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9月26日,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導,搜狐網、搜狐母嬰、搜狐教育聯合主辦的「2020搜狐養育大會」在北京舉辦。本次大會聚集數十位權威育兒專家、明星達人、母嬰企業CEO等,聚焦兒童生長的哺育、撫養和啟蒙教育、母嬰行業發展等話題,共同探討科學育兒新主張,帶父母發現愛孩子的智慧和力量。
盛典期間,資深兒童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金韻蓉發表了《社會力的培養》的主旨演講,金韻蓉在會上表示,父母也許可以在每一個階段帶著你的孩子走過,但有一個東西能夠幫助他一直維持成功的生活,這個東西就是「社會力」,也就是成功者的人格特質。社會力聽起來會覺得很高調,比如說善良跟感恩的心,要有紀律跟責任感,要有勇氣跟進取,誠實,正直,但最重點的要關注在紀律跟責任感。
金韻蓉認為,我們必須跟孩子共同討論後做決定。只有孩子最清楚,我能夠做到什麼東西,我不能夠做到什麼。一旦設定的紀律,大人和孩子都要遵守。我們都以為孩子不懂就做了規定,現在很多父母跟孩子籤訂的契約,就是「以民主之名,行暴政之實」。
以下為金韻蓉演講,內容根據速記整理,有刪減。
我自己是一個36歲兒子的母親,我特別有資格告訴你們,一個父親或是母親在面對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擔心、焦慮,或者是關心,這些是永無止境的: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擔心他長的夠不夠高,奶吃的好不好;學習的時候我們擔心他學習夠不夠好,能不能考到好的學校;從學校畢業以後,我們會擔心他的工作好不好,能不能有成就,工作有沒有發展。
我們又擔心他能不能遇到適合的另一半,結婚以後這個家庭能不能幸福;到了中年以後我又要擔心他的小朋友將來會怎麼樣,他的健康會怎麼樣,作為一個母親,作為一個家長,我們的擔心是永無止境的。
在每一個階段,對孩子的擔心都會有所不同,但是你會發現,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東西貫穿其中。我是一個臨床心理治療師,我總會遇到爸爸媽媽帶小朋友來找我,大部分的媽媽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的孩子沒有辦法好好學習,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等。
我總是跟這些爸爸媽媽說,也許你熬過他學習的階段,但是你開始就擔心他能不能夠維持在一個生命品質上,生命品質和生活品質只是考到一個好的大學我從名校畢業,有可能我對於挫折的忍受度比較低。也許我很會學習,我是學霸,但是我在辦公室裡,我躲不過辦公室政治,因為辦公室的政治對我孩子來講太詭譎了,我應付不了。也許他很成功地成為學霸,有了很好的工作,但是他躲不過情商,可能他在戀愛的時候遍體鱗傷;也許他戀愛很成功,但是他結婚以後他處理不好婚姻關係。
你可能可以在每一個階段帶著你的孩子走過,但是你會看見,有一個東西能夠幫助他一直維持生命品質或者是成功的生活上面,這個東西就是「社會力」,也就是成功者的人格特質,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東西。
社會力聽起來會覺得很高調,比如說善良跟感恩的心,要有紀律跟責任感,要有勇氣跟進取,誠實,正直,所有的東西我相信爸爸媽媽都能夠理解,但我今天要把重點關注在紀律跟責任感。
說到了社會力,就說到了0到6歲兒童大腦的發展。事實上在0到6歲的時候紀律跟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剛剛好是必須由父親參與。
很多人會問我說,父親的責任是什麼,母親的責任是什麼?我更願意說,媽媽的責任更多的是情感支持,孩子回家以後一推門肯定會說,媽媽我回來了;很少孩子會說爸爸我回來了。如果北漂到北京打電話回家,你爸接的你沒有不開心,你聽到你爸爸的聲音還是很高興,但是寒喧幾句會說,我媽呢?我們往往還是想跟媽媽說話,媽媽是更多的情感連接,溫柔的角色,爸爸是一個定立規則、原則、大方向,宏觀的一個角色。爸爸會更勇敢,可能會更具有責任感,爸爸是原則跟價值觀的制定者。但是不管你今天誰扮演了哪個角色,0到6歲都是關鍵。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一看,我們該怎麼做幫助孩子擁有這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力,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規則跟責任感。
我要給出幾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我們在定立責任感跟規則的時候,你必須根據兒童個別的發展進程,而不是根據父母的主觀意志,這一點太重要了。常常有些人覺得說我是一個民主的家庭,我們家做什麼事情都要經過商量,但是如果你真的裝一個針孔的攝像機,裝一個沒有發現他們隱藏的攝像設備的時候,你往往會發現這個規則,或者我要求的東西,其實我早就已經規定好了,我不過講民主之名,實際上行暴政的事實,因為已經規定好這麼做。
我必須要了解兒童個別的發展歷程。我自己是一個臨床兒童心理治療師,我也是一個用嗅覺做心理治療的芳香療法的治療師。舉兩個最簡單的人格特質的區別,一個是植物的小種子,一個是一棵大樹,這兩個都能最終萃取出精油。小種子不用做什麼事情,就可以飛到好遠的地方,所以它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活動力比較強,能夠安定地坐在一個地方的時間比較短,這是他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這不是他故意的。
小種子他有非常棒的想像力,它有很多的創造力,有很強的生命力,他可以隨著風飄了很遠,在巖石出都能長出一棵樹來。尤其是有一個二胎的姐姐妹妹或者是哥哥弟弟,他們是埋在土裡的根的話,這個會飛的小種子就特慘,因為他可能沒有辦法坐在那個地方看繪本超過十分鐘以上,因為他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這是他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
