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買賣被曝光多年,曾有報告指出,中國的論文買賣交易已達10億元規模。不過記者近來發現,論文買賣交易用途除了人所共知的評職稱外,也開始延伸到高校的學生中。記者調查發現,不僅大多數高校獎學金評定與發論文掛鈎,而且,準畢業生們跨越保研、出國等「門檻」時,論文被「異化」為資格準入的敲門磚。(北京青年報10月27日)
就在上個星期,媒體剛剛曝出時下的論文就像超市裡購物,隨意挑選買賣,一些大學教授和在校學生積極參與論文寫作和買賣,成了「論文超市」裡的「論文商品」製造商和「論文工廠」裡的生產工人,是以往論文寫、發亂象的「升級版」,再一次讓人們認識和見識了目前論文買賣嚴重和令人驚心的程度。
以往,在人們的印象中,論文買賣多是社會在職人員為評職稱等而不得已參與的事情,人們對大學生群體所身處的象牙塔這一不多的一塊聖潔之地,還抱有相當程度的純潔認識、希望和尊重,那麼在「論文超市」和今次的大學生花錢發論文新聞之後,相信很多人對大學及大學生抱有的這些純潔認識和尊重,恐怕就要灰飛煙滅、大打折扣了。
本來,作為在校大學生,涉世未深,具有心無旁騖研究學術的「先天優勢」和條件,而論文發表作為這種學術研究的一種體現,未嘗不可。但現在,當造假論文瘋狂到無處不在,連大學這一主要培養「學術產品」——大學生的地方,大學生原本最應該靜心研究學術的群體之一,都很容易隨便通過一點金錢就可買到造假論文發表以實現保研、出國等,試想還有多少大學生、社會人等願意通過更艱辛的努力來研究學術、推進學術,寫出貨真價實的論文?劣幣驅逐良幣,大學生花錢發論文,這是在從根上毀滅國人學術創造、創新的土壤,危害何等嚴重。
大批大學生和大學教授在非法論文買賣中紛紛「中槍」「下水」,學術聖潔之陣地又一片失守、論文造假之「領地」再一次擴大擴展,毀的不僅是人們對大學生群體聖潔學術的印象,更是毀壞人們對國人能堅持靜心學術研究所剩不多一塊陣地的期望和信心。論文買賣,從「生產——買賣——發表——付費」,全程成功入侵大學校園和大學生群體,直接凸顯的是大學生相關學術評價已經被論文相當程度的綁架和毒害,根本上指向的是大學論文造假需求依然不減、旺盛,且「唯論文是」的職稱評定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沒有根本改變,讓大學生依然或愈來愈有強烈的「論文依賴症」。
大學生花錢買論文發表,本質上與剽竊抄襲論文一樣,其凸顯的不是相關方面在乎論文的學術價值,而在於論文發表的「學術評價」體系,讓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從一接觸學術研究起,就走上了一條功利的「學術」之路,為達到功利的目標,甚至不擇手段。論文正在大學生們嚴重論文依賴下走向死亡,只留下論文的軀殼,而已經沒有論文的實質。
論文造假的「領地」越擴大,論文買賣的群體越壯大,則造成的學術傷害就越大,離我們用論文評價學術成就的本意就越遠,也就顯示各類「唯論文是」的職稱評定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越不科學,不全面、不嚴謹來。
大學生花錢發論文是個沉重警示!要改變當下高校和學生「做研究(學問)=寫論文」、「論文多=造詣高」、「論文發表期刊檔次高=造詣更高」、「論文多、檔次高=優秀學生(出國、保研名額)指標」、「論文多、檔次高=辦學業績」的畸形學生培養和大學辦學評價沉痾,是到了亟需對相關評價標準動刀調整和完善的時候了。我們不能等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都是論文造假和買賣高手、學術研究一塌糊塗的時候才想起來,將悔之晚矣。(餘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