮活的個人化的歷史細節,是對大歷史的有力補充和豐富。中國是傳記文學古國,也是傳記文學大國。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中已出現傳記文學萌芽,《離騷》以及諸子散文中已湧現傳記文學因素,《左傳》《國語》《戰國策》《晏子春秋》等史傳著作初步孕育傳記文學雛形。漢代開始,史傳文學走向成熟,而《史記》的出現,則標誌著我國傳記文學高峰時代的到來。此後漫長的2000多年歷史時期內,傳記的發展及其成就雖不及漢代,但也產生了大量文體多樣、名目繁多的傳記作品,影響深遠,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發展史。20世紀初至三四十年代,經過梁啓超等一代學者的開創性貢獻,中國古代傳記文學完成了華麗的現代轉型。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間,社會的日新月異,使人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以記錄和再現時代中人的精神為己任的傳記文學更是呈現出萬紫千紅、橙紅橘綠的繁榮景象。
傳記文學發展史上,除了創作者隊伍以外,還有一群人在默默作著貢獻,默默推動著傳記文學向前發展,他們即是傳記文學這個文體的研究者、傳記文學這門課程的講述者。創作和研究是一門學科、一種文體發展中須臾不可分離的兩個重要因素,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少一個,這門學科、這種文體將不能平衡發展。
屈原曾在《離騷》中感嘆:「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所有的事物都需要一個或一群導夫先路者。梁啓超等一批學者是現代傳記文學研究事業的導夫先路者,那麼,當代傳記文學研究事業的導夫先路者又是一群什麼人呢?
我刊2020年第9期特別策劃「傳記文學課:在歷史與文學之間」封面專題,特別邀請韓兆琦、陳蘭村、楊正潤、趙白生四位傳記文學研究著名學者,親自講述他們與傳記文學研究相伴相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歲月。四位學者,四這個數字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都曾與特殊的事件和現象聯袂而出現,如秦漢時期的商山四皓、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國學四大導師,如此等等,與事件和現象的特殊意義相關聯,四這個數字亦具有了某種特殊的含義,這亦是我們所說歷史事件的相似性,其中所貫穿的何嘗不是繼往開來的力量呢?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日與月、春與秋終將成為歷史。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歷史在哪兒呢?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又想看到什麼呢?關於歷史的變遷,尼採認為,應該以人們希望從某種(歷史的)過去中繼承下來的傳統,來替代人們真實地從那個(遺傳的)過去中所繼承的過去。希望的存在,是人類文明綿延不斷的最根本力量所在。希望的承續,是經過「史料之別裁,史筆之運用」而誕生的傳記文學的重要責任所在。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即是康德所定義的靈魂問題。不可否認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但在面對歷史的終極意義這個命題上中西文化呈現出極大的相似性,即都不斷探索和回答著我們應該做什麼這個問題。傳記文學所書寫和探究的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在歷史與文學之間
—— 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
韓兆琦先生訪談錄
採訪者 / 斯日
第一部分 與《史記》結緣
第二部分 司馬遷的文學觀
第三部分 《史記》的思想與藝術
第四部分 《史記》與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的發展
第五部分 《報任安書》只是一封致朋友的信嗎?
▼
我與傳記文學有緣
/ 陳蘭村
▼
我與「生命寫作」
/ 楊正潤
我喜愛「生命寫作」(life writing)這個字眼,它具有詩的衝擊力,使人感受到一種充滿激情的生活狀態和一種堅定的人生目標;不過它又是指稱一種常見的文類,來源於希臘,直到18世紀後期,在英語中它才被「傳記」(biography)一詞所代替。近二三十年,它又復活了,「生命寫作」和「傳記」兩個同義詞彙被人們混合使用。
感謝上蒼!我的一生有幸同它聯繫在一起。回顧往事,我在大學任教以後才正式確定它是我的學術方向或終身事業,但是我又發現,生活早就一步步把我引入其中。
▼
國際傳會:傳學家的搖籃
——《白生自白》
/ 趙白生
傳學家,怎麼當?
沒頭沒腦,這樣一問,真不好答。拆分一下,找出關鍵詞,也許能理出頭緒:傳學、傳學家、傳記家。傳學,簡言之,乃深究傳記文學的學問。有詩學、詞學、曲學,而無傳學,原因何在?難道僅僅因為沒有一本《傳學研究》的刊物嗎?顯然不是。如果一定要「開罪」於誰的話,傳記家似乎有點責任。蕭軍、傅雷、張中行、楊絳、季羨林、雁翼……全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自傳家,但他們壓根兒沒有這樣的身份覺悟。傳記,講究認可政治;自傳,凸顯身份美學,而傳記家和自傳家,對其身份的認可度,庶幾於無。天大的諷刺,難道傳學家就能辭其咎嗎?
