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焚香品茗,古色古香,雅到極致

2020-12-13 扁擔圈讀書

我國古代的那些文人是真的雅致,在他們講究的生活習慣之中,硬是將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就像喝茶,明明茶葉只是一種植物,喝茶是為了解渴,但在愛茶的人手中,喝茶也可以玩出那麼多的花樣。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薰陶中,「茶」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文化,如古人慣常喜愛焚香品茗,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還玩出了一個賭書潑茶的典故來,只把這些與茶有關的詞單獨拿出來說,就覺得「雅」到極致了。

茶在我國出現的很早,在我國的歷史中有很長的飲茶記錄,世上許多國家的飲茶習慣都是從我們國家流傳出去的,唐陸羽作《茶經》,裡面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可見茶之歷史能追溯到上古時期了。在漫長的飲茶歷史中,逐漸形成了與茶有關的文化特徵,如茶道、茶德、茶藝等,這些在後世被統稱為「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國文明禮儀的一種體現,茶文化的內涵是中國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我國自古以來被稱作「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融入在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之中,使得與茶有關的活動都變得極為雅致,難怪那麼多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寫一些與茶有關的詩詞,本來就是很有雅興的物象,放在詩詞之中,平白又添了一份不可言說的意境。

納蘭性德就曾用李清照的賭書潑茶為典故,寫出了「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的句子,反正不管讀不讀得懂,美就對了,仿佛鼻前就是令人平心靜氣的茶香,使得讀者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裡寫「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倒是字字句句中都是煮茶的樂趣了;宋朝的杜耒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以茶代酒飽含情誼,卻別有一番韻味。

古人覺得喝茶能靜心,可以陶冶情操,後形成的茶道,就是一種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它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在煮茶與品茶中領略傳統美德,從而修身養性。中國茶道又分為煎茶、點茶、鬥茶等,如煎茶,就是將茶葉放入水壺之中和水一起煎煮,而唐朝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點茶相比於煎茶就更為雅致了,宋朝的人格外喜愛這種點茶藝術,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加入少量的沸水調成糊狀,之後再次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在茶碗中加入沸水,同時用茶筅在裡面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點茶經常和鬥茶配合在一起,一般就看誰點的茶更好,這種玩法在宋朝十分流行,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士大夫無一不熱愛此道。而想要茶香,茶好,就又有許多講究了,如煮茶的水,茶葉的質地,煮茶的火候以及工具,全都關係到一杯茶的成敗。

「茶」是很雅俗共享的一種植物,古代文人講究「琴棋書畫詩酒茶」,而平民百姓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帶有茶,足見茶的重要性了。中國茶文化還有一個重要體現是在待人接物上,這種習慣哪怕在茶道沒落之後,依然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每逢家裡來了客人,我們總會給人泡上一杯熱茶,這是最基本的社交禮儀,可以說是成為了一種固定的習俗了。

在古代,茶體現在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所以出現了許多與茶有關的社交詞語,如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等等,而文人墨客在追求風雅時,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等等。可以說,沒有茶文化,我國的歷史會少了許多的樂趣,更少了許多諸如焚香煮茶的雅興。

茶文化是悠久的,更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僅體現在煮茶與品茶的藝術形式上,更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禮法精神,品茶使人心靜,使人能夠靜下來慢慢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自己,在思考中陶冶情操,享受古典文化之美。「茶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賞,它是自然產物與人類社會最緊密的結合,我們應該學會在自然中去追尋屬於它的精髓。

「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這段對茶道的理解很深刻,這是屬於茶道的精神,更是每個人應該追尋的道理。

