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海人讚美你,最美好的詞語是什麼?
模子!
說「謝謝儂」!有時候上海人只是客氣一下。說「模子」!那就是說,你靠譜、堅韌、講義氣、有擔當、大氣、不忘本、情商高……
1
問:您怕死嗎?
答:我離開家的時候,沒有帶鑰匙。
這段對話,發生在1996年。問答雙方,是徒步走遍全中國的上海人餘純順,和一群上海大學生。結束這段對話,餘純順就此離開上海,離開黃浦江。
一個月後,在羅布泊一場漫天沙暴中,餘純順脫下衣服,面對東方,高舉手臂,左腿彎曲,在帳篷中側臥。
死時,仍在行走。
消息傳出,整個中國震驚了。
此前八年,餘純順無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羅布泊留下了他。
大限到來之前,餘純順用藏刀,挖出了兩個一米深的大坑,卻沒有找到水源。身邊,半斤牛肉乾,一盒西洋參切片。
上海人,為餘純順辦了一個展覽。感謝他為這座城市,增了光。感謝他為「上海男人」這4個字,正了名。
每天,幾萬上海人湧入這個展覽,用一種朝聖的心態,來看一看這個上海男人,喊一聲:模子!
餘純順震驚全中國的,除了他的壯烈事跡,還有,就是他的上海人身份。餘秋雨在《壯士》中寫到,甚至餘純順時常被要求,說幾句上海話,以示身份。
不了解餘純順,也就不了解「上海模子」的一個側面。上海得風氣之先,常以「洋氣」、「時髦」形象示人。而其實,在紛繁蕪雜而又光怪陸離的身份糅雜中,上海人底氣中堅韌、堅持的成分,又常為人忽視。
餘純順算一個,丁尚彪,是另一個。
2
丁尚彪,是紀錄片《含淚活著》的主人公。
《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在日本播放後,創造全日本最高收視紀錄。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人曾被《阿信》所感動。那麼,代表上海人去感動日本的,就是丁尚彪。
丁尚彪,為了掙錢給家人一個光明的未來,在35歲時到日本打工。籤證過期後,他成為「黑戶」,在東京打拼了15年。
他曾被店長一拳打出鼻血。
每餐都吃650日元一份的炒飯,幾乎從沒吃飽過。
不捨得住好地方,家裡沒有浴室,就在廚房裡找塊地方,圍上塑料布洗澡。
15年間,他只見過家人兩次。第一次,女兒考上了美國的大學,作為中轉可以在日本逗留24小時。
第二次,妻子去美國探望女兒,作為中轉可以在日本逗留72小時。
到最後,靠著丁尚彪在日本打工的收入,女兒順利完成了美國醫學博士學位。
再回家時,丁尚彪已經50歲了。
父愛如山!
丁尚彪的故事,感動了無數日本觀眾。日本觀眾尤其敬佩的,是這個上海男人,甘願為了家庭,為了女兒,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他不但有勇氣,而且有毅力。
丁尚彪說,自己沒文化,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只想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的這種堅持,儘管有些極端,卻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上海人對「責任感」的最高歸納。
在網際網路上,關於這部紀錄片的評論,無數網友淚目點評,清一色的「模子!」
3
一個「上海模子」,做事情必須靠譜。那麼,為什麼靠譜的人,要叫「模子」呢?
「模子」,原為「碼子」。上海開埠之後,碼頭工人打工,常常口含竹籤,作為計件的憑證。這種竹籤,就叫「碼子」。在碼頭上,「碼子」就是錢,很有分量。
如果錢還不靠譜,那什麼靠譜?
上世紀30年代初,上海「杜公館」門口,每天人潮湧動。杜月笙端坐主位,對每個求見者,一般三五分鐘。見時說一句「儂好」。聽完事由說一句:「儂的事體我曉得了。」告別時說一句「再會」。
事後,求見者所託事由,全部合理解決。由此,可見杜月笙當時在上海灘的滔天權勢和長袖善舞。當是時也,上海灘盛傳杜老闆「閒話一句」,人人稱其「模子」。
關於「模子」杜月笙的另一個故事是,當時,在上海灘各大娛樂場所門口,常有一幫閒人聚集。見到車牌7777的雪佛蘭,則一擁而上,嘴裡嘀咕著「萊陽梨來了,萊陽梨來了」。
閒人們從司機或保鏢手中,討得一些錢財。隨後,對著一個瘦削的背影,豎起大拇指:不忘本,模子!
「萊陽梨」,就是水果攤出身的杜月笙。發達了,成了聞人了,對當初一起的「赤屁股兄弟」,也要儘量照顧。
杜月笙和顧嘉棠兩人在一起時,常常互開玩笑。顧嘉棠會拿一隻生梨,讓杜月笙「削削好」。杜月笙也經常開玩笑,讓花匠出身的顧嘉棠把家裡的花盆「擺擺好」。
不忘本,成了「上海模子」的又一個標籤。上海人,講究「弄堂英雄」,更講究「英雄回弄堂」。杜月笙這麼多年來,被上海人神話了不少。當然,他身上也確實有「俠」的一面。
4
1995年,申花隊主場3比1擊敗山東魯能隊,奪得甲A冠軍。球員、教練興奮壞了,都衝進了更衣室,忘了繞場一周。為此,徐根寶的車子開出體育場時,被一群上海球迷攔住,喊他「根寶草包」。
根寶在回憶錄裡,寫下了這個意味深長的細節。
我理解這些上海球迷的想法——阿拉支持儂一個賽季了,儂哪能不出來打招呼呢?儂忘本啦!
