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的祖先是誰?
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家族搬遷?
又怎樣不斷融合成為一個個新的族群?
這是古人類研究學者一直專注的領域。雖然考古發掘的材料能夠提供一些信息,但遺憾的是,由於缺少古DNA材料,我們對東亞人的 「基因歷史」 知之甚少。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 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該研究所付巧妹團隊完成、多家單位參加的研究成果論文,從遺傳學角度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分別作為稻作和粟作農業的起源中心,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所知甚少。為解決這一問題,付巧妹團隊與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福建龍巖及漳平市博物館、山東考古與文物研究院、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省博物館、北京大學、內蒙古文物與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共同開發的具有關鍵作用的古DNA技術,成功捕獲測序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25個9500年至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這為大時空框架下研究東亞古人群,尤其是現代人的遷徙與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遺傳學證據,這也是首次針對中國南北方人群開展的時間跨度最大的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在中華民族探源方面,研究發現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研究數據顯示,大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的遷移和融合繼續對東亞人群產生影響。南方以距今4800-4200年的鎖港、溪頭村、曇石山等遺址13個個體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表現出與東亞北方沿海人群具有基因上的聯繫,並且這種聯繫是雙向的,南方人群遺傳成分也向北影響。研究觀察到,現今的東亞人群,不管是來自北方還是南方,都同時混合有古北方人群成分(以黃河沿岸的山東人群為代表)和古南方人群成分(以福建與臺灣海峽島嶼人群為代表),但古北方人群成分影響更為廣泛。該結果表明人群的遷移,包括新石器時代南北方人群之間的互動融合,以及新石器時代以後黃河以北人群向南的大量遷移,基本構成了現今東亞南北方人群的基因組成。中國人群與歐洲人群,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演化歷程差異較大。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不斷受到近東農業人群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也就是說,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南北方人群雖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