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嬰中心」這四個字對中國而言,是全新且陌生的;相反地,坊間林立的早教中心已經廣為零到三歲的家長所接受,有時內地的朋友會問我:「到底託嬰中心和早教中心有什麼分別呢?而且翁教授,這麼早把我的孩子一整天送到託嬰中心,孩子好可憐唷!會不會不適應?會不會有分離焦慮症呀?」
這樣的問題,其實在臺灣和內地演講時都會有家長這樣問我。我都是一個標準答案:不管早送晚送、要送不送、乃至要送保姆、早教或託嬰。~都必須要符合「自然法則」!什麼是「自然法則」呢?這就必須回溯最原始的育嬰模式。
試想,在原始的部落社會中,男女的分工是如何?男人在外狩獵、耕種,那么女人呢?女人是只在部落裡帶孩子嗎?當然不是!在原始的部落裡,女人同樣必須負擔除了打獵、耕種以外的大小事務,上至殺雞醃肉、下至曬榖洗衣。因此在原始社會裡,很早就形成了分工的模式,但是孩子撫育呢?
同樣的,原始部落也有一群孩子需要母愛的孕育,這時,有一群不善於殺雞醃肉、曬榖洗衣的三個媽媽,他們特別喜歡孩子,於是媽媽們帶著整個部落的十幾個孩子,在部落裡圍了個小圈子,從早到晚帶著這群孩子,直到爸爸忙完漁獵耕種、媽媽忙完家務雜事才把孩子接回家裡。
有沒有發現,這樣的形式很像什麼呢?不就是託嬰中心嗎?那麼,這個原始託嬰中心,有沒有助理老師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當然有!那就是一群小哥哥小姊姊,當他們還未成熟到可以協助爸爸打獵、幫助媽媽曬穀,這些十來歲的大哥哥大姐姐就是最好的助教!
所以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從零到三歲從早到晚只跟著阿姨保姆、爺爺奶奶,這樣符合「自然法則」嗎?還是跟著一群訓練有素、有愛心的老師媽媽和同齡的哥哥姊姊比較好呢?
那麼早教中心呢?如果假日你到各大百貨公司的兒童樓層,你會發現大批的嬰兒車停泊在早教中心門口,並由一群愛兒甚深的父母陪同寶貝上課。我看到這個景象不禁搖頭,這個時間不正是親子互動時最好的機會嗎?找一處公園、覓一處空地,跟孩子玩個老鷹捉小雞,丟接球這些簡單的遊戲,讓孩子出一身汗,回家睡得好覺!不是更好嗎?但我看到愛孩子的父母一個陪在寶貝身邊上課(四十分鐘的課程對很多三歲孩子根本無法負荷),一個在外面水吧玩手機,我心裡真的很疼惜,那不正是我們和孩子僅存的相處時光嗎?
當然也會有人問,那麼近代的城市裡也沒有託嬰機構的存在,那孩子是如何成長的呢?其實已北京的老四合院來說,不也是符合自然法則嗎?~一群不同年齡的孩子加上幾個嬸嬸妯娌,那也是和原始部落的形式類似。
因此,很多都市裡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零到三歲由阿姨保姆、爺爺奶奶無微不至地照料著,但是往往出現很多「文明病」,像是肢體不協調、語言發展遲緩,這都是可以預見的,因為阿姨保姆不能和孩子大量地對話互動,只能照料起居飲食,爺爺奶奶則會過度保護寵愛,一旦脫離自然法則的孕育方式,孩子一定會出現很多悖離正常的狀況。
所以爸爸媽媽切勿「愛之足以害之」,不管是否送保姆、早教或託嬰中心,先審視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同齡的玩伴,還有幾個能讓他學習的好老師,再加上一個準備好並適合嬰幼兒長期發展的空間,如果以上都具備,那麼孩子一定聰明健康地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