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守護早到的天使
我院開通上海首個早產兒 網上諮詢平臺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在我國,「有愛,有未來」被定為該節日的中文主題,並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愛和重視早產兒家庭,提高早產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今天,我院早產兒隨訪和諮詢網上平臺正式開通,早產兒家屬僅需關注「國婦嬰掌上醫院」公眾號,進入「網際網路醫院」菜單目錄,即可諮詢。我院也成為上海首家開展早產兒網上諮詢門診的醫院。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院便秉承「危重新生兒不僅要能夠存活,更要長期健康生活」理念,探索出「早產兒圍產期一體化診治模式」,建立了從院內的 「產前-產時-產後」延伸到「早產兒出院後的系統化管理」,並取得了良好的診療效果。近5年來,醫院共迎來8萬餘例新生兒的出生,年均收治新生患兒2400餘例,圍產兒死亡率1.16‰、極低體重兒救治成功率90.6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今後,早產兒家庭可以藉助我院網際網路醫院,足不出戶完成早產兒居家照護中關於餵養,護理及生長發育中常見問題的諮詢,並提供在線的診療服務:包括在線複診,處方開具,藥品寄送等服務。
「我們希望藉助線上、線下多平臺的渠道,確保早產兒出院後的系統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改善遠期預後。」我院黨委書記劉志偉說。
早產兒是指在孕37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足月」前出生的新生兒。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其出生的孕周越小,體重越小,越易並發其他疾病,如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顱內出血、肺出血等。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和死亡機率,明顯高於足月出生的新生兒,是當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早產發生率約為10%,即每年約有1500多萬早產兒出生。我國早產兒出生率為8%左右,略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但由於新生兒基數較大,因此是世界上早產兒數目最高的國家之一。
活動現場共邀請了十餘個曾經在醫院出生並接受治療的早產兒的家庭來院,開展了主題為「守護早到的天使」的專題活動,並介紹了不同時期早產兒養育及智護訓練方法。我院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分別向家屬們介紹了早產發生原因、救治及生長監測的重要性、早產兒發育支持與早期餵養方法等內容,並針對不同家庭的情況,對早產兒養育進行了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早產兒家屬們也上臺分享了他們各自寶寶的「成長」經歷以及感悟。
「我家的寶寶小名叫『小芝麻』,3年多前,在我懷孕26+1周的時候就出生了,出生體重僅有1100多克,比正常的新生兒輕了許多。那時候看著暖箱裡孱弱的他,我很害怕會失去這個孩子,又或者他不能和其他正常小孩一樣生活。」小張,是一位早產兒媽媽,「感謝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正是通過他們的救治和指導,我的『小芝麻』已經追上同齡孩子的發育情況了,各方面指標都正常。」
在當天的活動中,醫院還進行準備了一個記錄著每一個寶寶成長變化的短視頻。家屬們看到自家的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畫面,回味著其中的不易和艱辛,微微泛紅的眼眶裡,透露出喜悅和欣慰。
曾經經歷過在場每一位早產兒救治的我院新生兒科主任唐徵,對此也感觸頗多。「作為一名新生兒科醫生,我非常能夠理解早產兒家庭的所面臨的困難。不僅是在臨床救治過程中可能出現種種突發情況和併發症,在出院後,由於環境、生活節奏和餵養方式的改變,早產兒可能出現不適應的表現,甚至會導致短期內體重減輕,使再次入院機率增加。尤其是小胎齡、出院時尚未足月的早產兒、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等併發症者,出院後仍存在較高的發病風險。」
據她介紹,早產兒追趕生長的最佳時期是生後第1年,尤其是前6個月。第1年是早產兒腦發育的關鍵期,追趕生長直接關係到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如出院後餵養得當、有充足均衡的營養攝人、無嚴重疾病因素影響,大多數適於胎齡的早產兒能在1—2年內追趕上同年齡的嬰幼兒。
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作為一所由新中國締造者之一、國家名譽主席、中國福利會創始人宋慶齡先生親自創辦,集醫療、保健、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婦產科專科和婦幼保健醫院,建立了完整的早產兒隨訪體系,開設有新生兒專科門診,對早產兒進行長期隨訪,指導餵養及早期幹預。同時,還可藉助其產前診斷、產科、兒童保健等優質醫療資源,結合網際網路醫院,對早產兒的發生、診治以及家庭護理提供更為便捷的全周期臨床防治和指導,全力守護「早到的天使」。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守護「早到的天使」】我院開通上海首個「早產兒網上諮詢平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