你看,上海人對「模子」或「不模子」的評價,有時很隨意,有時很極端。
當然了,上海人是很愛根寶的。時至今日,上海人對徐根寶的評價,已經統一在了「模子」的標準上。尤其是2018年上港隊奪冠後,「根寶,模子」已經成了標配。
2002年,徐根寶蟄伏崇明島,靠銀行貸款,咬定「青訓」不放鬆。再困難,再沒錢,也要撐下去。事實證明,徐根寶為日漸淪落的中國足球,保留了最後一抹亮色。
根寶剛去崇明籌建基地時,一位大咖記者,送給他20個字。今日讀來,這20個字,依舊水汽淋漓,酣暢淋漓。
十年磨一劍,
不敢試鋒芒。
再磨十年劍,
泰山不可當。
多說一句,另一個徐根寶,曾引起上海人的廣泛同情。
當年,于雙戈搶劫殺人案震驚上海灘,他的女友蔣佩玲犯包庇罪,他的朋友徐根寶犯窩藏案。案件開庭審理,通過電視直播,收視率高達95%。
蔣佩玲說:「想想自己終歸是于雙戈的女朋友了,因此在案發後才為于雙戈潛逃出錢出力。」徐根寶也解釋,自己是為了哥們義氣。兩人的弱者姿態,加上辯護律師鄭傳本口若懸河,引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普遍同情。
從此,上海灘流傳起兩句話——
娶妻要娶蔣佩玲,
交友要交徐根寶。
于雙戈案中的蔣佩玲和徐根寶,觸犯了法律,是罪犯。但當時,卻有很多上海人,認為徐根寶為朋友「兩肋插刀」,某種程度上像個「模子」。這種傾向,當然是不對的。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上海人的「模子」標準。
5
上個月,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段視頻,內容是上海一名交警,怒斥一名不遵守交通規則、也拒絕聽從勸阻的外國人。
這名交警說:「我不管你說什麼日本大使館之類的,我就是脫了這身皮(制服),我跟你說句實話:今天你也必須給我道歉!日本大使館壓不了我。日本大使館壓不了我,請你道歉!向中國法律道歉!」
「不要給我嬉皮笑臉的,再給你說一遍,這不是日本。向中國法律道歉。向中國法律道歉!再給你說一遍,這裡不是100年前!」
視頻一出,網上頌聲如潮。這名上海交警,就被稱讚「模子」。
上海人是講究規則的,在上海做事情,相對而言,總是要公平、公正一些。對維護遊戲規則,確保「公平」原則的人,上海人也就會高看一眼。
交通秩序,還是小事。在「天下第一難」的動拆遷領域,要維護秩序,做到公平公開、陽光透明,何等難也?
2002年,盧灣區一名動拆遷工作人員張國樑,開始推行「陽光動遷」。如今,「陽光動遷」已在上海灘四處開花,張國樑已成為全國勞模、上海「陽光動遷」第一人。很多動遷居民遇到張國樑,都要豎起大拇指:模子!
什麼是「陽光動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動遷信息,對老百姓公開。每一個動遷居民,都確保公平。因為動拆遷中利益巨大,所以,「陽光動遷」的推進過程,就意味著面對釘子戶的匕首或氧氣瓶,面對方方面面的人情壓力,面對歷史與現實的偏差,面對人性最直接的一面……
這,就涉及到「上海模子」的另一個標準, 高情商。進一步說,就是張國樑能夠在吃透政策的基礎上,採用靈活的工作手段,在尺度內解決各類問題。
比如,他把唯一的手機號碼,對所有居民開放;所有動遷居民,只要約好時間,都可以和他面對面溝通;動遷基地裡放觸控螢幕,能查到一切動遷居民的動遷情況……
因為老百姓「患不均」,就想盡一切辦法確保公平。你能夠改變這個行當不公平的「潛規則」,做到透明公開,你就是「模子」!
6
「模子」到底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就有點像回答「外灘建築的風格是什麼」一樣。有很多種答案。
比較容易理解的一點是,「上海模子」沒有統一標準。講義氣、夠朋友、拎得清、有實力、講規矩、上檯面、有派頭、門檻精……
什麼樣的人,能被稱為「上海模子」呢?
首先,在上述標準中,你必須要符合一條或兩條。
其次,在其餘標準中,你不能比普通人還次。
好比說,有一人有派頭、門檻清,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可能被人稱「模子」。但是,假如此人比普通人還不講義氣,沒有基本的朋友相處之道,那麼,「模子」的稱號會立刻被拿下。
也就是說,「模子」必須有長處。同時,也必須不能有短板。由此來看,要當「模子」,不算最難,但也實在不容易吧。
春秋以降,華庭也好,漁村也罷,上海就是漁民的勞作所在。「滬」是漁具,「申」是春申君黃歇。而「模子」,就是魔都的一種價值標準。
不懂上海,就不懂中國近現代史。
不懂「模子」,就不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