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英語」系列文章總目錄(截至2016年)
英語地名趣談:-bury結尾系列 - 白話英語0120
下文高能預警:為準確說明問題,本文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洋涇浜」(摻雜了英語單詞的漢語),請朋友們忽略。其實我心裡也是拒絕的!
前面我在《再談「想練好英語口語,卻沒有語言環境」(上)》一文中提到,有一位英國作家朋友Jack Scholes曾經對我的英語口語做出鑑定:fabulous,並告訴我,只需要在英美國家生活半年,我就能達到native speaker的英語水平,並且perfect。
fabulous是個什麼水平?是英超常年保級隊、英冠偶爾升超隊萊斯特城2015-2016賽季英超奪冠的神奇水平!
得到這樣的稱讚,自然值得高興。我勉勵自己多加努力,希望能夠抓住機會,達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不就六個月嗎?又沒說一次性住完六個月,這輩子累加起來夠數就行了唄。
帶著這個願望,我作為領隊,參加了本次外教社教育培訓中心利物浦大學2017年暑期英語教師研修項目,去了一趟英國。在項目的進程中,我提到了這個願望:在英美國家生活六個月,達到native speaker水平。
有同學表示質疑:你真的以為在英美國家生活六個月,就能達到native speaker水平?
當時我被問得一窒:說不信吧,顯得我的願望有點假;說信吧,估計他們會覺得我幼稚!唉呀,英語人何苦為難英語人……
後來再想想,我還是覺得有希望達成這個願望。現在我就來對此進行幾點分析。
一、native speaker語言水平的倒推法
對英語國家的native speaker水平究竟是怎樣,考慮一下國內的情形,就比較好理解。Native speaker,當然就是母語者。我們中國十幾億人,絕大部分人說漢語,可以說都是「母語者」水平。但我想不難明白,這個水平表現在不同地區、不同教育水平的人身上,實際上是千差萬別的。各地的人們說起普通話來,也是各有口音的。比如,四川普通話和江西普通話就不一樣。不要說相隔甚遠的兩個省了,即便是相隔只有幾裡路的兩個小村莊,往往就有不同的、雖然是差別不大的口音和語彙差別。
那麼,我們會為了一個抽象的母語者「水平」,去刻意更改、大力提高自己的口音和語彙選擇嗎?一般來說只要不是普通話考試,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去這樣做。沒必要呀!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只是在國內看一看,我們也會發現,我們的漢語口語「母語者」水平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各種不同的地方口音都被包括在其中。不過,如果我們把口音排除在外呢?這些「母語者水平」還有什麼共同點嗎?
有的!那就是語言的正確性、流暢性和適切性。
正確性是指發音、語法、語彙選擇正確無誤。這個指標一般來說無法達到100%,但也不能太低,不然就影響交流了。順便說一句,也不要以為所有的英美人的英語都好得不得了,perfect。沒有的事!看看我們自己周圍,說漢語的人能說個個精通嗎?
流暢性不難理解,對於生活、學習、工作等各種場景的熟悉自然能夠帶來流暢性。語言運用的過程中無需反應,或者說反應時間極短,這就是母語者的語言優勢。
適切性與流暢性緊密相關,一般來說母語者都具備這種基本的語言能力,「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不會弄錯相互關係,從而不會出言不遜,而是能夠達到各種交流的目的。當然這也要看教育程度,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100%做到語言適切的。
依照上面的道理,不難明白英語「native speaker」水平應該都包括些什麼。當然,如果能夠達到Received Pronunciation的標準音水平,那肯定是極好的;但據統計英國實際上也只有1%-2%真正說RP的人口,其他98%左右的人口都各有口音。美國幅員廣大,各地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嘛!
二、native speaker語言水平的外語學習參照系
現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問題:比如說一個法國人、德國人或者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學會了英語,——我說的是一般水平的成年學習者,不是「大山」那樣的語言奇才,——那麼這個法德西意人的英語口語,會帶有他本國的口音嗎?
我相信朋友們都會說,有的。但是,這樣的法德西意人和英美人用英語交流,會有障礙嗎?
