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水鞋「趟」出新市場
——回看山東省濟南市七裡堡農貿市場的發展升級之路
城市裡的農貿市場,一頭連著市民,一頭連著農民,是市民的菜籃子、農民的菜園子,它的點滴改變都影響著百姓的日常生活。
和新中國同齡的「老濟南」張淑華,是山東省濟南市七裡堡農貿市場的常客。「多年前,市場髒亂差,買菜兩腳泥,逛市場得穿水鞋。如今,市場乾淨整潔得像超市一樣,讓人越逛越愛逛。」說起20多年來七裡堡農貿市場的發展變化,張淑華感慨萬千。
逛市場水鞋曾是標配
七裡堡農貿市場有2000多家商戶,分蔬菜、糧油、水果、生鮮等10個專業交易區,僅蔬菜日交易量就達700多噸,是濟南市東部城區市民的菜籃子。
日前,筆者在該市場走訪,遇見了張淑華,當時她正拉著自備購物車逛市場。她告訴筆者,上個世紀90年代,這裡還是濟南的郊區。當時,七裡堡村及周邊村子的村民在此自發設立集市,將自家種的農產品出售給城裡的市民。
「那會兒,菜農出攤就是在地上鋪個蓆子,把菜擺在上面賣,市場的地面是黃土地。我們逛一圈市場,經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雖然當時市場環境不好、規模不大,但因為菜品新鮮、價格便宜,仍然吸引了不少市民光顧。我家住在歷下區和平路,坐公交車到這個市場大約需要30分鐘,距離不算近。但這麼多年來,我和周圍的鄰居每周都喜歡到這裡來購物。」張淑華說。
說起當年的七裡堡農貿市場,曾任市場所在轄區工商所——歷城區洪家樓工商所所長的李煥民告訴筆者,他自2009年到2016年在該所擔任所長。2009年剛到任時,前任所長專門留給他一雙水鞋,當時他還不明白原因。「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每天巡查市場,這水鞋是必不可少的標配。」李煥民說,「當時市場管理不到位,市場內菜葉子亂扔、垃圾亂倒的現象比較普遍,市民買菜經常因此滑倒。我們執法人員即使是晴天去市場巡查,也需要換上水鞋。」
2012年,市場監管部門針對七裡堡農貿市場開展專項清理行動,手把手指導市場業戶清理過期物品,規範擺放物品,建立索證索票臺帳,為市場規範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環保消費理念深入人心
在張淑華自備的購物車裡,筆者看到,她選購了芹菜、茼蒿、辣椒、黃瓜、西紅柿、蔥、姜、蒜等不少蔬菜,此外還有一條收拾乾淨的鯉魚。張淑華指著購物車笑著說:「逛這一趟,買的東西基本夠全家人吃一周了。」
拉著自備的購物車逛市場已經成為張淑華等大批老顧客的習慣。「這說明我們的環保消費意識增強了。」張淑華說,「多年前,我們都是提著菜籃子來買菜,有時候買的東裡多提著重,來回坐公交車很不方便。後來,商家開始提供塑膠袋,我們就捨棄了菜籃子。但是使用塑膠袋不環保,後來大家就乾脆自備購物車了。」
據了解,前幾年七裡堡農貿市場每天塑膠袋的使用量達幾十萬個。當時該市場地面上經常有廢棄的塑膠袋,被來回走動的人們踩進泥土裡,掃不起來,摳不出來。每當起風時,地面上五顏六色的塑膠袋隨風晃動,這一場面令許多七裡堡農貿市場的老顧客記憶深刻。
2014年,以濟南市爭創全國衛生城市為契機,洪家樓工商所號召七裡堡農貿市場主辦方和全體商戶徹底消除塑膠袋汙染,用鏟子掘地,整整花了3天時間,將被踩進土裡的塑膠袋全部清理乾淨。此後,市場硬化了路面,設置排水溝渠,嚴格執行「限塑令」,市場變得更加整潔規範,環保消費理念深入人心。
誠信經營築就幸福生活
在市場監管部門的努力下,七裡堡農貿市場經營環境和消費環境不斷優化,既給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也給經營者帶來了實惠。
據了解,在七裡堡農貿市場2000多戶經營戶中,近五分之一是市場剛建成時就在此經營的老業戶。
「以前,多數經營者不懂法,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違法行動,於是經常和監管部門『捉迷藏』。只要看見穿制服的監管人員來巡查,大部分商戶就抓緊時間關門上鎖。後來經詢問才知道,他們這麼做就是為了躲避檢查,認為不檢查就查不出問題,不會受處罰。」李煥民介紹說。
了解情況後,歷城區市場監管部門聯合七裡堡農貿市場開辦方多次組織商戶開展法律法規培訓,引導商戶懂法守法、誠信經營,自覺清理過期、不合格、沒有進貨手續的商品,隨後派出80名執法人員,用半個月時間開展市場商品大清查行動,切實規範商戶經營行為。
多年來,在市場監管部門的監管、幫助下,七裡堡農貿市場不斷發展升級,增強了經營者守法經營的信念,也提振了消費者放心消費的信心。
當日,張淑華指著一個賣韭菜的攤位告訴筆者:「多少年來我一直在這個攤位買韭菜,因為他們家的韭菜不僅重量夠秤,品質還好。」
這名賣韭菜的攤主叫宋友琴,她和丈夫在該市場開夫妻檔賣韭菜已經22年了。憑藉守法經營、誠信經營,夫妻二人培養了一大批像張淑華這樣的老顧客。「22年間,我們更換了16輛運送韭菜的小汽車。如今,我們不僅把孩子培養成了大學生,還用賣韭菜賺的錢在濟南市買了3套房子。」說這話時,宋友琴的表情既幸福又驕傲。
□王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