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我想來,一般老師都只對本學科的知識了解很多,但卻不能稱得上全才,但是您打破了我的這一想法,您的幽默,您各方面的才能吸引住了我和我的同學們,高中我們最想上的課除了體育之外就是英語……」這是已經畢業的學生寫給英語老師李森林老師的一封信。信裡,他稱自己的老師是全才,是雜家。
重慶八中2014級13班、17班的同學也許永遠不會忘記有關體操的單詞,因為英語老師李森林在講授這一課時,親自在講臺上劈了「一字馬」。
「當時給學生說我高中時曾是體操隊員,他們不信,我馬上劈個『一字馬』給他們看。」今年59歲的李老師回憶起兩年前學生「驚呆了」的表情時,還樂滋滋的。「我想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單詞了。」
其實,除了體操,李老師還有很多技能,二胡、畫畫、攝影、羽毛球,甚至是電器維修和木工活他都能信手拈來。
「英語是交流的工具,涉及到方方面面。老師知識面的寬窄對學生有極大的影響。」李老師說,1992年,才進八中時,有一大批老教師對他影響頗深。有位叫做胡寧的老師,除了英語,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胡老師告訴他,如果只教學科內的知識,永遠不可能把學生教好。
也正是認同胡老師的觀點,幾十年來,李老師格外注重知識面的拓展。「當老師以後就很少在12點以前睡覺的,也很少看過長的連續劇,有時間就看書。」在李老師看來,老師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即使還有一年退休,他仍然堅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一堂最滿意的課,所以還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創新。」李老師說,他喜歡和人交流,他愛向年輕老師學習。「和別人分享也是一種快樂,而且別人的話也可能給你啟示。」
1992年,李森林老師進入重慶八中教學。九十年代的中國,教育資源並不豐富,但為了給學生上一堂生動的英語課,李老師開始使用多媒體教學。那時候沒有U盤,如何將課件拷貝到學校的電腦是個問題。
「我記得1997年為上「Disneyland」這節課,用了很多從美國帶回來的圖片,課件有20多兆,我用了20個磁碟才轉到學校電腦裡。」李老師所說的磁碟每個容量只有1.44M,他不得不把做好的課件打包,分別拷貝進不同的磁碟中,然後再到學校的電腦裡進行組合重裝。如果裡面有一個磁碟出現問題,他都不得不重新來過。
然而,即使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李老師也未曾貪圖方便僅講解課本知識。為了擴展一個知識點,他先翻自己的詞典,再翻別人的詞典,還要到圖書館翻閱相關資料,一個問題弄下來也許就是一天的時間。
更為可貴的是,從教33年來,同樣的英語課型,李老師至少上了30年,但每個學期他都會使用新的教案,看似老課堂,每年都有新花樣。
「社會在變革,科技在進步。每一屆學生都不一樣,他們接收的社會信息,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也不一樣。」每年,李老師都要重新備教案。這些教案並不是簡單幾筆,李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知識程度、知識接收方式等方方面面來綜合考慮,很多時候,一節課的內容,他常常需要一天的時間來完成。「老師在課下花的時間多了,上課的有效性就會提高。」
而更讓學生欣慰的是,李老師很少盲目推薦學生使用教輔書,因為他會根據不同的課堂特點結合學生情況親自製作一份最適合學生的學案。
「比如一個單詞有不同的意思,我會根據不同的意思列舉不同的句子,讓學生結合語境來判斷其意義及用法,這就近似於在真實的閱讀中學習詞義及用法。」李老師說,他喜歡給學生動腦、動口和動手的空間,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因為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做題的機器,而是富有情感和靈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