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最初印象是上中學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時才有的,其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歷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所推崇,為炎黃子孫所傳湧,成為了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志,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那天,自駕遊來到嶽陽南湖,果然到處充滿詩情畫意,不僅景區有詩刻,而連電梯內都有攝影作品供遊客欣賞。 第二天,姚同學安排一位導遊陪我遊覽嶽陽樓、君山島。 早上打的來到嶽陽樓景區大門下車,一眼看到古城牆及牆外的洞庭湖,雖無濁浪排空,煙波浩渺的昔日氣勢,但也見船艇穿梭,波浪翻滾,那朦朧的嚮往與現實的親近還是有點隔閡。今天,探尋古聖賢的足跡,尋覓中學課本上曾記述的往事,能否還願遐想呢?首先映入眼瞼的是五朝樓觀,講述唐、宋、元、明、清關於嶽陽樓修建的來龍去脈,也是古代建築與歷史文化相融合傳承發展演變的典範。既有建築大師的設計、畫家繪畫藝術的構思,也有文學大家詩文的吟詠、建築者的獨具匠心,單憑「嶽陽樓」三字,五個朝代書法大家唐顏真卿、宋米芾、元趙孟、明董其昌、清康熙皇帝分別在其朝代修復嶽陽樓時書寫的,可見文學藝術與建築藝術的完全結合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由南向北經雙公祠、新碑廊,穿過情系嶽陽樓、碑廊,來到小喬墓。駐足觀賞小喬墓前照壁上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還有一位名人紀念小喬與周郎的一幅對聯:「銅雀樓臺空鎖夢,金龜夫婿最知兵。」手跡與對聯把後人的暢想與留戀訴說的一乾二淨,只能憑弔與觀賞的份了,只有驚嘆古聖賢的偉績與智慧,望其項背呀! 登上嶽陽樓,遠觀君山島如蓬來仙境,洞庭湖水與陰雨連綿的天空連成一片,天水一色,浩然雄渾,滾滾洪流氣勢宏大,對著嶽陽樓,心中曾經的無限嚮往與感嘆匯成了讚頌!洞庭湖自然風景的絕色美麗,嶽陽樓的雄偉壯觀,《嶽陽樓記》美文的絕唱,清代《嶽陽樓記》書法的奇妙,怎能不讓後世之人仰慕與讚嘆呢?當代偉人毛澤東狂草手書杜甫《登嶽陽樓》,書法之氣吞山河之勢與嶽陽樓的高大偉岸、洞庭湖的浩然壯觀渾然一體,觸景生情,融景與情,詠唱與歌,美妙絕綸,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交匯於時空隧道,交融於嶽陽樓,怪不得自東晉以來文人墨客都來登樓賦詩,吟誦不絕呢?這也就是嶽陽樓的魅力嗎?哦,文學藝術在歷史的長河裡經久不衰,歷代相傳,妙趣應在這裡。走出嶽陽樓,留下的是無盡的魂牽夢繞的憧憬,嚮往的還是文人們描述的美妙的山水畫,那是愛國情懷,永恆的世代主題。
秋天去君山島遊覽不是好季節,湖光山色能欣賞到是夏季,枯水季節的秋天可看到溼地風光也不失為另類的美。熱情好客的導遊在打的前往君山島的路上不停地介紹沿途景色,邊聽邊看,真是悅耳悅目悅心悅腦!嶽陽大橋橫跨洞庭湖上,過橋看見天然生長的一望無際的蘆葦隨風起伏滌蕩,隨後進入青蔥碧綠長滿青草的溼地,成群的白鷺鳥成雁陣飛來飛去,有時成群落在溼地的水渠邊嬉戲打鬧或引吭高歌或低頭伸長脖子覓食或用紅色長嘴梳理羽毛,其它水鳥也不甘寂寞地在水裡遊戲,還沒回過神來,車已開到君山了。
由東北向西南沿遊覽路線行進,先見洞庭廟,路過秋月橋,繞走秋月軒,停留湘妃祠,看過碑廊,憑弔二妃墓, 觀斑竹,來到柳毅井,經過飛來鍾、生肖園、愛情園,走到望湖亭,整個景點看完,期間拍照、欣賞、瀏覽等,君山島確實好,由名人詩書為證。李白和劉禹錫的詩,「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望洞庭》「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把風景秀美君山島描畫的十分細緻入微與美妙,李白因想到舜帝在此駕崩抒發情思,劉禹錫把君山島比喻成一個白銀盤裡面有一個青螺。
傳說君山神是情侶心目中的神,湘水神是洞庭湖水的守護神,更有「湘妃淚灑斑竹」和「枊毅傳書」一悲一喜的兩個經典的愛情故事,把君山島美化得出神入化,從此君山島變成「愛情島」。少男少女頂禮膜拜的愛情聖島,少婦渴求多子多福的神仙島,老人們嚮往崇拜的先祖列宗的祭祀島,遊客們慕名而來愉悅身心的天堂島,幸福的人過來還願的寶島,遭受挫折不幸的人過來祈求祖宗保佑的聖島,可見君山島的魅力何等之大!可見歷史文化的價值在人們生活中的神聖地位。
嶽陽,這塊神奇的土地,處於洞庭湖與長江的腹地,南北交匯的交通要道,商旅佳人的理想遊歷地。山美水美人美,深厚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化的城市發展相得益彰,市民素質優於一般城市,與嶽陽樓的歷史文化的薰陶是分不開的,與嶽陽的自然生態的保護也是分不開的,嶽陽的印象在腦海中漸漸豐滿起來。熱愛嶽陽不是生長在此姚同學的影響,也不是看了兩處景區的影響,而是歷史文化中愛國情懷在心中產生了共鳴,祖國這麼美好的山水風光要讓普天下的人都去欣賞,這樣才真的先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