如果種子好,能夠熬過小學階段,到了初中以後就看見他發光發熱,因為他有非常棒的邏輯思維的能力,他對於三維的空間、四維空間的理解力、想像力也特別棒,有非常好的表達能力。這些種子需要熬過小學的階段,要不然小學的階段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媽媽拿一個小棍子,壓著小種子在那個地方:你不準動就得在那好好學習。好多小種子原來特別美好的,那些與生俱來的特質就在小學階段,就被父母給壓抑掉了。
跟他相較埋在土裡的根的種子,在小學的時候享盡優勢,因為它埋在土裡可能需要18級的颱風才能從土裡挖出來,把這棵大樹連根拔起。他們有特別好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跟能力,給他一個繪本,可能坐在那個地方一個小時都不會動。爸爸媽媽就會覺得他好乖,他很向上努力。但是作為一個小根埋在土裡,他太安於現狀了,所以他缺乏想像力,缺乏行動的能力,更缺乏一種冒險或者是創造的能力。
所以當他到了初中以後,這些紮根的小種子的劣勢有可能就會出現,比如說我們有一個特別好的機會,要到美國去參加夏令營,或者是到雲南參加夏令營,結果小種子一聽說要出去了,特別開心,因為這是他最厲害的地方,他能夠飛很遠就很開心。但是原來特別乖的生根的小種子缺點就出來了,說不想去,我就喜歡待在家裡,不願意去嘗試。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好挫折,就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夠勇敢,不夠獨立,但實際上這是他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
所以我每次在跟爸爸媽媽講話的時候,我都會讓爸爸媽媽明白什麼叫做因材施教。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說因材施教,但我們真的沒有因材施教。我們眼前有一個標準的孩子,這個孩子必須滿足這個或那個條件,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每一個孩子獨立的人格特質。
這個責任並不完全在學校和老師,學校的老師要面對40個學生,或者50個學生,他不可能發現每一個孩子獨立的人格特質,但是做父母的要看見你孩子到底他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是什麼。對於頂多坐15分鐘的小種子,你就坐好15分鐘,15分鐘以後允許出去玩,再回來乖乖的坐15分鐘,這樣他學習的結果與他自我成就的動機,對於自我能力絕對是正向的。
如果你壓著他坐在一個地方,不斷地在他腦袋上貼上一個標籤「壞孩子」,就不是積極的現象。我特別怕有的媽媽拎著孩子到我面前,說這個孩子是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注,每一次媽媽對孩子的指控都會在孩子身上貼上標籤,讓孩子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非常可惜。
我們規定孩子讓他寫作業,規定孩子要遵守哪些原則的時候,必須要知道這是他的發展現實,而不是根據我的主觀意志。
我們必須跟孩子共同討論後做決定。只有孩子最清楚我能夠做到什麼東西,我不能夠做到什麼,我們都以為孩子不懂就做了規定。我常說要父母跟孩子籤訂的契約,就是以民主之名,行暴政之實。契約必須是跟孩子討論過的,8點半要洗澡,孩子說能不能8點40,你說好,那就是8點40;如果孩子說9點,你說8點半大家討論一下,8點45,這樣可以嗎?一定要經過討論才能規定一個原則,才能讓他去遵守。
再接下來「一旦設定的紀律,大人和孩子都要遵守」。如果我們籤訂契約,所謂的契約的精神,就是雙方都要遵守。但是往往我們的大人籤了契約以後——你必須遵守,我看心情而定。
比如,有的時候我今天特別開心,過年你吃飯的時候可以喝可樂,但是今天我不開心你就不能喝可樂;平常我說你只能吃一球的冰淇淋,但因為爸爸今天升官所以你可以吃兩球。你要先給孩子說明白了,今天之所以不遵守的原因是因為什麼,而不是我說可以不遵守,就可以不遵守。
我最容易聽到孩子說的話,就是他說媽媽說話不算話,我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孩子最喜歡說的第二句話就是「不公平」,他們的心裡有一把尺子,有一個天平。這個天平不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把這個天平打破了。
最後一個建議是,儘管放手很難熬,但是一定要頭皮撐過去。父母有管教的責任,有養育的責任,我們對孩子的未來也許比對我們的未來更在意。難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信任我們的孩子,往往會覺得孩子可能做不到,或者哪怕孩子做得到,我又擔心是不是我定的規矩太深了。我們傳遞給其他的東西可能讓孩子覺得你不信任我——孩子會覺得,不相信我會做得到,你覺得我做不到,那我就做不到。所以有可能你還沒有放棄,孩子就放棄了。
不管我今天給出什麼樣的原則,我還要再說一遍,第一個原則是最重要的。我特別希望能夠跟手機前面的年輕的父母們說,沒有人比我們更愛我們的孩子,也沒有比我們更關心我們的孩子。我最近剛寫了一本書《孩子你可以更勇敢,如何面對校園霸凌》霸凌孩子的不是學校的小霸王,其實我們也是霸凌孩子的中的一員,我們的霸凌是我們要求孩子超出了他們能做的範圍,可能是我們用我們的失望,對孩子的不滿意,我們的挫折,精神上的暴力來霸凌我們的孩子。
最後我想說,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我們更愛我們的孩子,沒有誰比我們更願意保護我們的孩子,所以讓我們尊重他們每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因材施教,愛他,相信他,陪伴他一起成長,謝謝。
除本篇外,搜狐母嬰、搜狐教育還對本次大會進行了全方位的報導,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