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3日電 他們是「早到的天使」,胎齡最小的只有25周加4天,因發育不成熟,他們一生下來就住進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曾經小小的他們讓人無比糾心,而今已經長到2-5歲的他們是否有著明顯的早產兒後遺症?早產兒與足月兒相比會有很大的差異嗎?成長的表現是否讓人放心?
日前,北京和睦家醫院以一場「有愛•有未來」早產兒親子運動會展示並揭曉答案,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楊明、兒童醫療輔導師程祺、臨床營養師高亞娟擔任「現場觀察員」並進行點評。
「建築師鮑勃」比賽
他們曾經「特殊」,但現在很好
「寶寶,快過來鑽圈拿球……」,「來,使勁踢球去撞瓶子……」,運動會共持續大約兩個小時,40多組2-5歲以和睦家早產兒為主體的家庭參加了比賽,現場一片歡樂。
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了扔沙包、平衡魚、飢餓的毛毛蟲、碰撞保齡球、快步疊疊走等趣味十足的遊戲,展示了自己在感統、大動作、精細動作、協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發育情況,一些撒歡的孩子更是玩到忘了比賽,自己跑到角落玩起來。
5歲的玲玲(化名)開心地笑了,這次她是本場5歲組的冠軍。和爸爸一樣戴著眼鏡的她,活潑愛笑,已經在上大班了。
爸爸坦言,玲玲剛出生的時候只有27周,700多克,當時的情況很兇險,自己曾經也非常的擔心,但現在的玲玲很好,戴眼鏡是因為遺傳了自己的眼睛問題有點散光,並非因為早產導致的視網膜病變。
兒童醫療輔導師程祺評論說,在進行「建築師鮑勃」的比賽時,能看到玲玲在爸爸的幫助下,不急不躁有條不紊地碼著「磚塊」,注意力很集中,和家長有非常好的溝通和交流,這說明寶寶有著很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行為溝通能力。
當天到場的胎齡最小的寶寶是小潔(化名),她是媽媽42歲時生下的頭胎娃娃,當時只有25周加4天,690克,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得了精心地照料,在醫院住近3個月後,健康長到了2000多克,順利出院。
「看著媽媽和小潔坐在那裡搭積木,做得很好,人們都不會意識到她是一個超早產兒」,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楊明說。
小潔的媽媽說,感覺她長得很好,很少生病,我認為她比一些足月嬰兒還要強壯。
小潔爸爸則動情地說到,感謝和睦家醫護人員的照顧和用心守護,一路走來,寶寶很健康,各項指標都很正常。我們作為早產兒的家長,比其他的家長們有更大的困難,但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發育得非常健康。
楊明介紹說,當天的早產兒運動會可謂是和睦家早產兒醫療護理成果的一次展示,參加比賽的家庭2/3以上來自於和睦家,並一直在和睦家進行健康體檢和發育監測。
這些早產兒寶寶目前大部分都實現了高質量的生存,既沒有發生嚴重的早產兒併發症和後遺症,,身體狀況良好,追上甚至超過了同年齡兒童的發育水平。到場的孩子家長們也紛紛對和睦家兒科團隊的努力表示出讚賞和感謝。
楊明說:「我們舉辦這個活動,就是想讓這些孩子們和家長一起愉悅地體驗社交的快樂,鼓勵和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態系統。我們想告訴這些家長們,您的孩子是可以贏在起跑線上的。」
9%的奇蹟,為愛創下新紀錄
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37周的新生兒,由於胎齡小,出生體重低,全身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加之感染、缺氧、孕母健康問題等諸多原因,早產兒普通存在生存能力低下,發育落後的問題。一些早產兒即使有幸生存下來,也有可能出現一些視力、聽力、呼吸、肢體運動甚至智力方面的缺陷。
在我國每年有200多萬早產兒出生,及時有效的臨床管理能夠挽救四分之三以上的早產兒,而在北京和睦家醫院成熟的早產兒救護和治療體系,不僅保障早產兒實現高水平的醫療救治和護理,更力求實現早產兒高質量的生存。
