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視頻影屏上出現了好多小戲精,其中一個6個月的寶寶爸爸抱在懷裡用手敲敲門,隨著「咚」的聲音出現後,爸爸就露出安慰的表情,邊撫摸寶寶的頭,邊哄著安慰道:寶寶不疼寶寶不疼,寶寶聽到後小嘴一抿,開始大哭起來,網友們紛紛留言:
@網友A:不當演員真是虧了,太可愛了!
@網友B:我家寶寶每次摔了或者碰到,只要不是特別嚴重,我們都是選擇笑,然後她也笑。如果摔得厲害了,就會抱抱她告訴她是你自己摔倒的,下次小心點好不好,她都會說好。
@網友C:我們家有時磕到碰到我就當作沒看到,他就不會哭,如果奶奶這時候說一句「哦霍」那就哇的一下哭了,越哄寶寶哭的越厲害。
@網友D:寶寶:什麼聲音?我撞頭了?沒感覺啊!可是爸爸摸我後腦勺了!還給我呼呼了!我應該撞到了?哎呀,好疼啊!該哭了!
看到網友們的評論不禁聯想到感同效應,其實很多時候寶寶摔著或者碰著,並不會大哭。而是被家長緊張的情緒和誇張的動作,潛意識裡的傳遞給孩子這件事情很嚴重,寶寶受傷了,寶寶委屈了,寶寶該哭了,那麼寶寶只能通過哇哇大哭來釋放自己委屈。
還看到一個同樣的視頻,視頻中寶媽也按照上述寶爸的動作,來騙寶寶,沒想到寶媽剛開口哄了一下,自己沒忍住笑場了,寶寶以為媽媽在跟他玩,也非常開心地笑了起來。
由此可見,並不是寶寶覺得疼,而是家長的一些動作和表情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受了委屈,必須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如果同樣的方式用在年齡大的孩子身上,不一定會有這樣的效果。
也許看到這些視頻大家的第一感覺寶寶好可愛、很搞笑……其實視頻的背後折射出來是:無論寶寶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任何狀況,家長的情緒和行為都至關重要。
如果家長給寶寶傳遞的是積極、勇敢的態度,那麼寶寶在處理事情的態度也是積極向上的;如果家長給寶寶傳遞的是敏感、緊張,那麼寶寶吸納接收的將是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
家長的一舉一動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在孩子還是懵懂無知的年紀,他們會靠模仿家長的行為來學習。家長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把正面的情緒傳遞給寶寶,寶寶也將會是一個陽光、樂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