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與自己和解」
作者:布龜
△ 被訪者吳霞
// 寫在前面 //
第一次見吳霞,是2014年的社會創新周,在+box的攤位前匆匆一瞥,倒是抓到了她眼裡撲閃的光亮。那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我對她的了解都僅限於她在社會創新圈裡活躍,做著一個帶中學生玩兒社會創新的教育項目。
真正認識大概是一年後了,2015年8月,BBC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掀起一股中外教育差異討論熱,身在教育圈的她大概也看不下去了吧,辦了一場放映會兼中英教育差異沙龍,再次見到她時她的女兒吳所謂已經兩個月大了。
再後來,我賦閒,得以去蹭「一初教育」的「前門再造」體驗課和她們為某國際學校定製的社創項目,對她在做的事也越發地有興趣。
所以在得知「開課」的創新教育15×10學習計劃要求做兩個關於教育創新的訪談時,第一個想到了她,她也爽快應允,於是有了下面這番對話。
一初教育聯合創始人。一初教育致力於推動素質教育的創新,倡導領導力和社會責任感,並通過系列課程培養具有領袖氣質、公民意識、執行能力的青少年,由他們創造更為美好的社會。
訪談時間:4.26
人名簡寫:G-布龜 W-吳霞
// 培養下一代的ChangeMakers //
G:說到創新教育,立馬就想到去年參加一初教育的社會創新體驗課,我多多少少也算了解和參與過你們在做的事,但總是說不清,你來做個簡單但較完整的介紹唄~
W:說起來也很簡單,一初教育的使命是培養下一代的ChangeMakers,我們對ChangeMaker的定義是:有意願改變社會中的問題,同時具有推動改變的能力的人。我們看到青少年普遍缺乏且想要培養他們的是公民意識,也就是社會責任感,還有領導力的部分。怎麼培養呢,我們的核心是輔導學生自己做社會創新項目,讓他們深入挖掘一個社會問題,在執行的過程中鍛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也包括管理自己,管理團隊的能力。圍繞這個核心,我們設計了公民領袖的課程,現在已經在北京的好幾所中學開展,作為他們的選修課在上;我們也會針對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學校做定製化的課程,像去年秋天你參與的SPAS項目就是,給企業的CSR我們也做過。這些是課內的部分,我們還有一些課外項目,比如去年你也參與過的「前門再造」體驗課,社會創新主題的冬夏令營,以及一對一的課外活動及過程輔導。
△ 吳霞在輔導一初學員
G:業務很多噢,都是面向中學生嗎?
W:對,有初中有高中,但每個項目會有人群側重,從今年開始,我們在不同產品線上的定位會有更清晰的規劃,相應的,人群也會更精準。對了,從今年2月開始,我們還在籌劃第一屆的社會創新大賽。
G:這個很好奇,可以做更多介紹嗎?
W:嗯,一初第一次辦這個針對高中生的社創大賽,實際上是希望利用競賽機制,完成一個教學的過程,讓他們了解什麼是社會創新。從5月中到8月底,這是一個持續3個月的社創實踐,主題完全開放,參賽者要深入一個社會問題並為之設計解決方案。項目執行過程中我們會給到一些實踐案例和關於自身領導力的學習內容,並配合一些線上的互動;複賽階段會有專家評委,對項目給予深度點評;進入決賽者則必須做到實施階段。
△ 2016一初教育將辦第一屆社會創新大賽
G:聽起來好有趣,很期待!為什麼會想到做這樣一個大賽呢?
W:一初之前一直面向B端做事,但其實C端比如一些媽媽們對我們的課程很認可,這次大賽可以說是我們在B端和C端之間找到的一個很重要的連接,它會推動一初的標準化課程入校的進程,也為我們學生的項目提供了展示平臺,因為是個全國性的項目,它也會讓一初教育的品牌不止局限於北京和口耳相傳,有一個全國的曝光,同時我們有配套課程可以帶動,希望做成一個教委可以認可,自主招生可以參考的比賽。從機構發展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推動手段。另外,做比賽的初衷,也是希望用競賽的機制,帶動學生完成社會創新項目的積極性。
▾
// 骨子裡就對教育感興趣 //
G:說到機構發展,我還好奇,你曾自嘲是中國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專業背景是金融,又是留美MBA,在美國做過精算師,是什麼驅動你從這樣一個背景出來,回國加入一初的創始團隊呢?
