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12期|新刊

2020-12-09 騰訊網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12期

目 錄

聚焦 | Focus

施戰軍知情與知心——關於新時代鄉村文學的思考和建言

選自2020年7月30日《光明日報》

蔡家園  鄉村題材創作的突圍

選自《長江叢刊》2020年11月上旬刊

陳培浩鄉村如何療愈城市——關於「鄉村題材創作」

選自《福建文學》2020年第10期

甫躍輝  山河新故園 

選自2020年9月24日《文學報》

實力 | Main Current

王 蒙  夏天的奇遇(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10期

邱華棟  聖保羅在下雨(中篇小說)

選自《芳草》2020年第6期

黃詠梅  睡蓮失眠(短篇小說)

選自《中國作家》2020年第11期

張怡微  字字雙(短篇小說)

選自《小說界》2020年第5期

吳 君  你好大聖(中篇小說)

選自《北京文學》2020年第11期

林 森  去聽他的演唱會(短篇小說)

選自《十月》2020年第5期

雷 默  飛機光臨鴉雀窩(短篇小說)

選自《飛天》2020年第10期

瑤 鷹  賜福(中篇小說)

選自《民族文學》2020年第8期

鋒銳 | New Wave

君 婷  一次失業(中篇小說)

選自《青年文學》2020年第9期

陳小手  眼(短篇小說)

選自《山西文學》2020年第10期

楊知寒  出徒(短篇小說)

選自《芙蓉》2020年第6期

熊德啟  聽見貓聲(短篇小說)

選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11期

非虛構 | Non-fiction

劉子超  杜尚別復調(外一篇)

選自《失落的衛星》

讀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李松睿  時間的詭計:肖洛霍夫與現實主義

選自《小說評論》2020年第3期

對話 | Dialogue

張旭東、蘇童等

摺紙鶴展開之後——蘇童短篇小說工作坊

選自《作家》2020年第11期

書架 | Book Shelf

張定浩  孟子論詩書

選自《孟子讀法》

藝見 | On Arts

蘇七七  新銳電影筆記二題

選自《西湖》2020年第4、7期

互動 | Message Box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總目錄

致讀者

聚焦 | Focus

知情與知心

——關於新時代鄉村文學的思考和建言

施戰軍

選自2020年7月30日《光明日報》

施戰軍

從創作者個人形象定位上,將新文學傳統為國民「立人」的單向願望,轉換成創作者與時代、人民交互成長的關係,也許是更為切要的課題。這就需要我們的創作居於鄉村文學史的發展前沿,實實在在地進入新時代的內部與細部,真真切切地理解新時代的廣度和深度,有著無窮的發現,生發出無盡的感觸,寄寓天地格局、天下情懷。在新時代,「新人」寫「新人」,尋找新的語感,更新話語系統,並向歷史縱深處探勘,寫出內在律動足夠活躍、形象系統足夠豐繁的新時代新史詩。

鄉村題材創作的突圍

蔡家園

選自《長江叢刊》2020年11月上旬刊

蔡家園

鄉村題材創作怎樣更加全面、客觀地觀照鄉村,更加真實、生動地表現現實生活,怎樣富有穿透力地把握歷史本質和趨勢,怎樣更加敏銳地捕捉新生活、新思想和塑造新人物,尚存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反思與探討。

鄉村如何療愈城市——關於「鄉村題材創作」

陳培浩

選自《福建文學》2020年第10期

陳培浩

今天的「鄉村題材創作」應警惕將鄉村田園牧歌化,對城市病進行想像性的療愈,其真正的實質是打破前現代/現代、鄉土/城市的二元對立,重構一種具有現代性品格的新鄉土敘事和倫理。

山河新故園

甫躍輝

選自2020年9月24日《文學報》

甫躍輝

我們書寫鄉村,究竟有多少是來自自身當下真實的鄉村經驗或調查?有多少是來自對過去的懷念?更有甚者,有多少是來自新聞報導或道聽途說?我不是要否認鄉村的「空心化」「老齡化」以及鄉村凋敝、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這些現象,而是想說,還有別的模樣的鄉村嗎?至少,在我的個人經驗裡,鄉村不完全是這樣子的。