閒時,拿一本書,煮一壺茶,在陽光正好的午後,讀書品茶,也享受一下古人追求的雅致生活,靜心思考,忘卻煩惱,那感覺一定很棒!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人九雅之焚香與品茗
    或許有人認為,古人之九雅(焚香,品茗,尋幽,酌酒,蒔花,撫琴,聽雨,賞雪,候月)缺了兩樣,即吟詩和作畫,我以為,這兩樣似乎沾染了功利色彩,並非賞心怡情。在「焚香」與「品茗」中感受真正的「靜」,擺脫塵世的誘惑、煩惱,平心靜氣,忙裡偷閒,給自己留一份靜謐的空間。願關心我的朋友和我關心的朋友平平安安。靜是一種感受,焚一柱檀香,品一杯清茗,聽一曲天籟之音,任思緒肆意飄飛,沉浸在九霄雲外。
  • 圍爐觀茶 東方集美 茶界名流共論「海派茶文化」
    這裡有燈紅酒綠的十裡洋場,也有古色古香的老茶館……新與舊的碰撞,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上海獨特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正值歲末,華巨臣聯合知名培訓機構秦漢胡同、上海知名茶館大可堂,誠邀上海茶屆前輩和茶人,聯合舉辦圍爐觀茶·東方集美茶會雅集。茶·境東方集美茶會雅集,藉由一杯茶邀請上海茶屆前輩、茶人、愛好者,一起悅享中國茶,共話包容萬象的海派茶文化。
  • 上海財大EMBA雅志小築:文化傳承之茶道養生
    步入古色古香的品茶區,師生們仿佛穿越時空進入另一個世界。在古雅的琴音和嫋嫋的焚香中,原初老師將中國茶文化之緣起娓娓道來。從最早的神農嘗百草到唐代茶文化的興起,再到現代人們注重的以茶養生,茶在中國人的生活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之而產生的茶道藝術成為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和一種修心養性的方式,在沏茶、賞茶和飲茶中,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也更加深厚。而且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在品茶中,更提高了人的內心修養與境界。
  • 「品茗讀書 品味人生」---南京師大圖書館宣傳周「茶之道」文化...
    為了豐富讀者課餘生活,更好的滿足讀者對傳統茶文化的了解需求,也為了更好打造圖書館文化交流活動平臺,11月27日下午,南京師大敬文圖書館偲怡園內,暖意融融、飄著醉人的茶香、書香……由圖書館辦公室承辦的圖書館宣傳周活動之一「品茗讀書、品味人生」--「茶之道」文化沙龍在此舉辦。   此次活動特邀到國家級茶藝技師,南京藝茗樓茶校茶藝導師王景智老師為主講嘉賓。
  • 「品茗讀書會」《茶席設計》導讀初稿
    究竟什麼是茶席,目前有諸多說法,有「品茗環境的布置」、「由茶器組成的藝術裝置」、「茶道(茶藝)表演的場所」、「有獨立主題的茶道藝術組合正廳」等諸種觀點。茶席與茶會有著密切聯繫,但二者不能等同。茶會,簡而言之是用茶點招待賓客的社交性集會。現代茶會有「以茶為媒」的社交性茶會,有「以茶為餌」品牌推廣的商業茶會,還有臺灣「無我茶會」 。
  •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時間:2017-05-01 10:36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日本人對茶情有獨鍾。據說,日本人對中國陸羽《茶經》的研究比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工夫茶和中國茶藝已在日本生根並獲得了發展。
  • 傳播雅茶文化讓顧客感受雅茶魅力
    一個喜好畫畫的80後,在銷售工作中與茶接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學習手工制茶,創辦茶文化民宿……  他就是雨城區北郊鎮隴西村5組的鄧顯俊。  「歡迎各位,辦好住宿後就到這裡來品茶。」10月3日,雨城區北郊鎮隴西村通往蒙頂山的道路旁,一幢精修的房屋內,鄧顯俊正忙著接待客人。
  • 鐵觀音之鄉安溪與吉林大學聯合舉辦茶文化主題活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了宣傳推廣中華茶文化,歌頌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27日,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中國烏龍茶之鄉安溪走進吉林大學,與共青團吉林大學委員會聯合舉辦「弘揚傳統文化 茶香禮敬祖國」茶文化主題活動和品茗文藝晚會。
  • 江南大學MBA《中華茶文化》移動課堂走進無錫新雅水鄉茶樓
    【MBA中國網訊】2015年6月27日下午1:45,江南大學MBA《中華茶文化》移動課堂在無錫新雅水鄉茶樓開課。胡付照老師向在座的各位學員介紹了此次移動課堂邀請的嘉賓,84歲高壽的朱鬱華教授,先生對生活美學及紫砂文化、茶文化研究精深。秦大茗女士是江南大學的校友,又是MBA、EMBA的高材生,創業十年,頗有心得。
  • 以「品茗圖」為視角,看宋朝從皇族到市井有多愛喝茶
    在很多畫作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以茶為主題的作品,這一些系列的品茗圖都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盛況。例如,唐代的"煎茶法"到了宋代就是"點茶法",在器皿上由於瓷器製作技術的發展,還出現茶盞等專門裝茶用具,在民間更有鬥茶、分茶的活動成為娛樂方式。從對茶的鑑賞、點茶技藝到鬥茶、茶百戲等風俗內容,都成為了許多文人雅士創作品茗圖的靈感素材。