W:其實讀MBA的時候就想做教育了,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很多早期人生選擇,都是因為成績很好啊(笑~),當年高考分數夠上北大金融,我爸是做宏觀經濟方面,比較了解,覺得很有前景,專業就這麼按分數選的,最後也就考上了。但學到一半我又出國了,那時大家都覺得精算是很好的職業,我就在美國學金融和數學,考了精算師,找實習也很順利。不過做到後面就覺得整天跟數據打交道很無聊,剛好因為籤證的問題我就申請回國工作了半年多,相對美國會更有意思一些,因為在中國的業務剛剛起步,需要自己拓展,就同時要做一些其他方面的諮詢和人力資源的管理,我發現諮詢挺適合我的,但做了幾年後能看到頭在哪了,開始思考其實諮詢行業是個可有可無的行業,它能增加某些價值,但觸及不到核心,客戶需要你就有用,不需要你就沒用,而且常常是紙上談兵。
△ MBA畢業進行時(右)
我父母都是很謹慎的人,沒什麼創業精神,等我後期做到經理時,公司讓我在中國開創業務線,我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創造新的東西,同期又接觸了很多創業者,我拿自己和他們對比,覺得自己也沒差,這第一次啟發了我想創業的念頭。然後我就去讀MBA,拿到Offer時我想,我不能白白浪費了這兩年讀書的時間,就想了很多為什麼要讀書,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到中國其實非常缺乏公民教育和領導力的培養,這個會影響到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溝通、處理矛盾,如何更好地合作而不是內耗。我在公司工作時經常參加一些外國人在中國辦的公益活動,但我發現身邊參與公益的幾乎沒有,想不通為什麼外國人想讓中國更好,而身邊的人卻無動於衷,然後就真的很想做教育的事情,後來接觸了社會企業,就決定去西北大學,那裡正好有一個社會創業的專業,我就去讀了,負責專業的老師很上心,給到我很多鼓勵。
後來機緣巧合地認識了竹晞,發現她做的事情跟我想做的很契合,聊過很多次,也一起合作過,知道彼此理念、能力互補,工作風格接近,就決定加入一初教育了。
我在美國閒的時候,經常去中文學校給學生上課,在公司時也喜歡給同事做培訓,可能教育是我骨子裡就很感興趣的東西,總是會很自然且不斷地去跟它發生連接吧。
▾
// 社會創新從身邊做起 //
G:你經常提到公民教育,它也是你們給中學生準備的一堂選修課,這堂課都關注些什麼議題呢?為什麼要特別給中學生引入公民教育?
W:為什麼要做公民教育,前面已經提到過,我們沒有公益的文化,國外的社區有很多志願機會,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社區服務,中國小孩沒有這樣的環境,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意識,很缺少社會實踐的機會,想補充這個,就一定要做教育,從娃娃抓起嘛。為什麼是中學生,因為這個年齡已經開始有自主性了,能更深度地思考一些東西,同時價值觀還沒有定型,可塑性很強,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強加我們的價值觀,而是啟發他們更多角度地去思考和看待身邊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我們的選修課叫做「公民領袖」,主要針對高中生,會讓學生自己選一個關注的問題,很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他們往往會選擇和自己非常相關的,這也符合我們「從身邊做起」的理念。比如有同學因為天天要騎車上下學,發現自行車道被佔用的問題嚴重;坐地鐵的又會發現老有人堵著地鐵門,他們稱之為「門神」;還有同學發現在公共場合基本看不到殘疾人,地鐵裡也沒有盲人設施;另一個很受歡迎的議題是同性戀,還有關注中學生心理壓力的,食堂浪費的等等。這些都是他們身邊切實相關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們非常鼓勵學生去思考和解決這類議題。我又想到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曾經有學生做早戀疏導的項目,他們覺得家長和老師在這件事情上的處理方式很野蠻,就設計了一本早戀疏導手冊,但在手冊前先附了一張情書,你可以想像一下——老師和家長先拿到一封含情脈脈的情書,心砰砰跳地讀完,然後發現底下有一本早戀疏導手冊——是三個大男生噢,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開啟對話。
△ 機智的一初學員們
G:哈哈,少年好機智!好羨慕這些孩子,高中時就能有這樣的項目可以做,國內的大學都不見得有多少這樣的實踐。這在國外很常見嗎?我記得去年8月BBC那部飽受爭議的紀錄片出來後你辦了一場中英教育差異沙龍,你自己如何看待中外教育的差異?