實力 | Main Current

夏天的奇遇(短篇小說)

王 蒙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10期

王蒙

王蒙有那麼點老了,一面高呼青春萬歲,一面開始寫老年題材啦。這篇小說就是寫一個老人受到另一個更老、更強、更充滿活力的人的鼓舞。我確實心儀這麼一位比我大十好幾歲的實有人物。他是在2020年抗疫期間,在大海裡遊著泳去世的。遊著遊著,突然心臟停止了跳動。我為之潸然淚下。然而,青春仍然萬歲,老年美麗無邊。

——王蒙創作談

聖保羅在下雨(中篇小說)

邱華棟

選自《芳草》2020年第6期

邱華棟

精神的原鄉遠遠超越了地理的原鄉,邱華棟《聖保羅在下雨》,立足當代中國經驗,接壤全球化元素,主人公在或多或少的失意和彷徨中不得以出走於地理上的故鄉,在聖保羅這個暗含重啟生活的可能之地,在歷經滄桑的人生晚景中,不斷自問:鄉關何處、何以消愁?一切看似有解卻無意去解,終落腳於娓娓直述中對時代的觀察與忖量。

——《芳草》編輯部推薦語

睡蓮失眠(短篇小說)

黃詠梅

選自《中國作家》2020年第11期

黃詠梅

那朵失眠的睡蓮終於收攏起了花瓣,比其他花收得更緊緻。許戈去看的時候,感到有些失落,好像她和它之間失去了某種聯繫。第二天中午,她又去看,滿池甦醒的花朵,開得欣欣向榮,儘管有一些已經開始步入凋零,萎謝的花瓣落到了葉面和水面,但還是掙扎著盛開了。那朵花竟然還在睡,對燦爛的陽光毫無知覺。看起來,它的花瓣還沒有鬆動至跌落的跡象,倒是被一些什麼力量收緊著,像一隻握起的小拳頭。或許它是醒著的,只是捂著一些孤獨的秘密,等到想好之後,它會再張開。許戈想,應該等等看。

——摘自《睡蓮失眠》

字字雙(短篇小說)

張怡微

選自《小說界》2020年第5期

張怡微

寫作的情感動機,來自於我對於家族生活的種種「不滿足」,對愛不滿足,對知識不滿足。通過對城市家族故事創作的練習,傳達了我對於原有家庭文化傳統的懷疑。藉由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眼鏡,我們的當代文學家族敘事寫作,可能正處在時代精神的迂迴中。帶有女性色彩的日常生活凝視,則可能開闢另一番文學天地。這當然是一條長路,崎嶇複雜。我們走走看,在世代中存在,也許值得上更深邃的沉思。

——張怡微自述

你好大聖(中篇小說)

吳 君

選自《北京文學》2020年第11期

吳君

深圳,這個曾被喻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業基地,四十年曆經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她早已蛻變為科技創新領域的領頭雁。工一代如何安放自己的歸心,深二代如何突圍求變,是《你好大聖》的中心話題。兩代人即兩個時代,兩種活法,當年劉穀雨為生存而去,今天,劉小海為夢想而來。疫情期間,二者敞開心扉,完成了一段艱難的救贖和成長。齊天大聖這個被賦予了精神和特殊使命的圖騰,如同創新求變已經騰飛的深圳,正在不斷前行,它暗合了我一直渴望實現的文學境地,哪怕歷經悽風冷雨,最終也必將看到我們生命的暖光。

——吳君創作談

去聽他的演唱會(短篇小說)

林 森

選自《十月》2020年第5期

林森

停車處燈光暗淡,演唱會現場則像一顆巨大的光球,夜風把張學友的聲音輕微地送過來——在此時,張學友的嗓音壓住了所有的雜音,只為他一人演唱。傾聽張學友,果然還得一個人。風從海上來,鹹味在此變弱,他坐到車內,打開了內燈,從左車門內側翻出了一個信封。從信封裡掏出一本雜誌,書頁翻卷,是吸了水又曬了光後的不平整。這是陳慕丟給他的一本樣刊,上面就有陳慕把小孟、曾翔和H揉碎、注水、重塑而寫下的那篇《兩個男人的城中村》。他有時恨陳慕恨得牙癢,這雜誌倒一直沒丟,翻到熟悉的頁面……