小潔就是和睦家救治的眾多早產兒的一位,去年孕周23周+4天、出生體重僅600克的早產兒Alex寶寶的出院,更成功刷新了和睦家早產兒救治的記錄。
這位名叫Alex的寶寶,出生時只有成人手掌般大小,皮膚像膠凍一樣半透明,腹壁血管、臟器位置、腸蠕動的形狀都清晰可見,大腿僅有成人的小手指般粗細,甚至因為極度早產,眼裂和部分手指都還沒分開。對於這樣的案例,即使是在整體醫療水平相對發達的歐洲,存活率也僅有9%左右。
Alex在NICU期間有過多次驚心動魄的搶救過程,歷經呼吸衰竭、肺出血、新生兒持續高血糖、感染、腎功能不全、餵養不耐受、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多個關口,但最終都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成功轉危為安。
經過精心護理,Alex出生200多天後成功出院,出院時體重已達到5公斤,這不僅創造了和睦家兒科超早產兒的新紀錄,更刷新了全國非公醫療機構的同類記錄,目前Alex矯正年齡已經十二個月,生長發育良好,臨床無明顯後遺症表現,實現了高質量的存活。
多學科聯手,為早產兒保駕護航
楊明介紹,作為有著國際醫療理念的醫療團隊,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團隊並不僅僅滿足於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更利用先進的護理和醫療資源及理念,在兒內兒外科、眼科、臨床藥師、營養師等多學科團隊以及放射、超聲、實驗室等輔助科室的支持下,力求最大限度減少早產兒併發症和後遺症。
同時,和睦家兒科形成了兒科醫生進駐產房、高危新生兒觀察、新生兒轉運、危重兒急救、以及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綜合管理、高危兒的隨訪幹預、遺傳代謝疾病的隨訪和診治等的一體化服務模式。
兒科醫生進駐產房作為和睦家醫療一體化服務模式的特色之一,兒科醫生會在所有產婦分娩時為即將出生的寶寶保駕護航。有新生兒搶救經驗的兒科醫生以及具有NICU護理資質的護士共同參與協同救治、轉運,完成從產房或手術室再到NICU無縫銜接,達到完善的產兒一體化及醫護一體化的救治模式。
針對新生兒救護,和睦家兒科目前已實施三級救護網絡模式,一級網絡模式是針對正常新生兒,安排母嬰同室,每日有兒科醫生查房,對新生兒進行黃疸監測、餵養指導、母嬰交流以及聽力篩查評估;二級網絡模式主要針對高危新生兒,設有專門的高危新生兒觀察病房;三級救護模式針對的是危重新生兒,設有專門的新生兒和NICU病房,配備完備的生命搶救島,隨時可用於新生兒的搶救。
醫路相隨,給早產兒更多的「愛」
「我們在早產兒出院前,也會對家長進行心臟復甦培訓等,以保證孩子回家後的安全。」楊明說。即使在早產兒出院後,北京和睦家醫院的服務也並未止步,醫務人員的隨訪和溝通仍在繼續。
臨床營養師高亞娟在此特別提示說,早產兒在出院後仍然有較高的營養風險和生長發育不良的現象,應在出院後密切監測生長情況。一些家長急於增加餵養量,導致早產兒體重增長太快但身高增長不足,會容易「小胖子」現象的發生。
因此強烈建議家長在每次給孩子定期體檢的時候都要求測量身高,體重和頭圍,並做好相應記錄,以明確孩子的指標是否在適合的生長曲線上穩定增長。如有連續性體重下降,或體重停滯不前,或身高體重變化趨勢相差太大,應及時諮詢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和幹預。
和睦家最新推出的ASQ行為情緒發育評估門診,由專業的兒童醫療輔導師程祺將現場對早產兒寶寶的語言溝通、大運動、精細、社交、解決問題能力和情緒力及家長的教養方式進行多維度的評估。
ASQ門診的目的是從專業角度,根據對孩子的發育情況進行的全面評估,然後跟據評估結果制定有計劃、有目的的能區促進方案並實施,最終使早產兒實現追趕性成長。
早產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和父母陪伴與支持,活動的最後,楊明主任更強調了要注意早產兒系統康復的重要性,他說:「家庭、醫院、康復機構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可以幫助早產兒早日融入社會生態系統,享受他們在這個年齡段所應享有的樂趣。和睦家會一直在您身邊,守護早產兒寶寶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