  • 湔江制茶人丨何麗榮:做一名優雅的茶文化傳播者
    「在喧囂城市的一隅開個小茶店,每天栽花養草,讀書品茗,幾乎是每一個女人的夢想」。毫不例外,荷堂主人何麗榮也是如此。2012 年新年,在老媽的「你爸賣茶就沒賺到錢,你偏要去賣茶」的責怪聲中,帶著1000元過年錢,陪著家人去峨眉山過了一個「最特殊的年」,也開始思考愛茶的她怎樣走出陰影,重回生活。2013年拜師冷柏青書法家習書,想暫時忘掉自己最愛的茶。
  • ...茶香泡年味——「黎平茶香鬧侗年」萬人品茗系列活動在肇興侗寨...
    寒潮如席、雪兆豐年,又到新的一年侗年。12月13日以來,由黎平縣茶業產業專班精心部署的「黎平茶香鬧侗年」萬人品茗活系列活動在肇興侗寨如火如荼開展,為嚴冬歡樂侗年增添了一絲絲春天般的暖意。品茗過後,黎平茶的俊美、雅香、免衝、耐泡、乾淨、生態等特質給過往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贏得他們嘖嘖稱讚。據了解,此次「黎平茶香鬧侗年」萬人品茗活動,以年節為槓桿,以展會為抓手,從而在侗年期間向廣大遊客展示黎平侗鄉濃鬱的民族風情和底蘊濃厚的茶文化,以增進他們對黎平茶藝文化的了解,激發其熱愛黎平茶、傳播黎平茶的強烈熱情。
  • 茶香詩話,古人九雅之一的茶文化美到心碎,你了解多少
    我國的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作為茶的故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距今大約四五千年。所以,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
  • 君子四雅,香為首(一)
    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雅」,名副其實的「精」。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稱為宋代「文人四藝」,即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焚香、品茗、插花、掛畫,就這四件事便將嗅覺、味覺、觸覺、視覺都顧及到了。
  • 2019中國商界領袖論壇——同雅堂貢茶表現卓越
    同雅堂貢茶,傳承漢武帝開闢絲綢之路「協和萬邦,融通種族,世界大同」的中國茶文化使命,弘揚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助力共建「世界大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企業未來發展中,同雅堂貢茶將繼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向世界各國大力推廣中國民族品牌,弘揚中國文化!同雅堂貢茶,讓世界品味中國文化!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與提倡「清淨、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追溯臺灣茶藝之由來,其實最早應發源自中國廣東潮洲的「功夫茶」小壺泡。
  • 句容圖書館走進校園 傳播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了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12月8日,句容市圖書館特邀國家高級茶藝師、高級評茶員樊紅月老師,把茶文化走進實驗小學校園,走進課堂,讓孩子們有了更多接觸茶、了解茶的機會。
  • 茶文化的雅俗共賞,是茶文化源遠流長的關鍵!
    人生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茶」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雅一俗都包含了茶。可以說,茶文化是眾多傳統文化中雅俗共賞的存在了。雅——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歷史上的文人墨客筆下的茶詩茶詞,比比皆是。歷代文人墨客在品茶中,得到極大的情趣和某種淨化情感的滿足,甚至達到了某種境界,這往往是其他文化活動所不能給予的,因此,歷代詩人常以詠茶人詩。
  • 明朝的文人雅室,一桌一榻便能閒養浮生
    明朝後期的人對屋舍有著極致的審美追求。但他們的屋舍不是富麗堂皇的,而是「平常人家」樣兒。窗明几淨,一人一桌,一幾一榻,簡單而又怡然自得。 王爾德說:只有美的無憂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卻,使人快樂,我們不去美的殿堂還能去往何方?這「美的殿堂」對晚明人來說,便是眾人都在追尋的雅室。
  • 古人「焚香沐浴」焚的什麼香?揚州這位非遺傳承人為你揭秘
    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娜 文/攝)焚香、品茗、撫琴、作畫、讀書……是古代文人的幾大雅事。然而,你知道古人焚的什麼香嗎?△香器及產品我國焚香文化久遠,揚州人自古就對制香頗有研究。揚州出土的兩漢時期的博山爐,以及大量的其他香器、香物就是證明。到了唐代,高僧鑑真東渡弘法,也帶去了中國的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