——摘自《去聽他的演唱會》

飛機光臨鴉雀窩(短篇小說)

雷 默

選自《飛天》2020年第10期

雷默

那天,天空中傳來了飛機的轟鳴聲,我們不由自主地抬起頭,在天上尋找飛機的蹤跡。這是我們小時候無師自通的愛好,但凡天上有飛機飛過,我們都會放下手中的一切,尋找那個亮閃閃的光點,不厭其煩地一次次比較,哪架飛機離地面最近。我小時候有個最大的心願,就是飛機能一頭栽下來。如果那架飛機上坐著一個漂亮的姐姐就更好了,比如《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白娘子,不是白娘子,小青也行。法力無邊的她們鐵定會笑吟吟地從飛機裡出來,我會把她們接回家,讓媽媽給她們做好吃的。可是飛機掉下來太難了,這個心願一直都沒實現過。

——摘自《飛機光臨鴉雀窩》

賜福(中篇小說)

瑤 鷹

選自《民族文學》2020年第8期

瑤鷹

本以為這次我來賜福村,走進幫扶戶楊五七的家,我身上的暖流緩緩地流進他乾枯龜裂了的心田,他田裡的禾苗能喝上清甜的泉水起死回生,會從心底裡感激我熱情地迎接我,哪怕是搬一把椅子給我,我都會覺得是很開心的事情。誰知道,他竟然要撕扶貧手冊來要挾我,這是我所想不到的。

跟在我後面的駐村工作隊員小黃把嘴巴貼近我耳朵,小聲說,主席,看樣子強攻不行,只能智取……

——摘自《賜福》

鋒銳 | New Wave

一次失業(中篇小說)

君 婷

選自《青年文學》2020年第9期

君婷

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系,後赴美獲新聞學碩士。著有中篇小說《女神牛開麗》《巔峰之癲》,長篇小說《女北京》《某女朝陽》等。

這部小說也試圖揭開生活在大城市中三十五歲左右以及更成熟年齡女性的「中年危機」。「女性中年危機」一直是我寫作中較關注的面向,她們在情場、職場以及家庭後院中三線作戰,各方壓力早已劍拔弩張,可謂步步驚心,且進半步都千難萬險,而海闊天空的片兒湯話則是任誰也不信。於是答案似乎只能是,死扛。

我希望通過寫作能給危機中的自己和同路者們一點微薄的慰藉,與其勵精圖治生發和整形,不如早點放自己一馬,放不了一馬,放一驢、一騾子也成。

——君婷創作談

(短篇小說)

陳小手

選自《山西文學》2020年第10期

陳小手

1993年生於陝西蒲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創作碩士。作品見《人民文學》《花城》《作家》《天涯》等刊。現供職於魯迅文學院。

《眼》看起來像是一篇特別現實主義接地氣的小說,原本以為作者要老老實實地寫父子情深,或者是具有社會思考的醫患矛盾,但結果卻是個很超現實的故事,空靈且神秘。閱讀體驗很有趣,這也是這篇小說讓我感到振奮的地方,明知道它是假的,你卻不自覺地想去相信。我想像作者是如何完成這篇小說的,大概像一位握著手術刀的醫生,鎮定且乾脆利落,一面又懷著仁慈,並對這份鎮定和乾脆保持覺察和警惕。因此在殘酷的故事情節和生活面前,借小說的這隻「眼睛」,讓讀者看見一種更輕盈和溫情的東西。

——顧拜妮點評

出徒(短篇小說)

楊知寒

選自《芙蓉》2020年第6期

楊知寒

1994年生於黑龍江鶴城。著有小說集《作繭》,長篇小說《寂寞年生人》。現居杭州。

我們都坐在院子裡,幾雙眼睛不時盯著藍得摻假的天空,說起過去的冬天裡的事。十四歲後,我再沒去賣過糖葫蘆,不過我想等人生山窮水盡那天,也還能靠它活。賣東西不知算不算門手藝,要是活人能算門手藝的話,託各路豪傑的福,在十四歲那年,我已出了徒。