不會的。
此前我遇到的所有英美朋友都告訴我,對於這樣的法德西意人,——也包括其他歐洲國家的英語學習者,英美人並不覺得他們的口音有什麼問題。只要語言正確、流利、恰當,他們會認為這樣的外語學習者達到了native speaker的水平。
瞧,這就是native speaker水平的真正定義:語音的純正性在這裡不佔主要地位,口音可以容忍,重點是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流利程度如何和恰當與否。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又不能鼓起勇氣、滿懷信心地去追求口語水平的提高,去爭取達到native speaker水平呢?
三、對native speaker水平的追求,就是助長「母語者至上主義」嗎?
在語言教學界,有人根據「權力結構」學說,對目前英美所佔據的英語教學上遊進行批判,說存在一種「母語者至上主義/中心主義」,英文具體是「native speaker-centrism」還是什麼我忘記了,有記得的朋友請留言告訴我一下。
這種「主義」明裡暗裡要求、誘導英語學習者以英美國家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口語、書面語為準,從而牢牢把持了英語教育產業的話語權。據說這個產業的年產值可不小呢!
情況是否真的這樣,我才疏學淺,不敢評判。但有人批評英語學習者對native speaker語言水平的追求助長了「母語者至上主義」,我覺得這說得就有點過了。
學習一種外語,當然希望儘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在中國,打籃球的小朋友希望成為姚明,練短跑的小朋友以劉翔的成就為目標,我想沒有人會不理解。同樣,學習外語,希望達到最自然、最本真的「母語者水平」,我覺得這是人之常情,並沒有什麼可以責備的。
多年前春晚舞臺上出現了一個大山,我們對這個達到了漢語「母語者水平」的加拿大人非常欣賞,這和英美朋友欣賞英語學習者中的高水平分子的心情沒什麼兩樣。究其根本,主要是外語水平提高了,和母語者之間的交流會變得非常順暢,這種順暢的交流,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母語者水平」,只是達到這個目標的必需手段而已。
至於說追求「母語者水平」是否會助長「母語者至上主義」,那要看我們怎樣對待這個「主義」。在利物浦大學研修期間,國際英語教材開發泰鬥Brian Tomlinson給我們班級做了一次專題講座,他指出,只要你在使用英語,並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語言加以錘鍊,就能提高英語水平,至於說你是對誰說英語、跟誰說英語,這並不重要。我想只要我們能夠明白並牢記這個道理,就不怕我們對「native speaker」語言水平的追求「助長」什麼至上主義。
四、達到「native speaker」語言水平,一定要學到很高級才行嗎?
我想這是一個很多家長朋友要問的問題。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當然是不一定!想想我們周圍漢語「母語者」的孩子們,他們的漢語水平很高級嗎?但我們就是覺得他們是「母語者」,因為他們在自己有限的生活、學習、玩耍的範圍內,能夠正確、熟練、流利、恰當地運用漢語。
同樣的道理,孩子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也完全有能力做到在一定範圍內像native speaker一樣去運用語言。當然,作為缺乏語言環境、缺乏語言運用機會和需要的外語學習者,要做到這一點殊為不易,但從道理上說,這是完全行得通的。具體怎麼做,限於篇幅,這裡無法展開,後面我會專文闡述。
五、我都堅持在打、在蹦,你們還不趕緊行動!
我老家有一個說法,說一個人「能打能蹦」,用來形容一個人還活得好好的,沒什麼問題。英語裡的對應說法是「live and kicking」,live的讀音是/laiv/。
我是1970年代的人,如今已經四十多了。對於英語學習來說,這不是一個黃金年紀。本來我以為自己這輩子再也學不好英語口語了,native speaker水平永遠遙不可及了,不過我向來達觀,也不去多想。本次去英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告訴我,native speaker不是夢,住夠六個月就行。
雖然我可能還需要好幾次這樣的機會才能湊齊六個月,但我此心不息,每日前行。我重新制定了自己的英語口語學習計劃,準備下次到英美澳加南非印度等國去,還要進一步提高。
我相信訪問本站的朋友,比我大的不多。比我年輕的你們,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拿起你們的英語書,多記一個單詞是一個,多背一遍課文是一遍。
加油,動起來!把本文轉發給你要好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大家一起動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