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級別的學生在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法)方面是真正的「零基礎」。
⊙該階段的學習常常從簡單的詞和功能性表達開始,例如「Hello!", "Good morning!", "My name is...」
⊙這個術語指的是預先有過一定的語言學習經歷,但因其實際語言能力過於有限而被歸入初學者級別的學習者。
⊙一些離開學校很久且長時間不使用外語的學習者,外語水平磨蝕(language attrition)嚴重,只剩下了passive knowledge。例如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學習了第二外語,但離校後,多年不使用二外,僅保留了極有限的二外聽、讀能力,說和寫的能力也只限於隻言片語——他們的水平描述就可以是 False beginner。
⊙相較於False beginner,上述的真正的初學者可以稱為「True beginner」。
⊙初級學習者不僅具有passive knowledge,還具有初階語言輸出能力,例如 ask for and give personal information,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等
⊙這是從 Elementary level 向 Intermediate level 過渡的一個級別。
⊙通常,該級別的學生已經有了長達兩年(每周不低於180分鐘的學時)的正式英語學習經歷,且已經接觸了大量的日常語言表達法和句型結構。
⊙該級別的學生往往可以勝任一些簡單的功能性交流,例如購買車票、預訂酒店或在餐館點菜等。
⊙在很多教材的設計體系裡,Pre-intermediate level 之後就會直接轉到 Intermediate level。這麼做的問題在於 Intermediate level 是個較寬泛的概念,學生在真正進階之前,還存在一個過渡期,即 Low-intermediate level。
⊙這個級別的學生已經有了較多的語言輸出體驗,所使用的學習資料也逐步傾向於真實的語料(authentic English),但仍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拓展詞彙學習,並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出實踐機會來鞏固所學。
⊙達到了中級,意味著學習者可以自信地就一系列話題開展口頭和筆頭的交際。
⊙但是,如上所述,「中級」的概念十分寬泛,很多學習者學到這個級別就能夠滿足其學習的期望值。例如成年人達到中級水平後,職場中的一般英語應用場景,如打電話、開會、做匯報、寫郵件等,就已經能夠勝任。所以其水平會保持在中級而不再向上提升。
⊙中高級的學習者已經能較高效率地勝任較多的語言任務。
⊙中高級的語言測試題內容在語法結構、詞彙上呈多樣性,考生會被要求聽懂較長的對話、演講,同時能夠讀懂新聞、科普類文章和小說等多種文體。
⊙高階的英語學習者的共同特徵是學習意願強烈,甚至學而優則「師」——走上了英語教學的崗位。
⊙高階的學習者會主動學習甚至連native speaker都有可能覺得比較難的語料,例如學術論文。
⊙對於絕大多數非母語國家的學習者而言,該級別是他們能夠達到的最高級。
⊙該級別和 native speaker 的區別可能僅體現在語音(尤其是語流 connected speech)和流利程度(fluency)上。
⊙有意思的是,由於該級別學習者的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和自我監檢(self-monitoring)能力很強,其語言輸出的準確性(accuracy)往往勝過很多 native speakers。
十、Native speaker 母語級別/本族人⊙母語級別對於學習者而言,有些「高不可攀」(lofty),也並沒有這個必要。
⊙時下,英語作為「世界語」(lingua franca),已經從 English 逐步走向 Globish。學習者使用英語的場景也不再單純是為了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們溝通,而可能更多的是與非母語者交流。
⊙因此,「native-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distinction」終將消弭,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標一定要務實,應更加關注語言的表義功能,而非一定要與母語者一模一樣(這裡還有標準選定的問題,母語者之間的個體差異也很大)。
附:本篇中提到的各個級別與CEFR中的級別的對照表
A1: Beginner, False beginner, Elementary
A2: Elementary, Pre-intermediate
B1: Low-intermediate, Intermediate
B2: Intermediate, Upper-intermediate
C1: Advanced
C2: Proficient
上述級別與雅思及其他測評體系的對照如下圖:
Live as though you'll die tomorrow, but learn as though you'll live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