——摘自《出徒》

聽見貓聲(短篇小說)

熊德啟

選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11期

熊德啟

1987年生於四川成都。著有小說集《這一切並沒有那麼糟》等,作品另見《青年作家》《文匯報》等報刊及「ONE·一個」。現居北京。

年紀越大,日子的腳步越輕。

像貓一樣,無聲地穿行在歲月裡,雖明知是在那裡的,卻難覓蹤影。

唯有些毛髮遺落在生活細小的夾縫中,是它來過的證據。

——摘自《聽見貓聲》

非虛構 | Non-fiction

杜尚別復調 · 困守鹹海的人

劉子超

選自《失落的衛星》

劉子超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著有《午夜降臨前抵達》《沿著季風的方向》等。作品曾獲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豆瓣年度好書、全球真實故事獎·特別關注作品。

之所以用「衛星」這個意象,是因為衛星的軌道很難由自己決定,它總是被周圍更大的行星所左右——而中亞也是如此。我迷戀這種掙扎、尋覓的失重狀態,而這種迷戀最終又轉化為一種理解歷史潮流的渴望——因為不管是否願意,我們一直被這種潮流裹挾著前進。

我一邊慢慢地旅行,一邊學習俄語、烏茲別克語。作為一個自由人,我幾乎去到了中亞所有可以去到的地方。我看著自己當年的衝動漸漸變成了一張標滿記號的地圖。

——劉子超自述

讀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時間的詭計:肖洛霍夫與現實主義

李松睿

選自《小說評論》2020年第3期

(原題《時間的詭計:關於現實主義的思考之三》)

李松睿

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一直被看作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但是,由於肖洛霍夫對「生活」的這種獨特理解,葛利高裡並沒有像很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的主人公那樣,總是能夠克服困難走向勝利……

《靜靜的頓河》所流露出的對「生活」的看法,它所招致的一系列爭議,肖洛霍夫在日後的創作變化,以及中國當代文學對這些問題的回應,都提供了一個極為有效的切口,幫助我們去思考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及其面臨的困難。

——李松睿

對話 │ Dialogue

摺紙鶴展開之後

——蘇童短篇小說工作坊

張旭東、蘇童等

選自《作家》2020年第11期

(原題「蘇童工作坊:《傷心的舞蹈》《木殼收音機》《香草營》」,根據2019年9月紐約大學國際批評理論中心工作坊研討記錄整理)

讀餘華、蘇童這樣的小說家的短篇,有時感覺作者是在用文字和文學形式要素折一隻紙鶴,我們閱讀就是把這隻紙鶴再打開。你不能把它撕壞,而是要按照原有的工藝紋路把它再攤開、鋪平、還原。打不開就是讀者方面的失敗,這樣的話你除了說這隻紙鶴好美麗,別的什麼也說不出來,因為你無法進入作品構造的內部。

如果能夠想辦法打開,攤開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它的摺疊痕跡,看出它的工藝,看出它的程序,看出構思。這些還只是文學閱讀的中間步驟,因為最終我們要問的是這個東西向我們傳遞了什麼樣的意味。有很多信息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被組織起來。

——張旭東

書架 | Book Shelf

孟子論詩書

張定浩

選自《孟子讀法》

《孟子讀法》,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版

相應於桐城派所說的義理、考據、辭章,今天我們讀《孟子》,抑或任何古典,也均有三種讀法可取,即哲學的讀法、歷史的讀法和文學的讀法。這三種讀法在落實到具體文本解讀的時候,又是一體的。正如孟子自己所主張的,「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要「以意逆志」。文、辭、志,這三個層次,分別相應於訓詁學、修辭學和詮釋學,也可相應於考據、辭章和義理。要注意的是,很多詞句的解釋歷代或無定論,或含糊帶過,這時候就需要結合義理、人情、文法、歷史乃至個人在這個時代的經驗,反覆體味原文,或能生發出有益的新見。