看來,有一件事,應該有人去做,那就是打造一個傳學家和傳記家的搖籃。傳學家的身份認同、學術訓練、專業素養、宏觀視野,一條龍,全服務。
這樣的搖籃,有嗎?
_
追懷錢穀融老師
/ 辜也平
2017年春天之後,常有錢穀融老師身體狀況不如以前的消息傳來。6月12日,利用到上海查找資料之機會,我登門探望,沒想到竟是與老師生前的最後相見……
群星當年耀黃湖
——共青團中央黃湖「五七」幹校系列傳記
(之九)
徐惟誠幹校生活紀實
/ 徐洪軍
徐惟誠,1930年5月生於安徽省蕪湖市。上海大夏大學經濟系肄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任共青團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上海《青年報》總編輯,《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北京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務。主要著作結集為《徐惟誠文集》13卷,201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因為截止到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有關徐惟誠的任何傳記著作,《徐惟誠文集》中也沒有關於他自己的傳記文章。因此,現在想要了解徐惟誠的人生經歷,尤其是他在幹校期間工作生活的最重要的資料,可能還是要依據黃湖農場的史料搜集。根據資料記載,1969年至1972年,時任團中央候補書記的徐惟誠在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共青團中央「五七」幹校下放勞動。2020年,在修繕團中央「五七」幹校遺留的歷史建築時,黃湖農場恢復重建了徐惟誠當年的舊居,並根據相關史料和當地群眾的回憶,對舊居進行了布展。為了配合徐惟誠舊居的恢復重建,本文希望綜合相關回憶資料,儘可能完整地展示徐惟誠的幹校生活。
_
兩個人與一部大書
——汝龍、巴金與《契訶夫文集》
/ 周立民
四年後,巴金編輯自己的譯文全集時,在第一卷的代跋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寫下如此深情的話:
寫完上面的話準備擱筆的時候,忽然覺得好像有什麼東西拖住了我的手、揪住了我的心。我記起來了,我的眼前出現了過去的生活,遠去了的朋友。
一張大大的圓臉,一連串朗朗的笑聲,坦率、真誠,他對人講話,仿佛把心也給了別人似的。
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讀者成為我的朋友,從投稿人成為出版社的主要翻譯者。他走上翻譯道路,我鼓勵了他,我把他的一本本的譯文送到讀者手裡。他熱愛翻譯,每天通宵工作,即使在「文革」期間受虐待的惡劣條件下,他仍然堅持翻譯契訶夫全集,他讓中國讀者懂得熱愛那位反對庸俗的俄羅斯作家。他為翻譯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下半生,奉獻了一切,甚至他的健康。他配得上翻譯家這個稱號。
……
_
戲曲的繁榮發展牽動我的心弦
吳乾浩/口述 王靜波/整理
吳乾浩,筆名天昊、吳重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曾任北京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戲劇評論》常務副主編、《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常務副主編、《中國京劇》主編。1963年,他作為第一屆研究生邁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大門,自此近一個甲子未離東四八條與前海。在少時的恩師華粹深,研究生導師張庚、郭漢城先生的引導下,他步入學術殿堂,多方求索,在戲曲理論、戲曲史、戲曲美學、戲曲評論等方面均有建樹。著有《白樸評傳》《戲曲美學特徵的凝聚變幻》《〈紅樓二尤〉的表演與文學劇本研究》《20世紀中國戲劇舞臺》(與譚志湘合著)、《彩虹集——戲劇美攬勝探幽》(與譚志湘合著)、《當代戲曲發展學》《戲劇理論與評論》等,主編《京劇泰鬥傳記書叢》12種、《中國戲曲精品》叢書2種、《梨園英華傳記叢書》3種和《演員必讀》叢書,代表性論文有《去蕪存菁 推陳出新》《中國戲曲劇種的命運和前途》等。
_
半部《春秋》說子產
/ 何漢傑
▼
傳記課堂
_
「指控」傳記
/ 【英】 麥可·霍爾勞伊德
鍾芳 梁慶標 / 譯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1期總第356期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2期總第357期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3期總第358期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4期總第359期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5期總第360期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6期總第361期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7期總第362期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8期總第3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