W:啊,那個紀錄片…看得好心塞…這個問題也好大的,嗯…我講兩個小故事來回答吧。
我的小學3-5年級是在美國念的,我是那種什麼問題都想回答的學生,第一年剛去的時候英文並不好,到四五年級時上課就特別活躍,是那種非常開朗的小孩,但六年級我回國了,發現課堂上老師問問題,沒有人會特別主動地回答,我自己也受這種氛圍的影響,這跟國外環境的差異太大了,讓我一度很難適應。為什麼不願意回答問題,我想很重要的是老師的唯一答案導向,即便問題並沒有正確答案,但說錯了很容易被同學和老師嘲笑;國外老師問的很多問題更開放,更多是討論、思辨的過程。從小學開始就有這麼大差異。
另一個故事時間要跳到大學,我在北大時發現身邊很多同學學習不外乎兩個目的,要麼是因為高中的習慣,要獲取知識,是一種對知識的渴望;要麼是關注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很積極地尋找到一個好的實習;這都是外在成就的驅動,更關注獲取。但在美國,雖然大家也在乎這些,但根據大家平日交流的話術,能感覺到他們很注重參與一件事情的過程,喜不喜歡,開不開心,很關注Personal,思考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一種內在的驅動。
我現在做一初,輔導社會創新項目,也深深感覺到中國學生是比較缺乏自我意識的,不了解自己,就很難關注社會,所以我們就往前導,讓他們先有一些自我發現,再引到社會問題的思考和關注。
▾
// 教育應該是公平、低門檻且沒有邊界的 //
G:聊聊吳所謂吧,女兒的出生有沒有讓你更關注國內的早期教育環境?你希望她在怎樣的一個環境裡長大?
W:的確,她出生後拓寬了我對整個教育的視野,第一個感覺是,現存的選擇都讓我不是很滿意。比較主流的選擇,公立教育,老師的理念沒有上去;私立有好的,但又太貴,而且是很固化的一群人,很難跳出自身的圈子去思考問題,階層感很強,精英化趨勢。個人比較偏普適,我覺得教育應該是公平、低價、低門檻的,不需要這麼高的成本。我希望她在一個她能探索任何她想探索的環境裡長大,沒有邊界的。
△ 吳霞和女兒吳所謂
G:吳所謂現在還小,但很快也要面臨就學的選擇,關於這點你和沈博倫是怎麼考慮的呢?
W:考慮過HomeSchool,但我覺得也不是一個很理想的選擇,它的自身局限性很強,吳所謂是非常開朗的小孩,喜歡跟人打交道,她現在才10個月,就很主動地親近其他人,前陣子因為過於熱情差點把一個13個月的小哥哥嚇壞了,她見到人就會很開心,HomeSchool可能會讓她失去她本來可以獲得的快樂。
目前都沒有滿意的學校,希望她三歲的時候有好的選擇出現吧,我自己也很矛盾,一方面不想讓她被競爭意識裹挾,一方面又希望她跟不同小孩多去接觸。
G:感覺近年來國內的創新教育有蓬勃之勢,比如前陣子大熱的「一土學校」,三年後的環境興許就會好些呢,你對一些新冒頭的創新教育怎麼看,有比較認可和看好的機構或個人麼?
W:一土大概15w/年,也不便宜,雖然比大部分私立學校收費低很多。從教學上,我想參與到他們的課程設計,因為我現在也關注低齡教育。一土是實用型團隊,想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彌補一個教育的Gap,團隊也很靠譜。我相信他們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學校。教學本身有多少創新性以及對教育行業會產生多大改變,只能拭目以待。
看好北大附,他們在辦很多新的學校,倡導「未來學校」的理念,打破傳統的中學授課,在體制內做改革,有政府扶持,又是項目制學習的方式。他們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校沒有邊界,沒有實體的地點,學生由興趣驅動,自由選擇資源,進行更多社會化的學習,探索世界。
訪談:布龜
圖片:吳霞提供
「開課」第一期學習計劃學員之一(詳情點擊此處)。曾經是一名碼農的她,現在在一家做困境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的機構工作,關注著兒童和青少年,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成長。在這次為期10天的學習過程中,她向我們分享了採訪一初教育聯合創始人吳霞的經歷。這不僅僅是一次訪談,也是一次對中國青少年成長與教育環境的反思。
想聽更多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