——《孟子讀法·自序》

藝見 | On Arts

新銳電影筆記二題

蘇七七

選自《西湖》2020年第4、7期

蘇七七

電影學博士。著有電影評論集《聲色現場》《第一感》《雨中百合般的愛情》《幻境中相逢》《光與真的旅途》等,主編《時鐘突然撥快》。現任教於浙江師範大學文傳學院。

中國當代電影在第五代第六代後,第七代就形不成一個說法,新千年以降,新銳電影進入了一個難以以時間來區分代際,而漸漸在各個地域形成浪潮的狀態。貴州、內蒙古、藏地、浙江……電影與地理之間形成的這種關係,既是獨特地理與空間給出的視覺可能,更是成長經驗與文化心理給出的敘事可能,人處於不同的處境裡,而對「人的處境」的關注,是華語新銳電影的共同主題。這些筆記,試圖與這些電影一起進入這些處境,而不只是對電影的評論;對電影語言的觀察,則是作者的一個偏好。

——蘇七七

互動 | Message Box

致讀者

為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中華文學選刊》將於2021年正式更名為《當代長篇小說選刊》,秉承《當代》雜誌原有「長篇小說選刊」版的宗旨,推介關注現實人生的最新長篇精品。

《當代長篇小說選刊》逢雙月出刊,全年六期,每期定價20.00元,國內統一刊號CN10-1727/I,郵發代號80-194。可通過全國各郵政局、《當代》微店及人民文學出版社天貓旗艦店等渠道訂購。

