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夏花燦爛,倉皇美好不過一季。做女人當如林徽因,捧蘭心蕙質,成就永恆美麗。
林徽因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是美麗的一生,她蘭心蕙質,把各種角色都演繹得盡善盡美;做女人當如當如林徽因,做母親也當如此,她有著如詩一般的育兒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培養出兩個優秀的兒女,成就了永恆的美麗。
在孩子們眼裡,媽媽是朋友、是良師,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不同於傳統母親的「酷」媽媽。
一個名字,一份期望都說孩子的名字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祝福,林徽因的一兒一女的名字也蘊含著父母深切的期望。
女兒梁再冰,出生的那一年的年初,爺爺梁啓超去世,為了表達對梁啓超的敬重和思念,他們給女兒起這個名字,希望女兒能夠繼承爺爺的志向,因為梁啓超先生在天津的書房叫作「飲冰室」。
兒子梁從誡,出生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研究中國古代的一本建築規範式樣的經典之作《營造法式》,書的作者是建築學的鼻祖、宋朝的李誡,於是給自己的孩子起名為梁從誡,希望兒子做一名對中國有影響的建築學家。
一幅漫畫、一個勸說女兒梁再冰,從小就喜歡看小說,林徽因擔心女兒視力受影響,又怕直接幹預,孩子會不接受,就在小說上畫了一隻戴著眼鏡看書的袋鼠,並在旁邊寫道:「鼓勵你讀書的嬤嬤很不希望,這個可敬的袋鼠成了你未來的寫照。喜歡讀書的你必須記著同這個漫畫隔個適當的距離,否則,最低限度,我一定不會有一個女婿的。」
多麼酷的交流方式,小姑娘看見這幅畫,再讀到這風趣的語言,怎麼會不接受母親的建議呢?
一封長信、一份力量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母女二人分居兩地,八歲的梁再冰和姑姑在北戴河,林徽因在山西考察。為了安撫孩子,林徽因特意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告訴她做為中國人要勇敢,不要害怕,叮囑女兒要努力鍛鍊好身體、讀好書。
為了讓女兒理解自己的意思,林徽因信中的每一句叮囑,都是一條條列出來的,一共列了十條,還把自己所在的地址,畫了一幅地圖,讓女兒不要惦記自己安全。
可以想像,這樣一封安靜細緻的信,一定能給炮火中的女兒帶來安寧,她知道媽媽不論在任何地方,都愛著自己,這封信,梁再冰一直珍藏在身邊。
一隻小貓、一份啟蒙戰爭爆發後,林徽因全家搬到了昆明,養了一隻小貓,卻因為寄生蟲病死了,孩子們很傷心,林徽因就和兩個孩子一起用松柏葉做了個小花圈,還為貓舉行了一個小小的葬禮。
這一段親子活動,不知不覺中,為孩子們進行了很好的生命教育,日後梁從誡投身環保與保護野生動物,也許就離不開這個兒時的啟蒙。
一段吟誦,一生受益林徽因在昆明居住期間身體非常虛弱,即便如此,她躺在病榻之上,也堅持給孩子吟誦杜甫的名篇,念屠格涅夫的小說,講米開朗琪羅的故事。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困窮,卻是孩子們精神最富足的時期,林徽因給孩子帶來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必要的生活情調,她努力營造輕鬆快樂的家庭氛圍。
她還以《木偶奇遇記》為教材,教孩子們學英語,她將自己流利的英語一點一點地傳授給了孩子,因為有著這樣的教育基礎,成年後的梁從誡還曾兩次擔任鄧小平的翻譯,接待國外的百科全書訪華團。
一份信任,一份支持梁再冰長大後,報考了父母所在的清華大學,但分數還差一點才到錄取標準,林徽因平靜接受現實,女兒改投了北京大學語言文學系學習,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華社記者。
梁從誡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也是幾分之差,當時梁思成是清華建築系的主任,林徽因是建築系的教授,雖然夫妻二人很想讓兒子繼承他們的事業,但任然堅持原則。梁從誡改上了第二志願清華的歷史系,後來為中國的環保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林徽因從本心本性出發,愛孩子,把孩子看做是人間四月天,雖然她工作繁忙,不能夠時時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她用愛心、用生活中的點點細節,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孩子,引導孩子們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她的育兒方法也證明了,做母親完全可以不放棄自我,做一個孩子們眼中的酷媽媽,與孩子們同心同行同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孩子們會更快樂,更健康,更陽光,就像人間的四月天。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