感謝作者、讀者及社會各界多年來對於《中華文學選刊》的支持與厚愛。期待《當代長篇小說選刊》能繼續得到您的關注,與您一路相伴!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1期目錄
    選自《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9年第3期  走 走 探索未來,一半靠人,一半靠AI  選自《南方文壇》2019年第6期  耿弘明 文學與人工智慧:熟悉的陌生人  (特約專稿)  楊慶祥、白亮等 「AI與未來寫作」討論會實錄  選自「聯合文學課堂」討論實錄  實力│Main
  •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
    △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4期 疫病裡的城市和孩子 選自2020年3月10日《光明日報》 晉浩天、章 正 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3期
  •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9期
    △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9期 ——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文學收聽(特約專稿) 實力 | Main Current 徐懷中   萬裡長城萬裡長(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7期 裘山山
  •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9期總第364期
    司馬遷和梁啓超,他們相隔著2000年的時空,但他們二人研究歷史的目的之所以呈現出相似性,就是因為他們的事業都具備繼往開來的目的性。如果說,司馬遷是2000年前中華大地上一束璀璨奪目的曙光,那麼,梁啓超是這束曙光的餘韻,穿過漫長的歷史時間,依然照亮這片大地,依然光芒四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在寫作《把酒問月》的時候何嘗不是被一種繼往開來的歷史精神所照耀呢?
  • 新刊預告 |《傳記文學》2020年第4期總第359期
    1934年從中央大學畢業後,她隨即考入剛成立的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成為第一屆的16人之一,並於1936年畢業。1940年2月,沈祖棻的新詩集《微波辭》在重慶出版,其中《空軍頌》《克復蘭封》《衝鋒》《花圈》等均為抗戰題材,是直面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英勇抗敵的傑出作品。
  • 新刊推薦!《中文自修》2020年12月刊現已正式出版!先來一睹為快吧!
    新刊推薦!《中文自修》2020年12月刊現已正式出版!先來一睹為快吧! 2020-12-17 15: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篇小說選刊》推出全國文學期刊首個自建數字閱讀平臺
    2018 年12月24日,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純文學刊物《中篇小說選刊》推出「萬眾閱讀平臺」,這是全國文學期刊首個自建的數字閱讀平臺。創刊於1981年的《中篇小說選刊》,讀者遍布全國以及全球二十多個國家,曾被評為新中國最有影響力刊物。
  •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傳統文學期刊「觸網」要格外小心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學雜誌期刊應該如何應對網絡帶來的衝擊?自籌自支的《小說選刊》,能給其他文學雜誌期刊的未來發展提出怎樣的建議?11月2日,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成都召開,紅星新聞記者獨家採訪到了《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就目前文學期刊雜誌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 詩詞選刊·2021年第006期(總第416期)
    目前已經有上百位各地詩詞名家高手,慕名匯聚到《詩詞選刊》旗下,大有方興未艾、欣欣向榮之景象。《詩詞選刊》設有「朝花夕拾」(詩詞鑑賞)、「一點靈犀」(詩詞點評)、「他山之石」(詩詞理論)各欄目,集詩詞鑑賞、作品點評和詩詞理論於一爐,深受全國各地詩友喜愛。是您學習詩詞、迅速提高詩藝的最佳幫手。有人說,上刊《詩詞選刊》,如考名牌大學。很多詩友,無不以作品刊登《詩詞選刊》引為自豪。
  • 詩詞選刊2020年第18期(總第274期)
    紙質《詩詞選刊》獨家選稿基地      凡本微刊所發作品,擇優推薦紙質《詩詞選刊》公開發表。
  • 詩詞選刊•南方基地2021第02期(總第420期)
    為我中華尤盡瘁,江山代代憶周公。》榮獲國際期刊號,併入主法文學領域,以記之。 愛華為我薦新刊,紙媒醉、分毫鮮。剛入火牛年。更有喜、巴黎仰觀。憑優收稿,擇良推作,展示好詞篇。編審更艱難。為定稿、幾曾夜眠。
  • 公布丨社科文獻2020年度優秀集刊、優秀新刊、CNI名錄集刊
    公布丨社科文獻2020年度優秀集刊、優秀新刊、CNI名錄集刊 2020-11-3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說展·口袋書·文學沙龍,文學何以洞察「萬有引力」
    今年夏天,《中華文學選刊》編輯部與BIBF文學沙龍合作,以「萬有引力」為主題,推出了「萬有引力」主題小說展,合作策劃《萬有引力》口袋讀本,並將在本周舉辦三場文學沙龍活動,試圖以文學的力量「捕獲引力」,探究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嘗試在作家與讀者之間建立深入而有意味的連結。參與《中華文學選刊》問卷調查的青年作家也將加入其中。我們熱切地發出訊號,只願與愛文學、愛閱讀的你,在茫漠寰宇間,同聲相應。
  • 明晚,和《世界文學》來一場「越境之旅」丨直播預告
    明晚,和《世界文學》來一場「越境之旅」丨直播預告 2020-12-09 1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日本研究所學術交流簡報(2020年第25期)2020年《日本文論》及《日本學刊》增刊發布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12日,「2020年《日本文論》及《日本學刊》增刊發布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化工大學等多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知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人民中國、中國網、中新社、中國作家網等媒體與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學刊編輯部主任唐永亮主持會議。
  • 文學期刊:堅守文學本身 擁抱新媒體
    就國內的文學期刊的發行量而言,目前《小說選刊》年發行量超一百萬冊,年發行收入在四百萬左右……在記者採訪過程中,雖然主編們對於各自刊物的發行量多是封口保密,但是不爭的事實是近年多家刊物停刊,這也說明紙質讀者量在下降,更多刊物是靠以往拼來的名氣在支撐。
  • 我喜歡《星火》文學 唐趙芳
    作品散見《貴州日報》《雲南日報》《廣州日報》《中國文學》《青海湖》《西部散文選刊》《作家報》等報刊雜誌。參加全國性比賽多次獲獎。獲「中國旅遊散文創作金牌作家」、「全國文學藝術精英人物」、「德藝雙馨優秀作家」稱號。出版論著《改革與發展研究》、遊記《一路風吟》、散文評論集《芳草閒談》。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2期|新刊預告
    在本期中,許高勇先生對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報刊出版與知識青年閱讀的探討,王安樂先生對天津市市立通俗圖書館與民國時期天津閱讀文化的分析,則體現了學界突破以往研究框架、引入閱讀史研究方法的努力與嘗試。我們期待著新視角、新方法的不斷湧現,推動學界在中國期刊史、出版史研究領域取得更多成績。
  • 《中文信息學報》新刊概覽∣ 2020年第12期(34卷第12期)
    中文信息學報, 2020, 34(12): 17-29. 在近12年北京市高考真題上進行測試,召回率達到了68-69%,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關鍵詞:概括型問答題;框架語義;篇章主題;答案句抽取引用格式:楊陟卓,李春轉,張虎,錢揖麗,李茹. 基於CFN和篇章主題的概括型問答題的解答[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