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9月30日電 近日,法國《歐洲時報》發表題為《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的文章,講述了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華僑華人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文章摘錄如下: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2019年1月在位於天安門廣場旁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內展出。「0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捐資建設「水立方」……這些展示海外僑胞參與、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圖片把人們的記憶拉回到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華僑華人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僑商:首批吃螃蟹的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製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1978年中國GDP總量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下同)。隨著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中國經濟增長也駛入快車道。
1986年,中國經濟總量升至1萬億元,1991年達到2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06年超過20萬億元,2017年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達到82.7萬億元。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跨過9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經濟增速6.6%,位居世界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30%。
而在改革開放初期,海外僑胞率先進入中國經濟特區和沿海僑鄉投資興業。據不完全統計,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投資創辦的企業約佔中國外資企業總數的70%;投入資金約佔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60%。
百廢待興 他們敢為人先
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投資環境尚不成熟,許多外商猶豫觀望。正是海外僑商做了首批「吃螃蟹的人」,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貢獻了極為關鍵的「第一桶金」。這份「敢為人先」的闖勁不是匹夫之勇。其決策背後既有赤子情懷、商業謀略,也有對中國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
事實上,為了鼓勵僑商返華投資興業,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
1978年12月,鄧小平明確提出制定外國人投資法。隨後出爐的「外資三法」推動中國引資從零起步,在短短40年間累積出2.1萬億美元的規模。期間,中國不斷提升開放水平和法治保障體系,通過「磁力」提升外資入華動力。
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利用外資工作的指示,指出:「對華僑和港澳、臺灣同胞在國內投資給予特殊的優惠。」
1985年4月2日,《國務院關於華僑投資優惠的暫行規定》頒布。
1993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後中國利用外資連續多年高居發展中國家之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外資快速進入的時間窗口隨即再度開啟。
2019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旨在用法律手段更好地保護、吸引外商投資。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入,中國吸引僑商投資政策也在不斷地調整優化,與時俱進。
在專注華僑華人史研究的學者任貴祥看來,僑商投資熱潮興起,主要在於中國改革開放制定了符合實際的吸引外資政策。海外僑商在華投資獲得了高額利潤,既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也讓其居住國獲益。
與國際接軌 他們架起橋梁
當前,中國改革開放力度正持續加大,近幾年,中國又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等,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智慧。在這一進程中,海外僑胞通過搭建祖(籍)國與居住國之間的橋梁,加強祖(籍)國與居住國之間交流,促進雙方實現多領域合作,帶動中國的發展與國際接軌,引導中國經濟逐漸走向世界市場。
近年來,多地藉助僑胞海外經營管理的經驗和遍及全球的商業網絡,助力中企到海外進行參股、合資、合作,努力在全球貿易鏈、產業鏈、技術鏈高端佔有一席之地,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和空間。
擴大開放 他們仍大有可為
中國開放不斷擴大,從未停下腳步。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據報導,2003年以來,中國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數十個自貿區。其中,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以來,新增企業5.9萬家,超過掛牌前20多年的總和。累計12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中國複製推廣,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對於中國釋放繼續擴大開放的信號,國際社會給予支持和積極評價。法國前總統奧朗德表示,在保護主義蔓延的情況下,中國堅持擴大開放,在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堅持改革定力,而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是中國的老朋友,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到訪中國,現在每年訪華六七次。他觀察,中國不會複製西方的模式,它將創造一個自己的增長方式,以更加包容的方式發展。他表示,中國的發展路徑非常清晰且可預測,它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理解,中國不會走美國和歐洲的老路。我們要接受這一點且應尊重它。」
中國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僑胞仍大有可為。
法國華僑華人會執行主席金麟澤曾表示,40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成就了很多法國華僑華人的夢想。無論從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還是共建「一帶一路」等很多重要場合,都活躍著旅法華僑華人的身影。
法國華僑華人會主席任俐敏亦表示,旅法華僑華人要共同回顧華僑華人與改革開放的歷程,總結成就和經驗,通過「一帶一路」平臺,腳踏實地抓住中國快速發展的機遇,繼續投身新一輪中國改革發展熱潮。
中國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成功離不開廣大華僑華人,40年前,海外華僑華人回祖(籍)國捐資助學、投資興業,40年後,改革開放再出發,海外華僑華人將響應號召,積極投身「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從中尋找發展機遇。
【僑鄉:改革開放的縮影】
改革開放初,華僑華人成為回鄉投資先驅,並在大陸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家合資企業、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級合資飯店……
從「三把刀」闖天下到回鄉建民宿
1978年,赴華觀光的外國遊客人數猛增,而當時中國的酒店等旅遊設施遠跟不上需求,中央成立小組決定合資建設五星級飯店。
當時外資踟躕不前,美國華人陳宣遠數十次飛越重洋到北京商談,最終促成了中國第一家合資酒店——建國飯店1982年落地。
與此同時,中國首家外商企業也在中國南方的一個漁村悄然「落戶」,這家名為正大康地的公司由泰國華人謝國民創辦,並於1981年取得深圳市外商投資0001號營業執照,成為第一家在華投資的外商企業。
僑資和僑屬企業為中國注入新鮮資本血液的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家鄉」, 僑鄉成為華僑華人助力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在改革開放初期,文成縣很多人通過剪刀、菜刀、剃頭刀這『三把刀』闖天下,走到國外去。」溫州市文成縣僑聯主席胡立帥表示,「那時,華僑只有1300多人,主要集中在義大利、法國、荷蘭等6個國家。」
如今,文成作為涉僑人口佔全縣人口60%的僑鄉縣,16.8萬華僑華人分布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回流的僑資達100億元,是文成全縣財政收入的10倍,有力助推了文成經濟社會發展。
既要「出得去」也要「回得來」
據報導,浙江瑞安擁有著16萬華僑華人,分布在以歐洲為主的105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留學人員5000多人,中國歸僑僑眷12萬多人,海外移民的歷史長達百年。
36年前,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即將而立之年的徐榮弟為了生計,漂洋過海,來到法國謀生;30年後,他將自己努力打拼下的事業帶回中國。從出國謀生,再到葉落歸根,他的故事是40多年來瑞安很多老華僑的縮影。
初到異國他鄉,徐榮弟替人打工,後來和人合夥辦起了工廠,開始創業。1988年,徐榮弟的皮包生意越來越好。在闊別祖(籍)國6年後,他第一次回國探親。
這一次回國,徐榮弟驚喜地發現,瑞安從「縣」變成了「市」,市區到高樓之間有了班車,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跟家鄉政府領導的談話間,他得知家鄉想建一座橋,他當即拍板捐助。
「30前我們出國是為了謀生,現在可能年輕人不太願意出去了,國內就有很多工作的機會。像我這樣年紀的老僑,基本上都想著回國養老了。」徐榮弟說,自己的品牌在法國已經小有名氣,擁有多家直銷店和代理商,但每年他都會帶孩子們回中國,「國內的創業環境越來越好,在國內建立生產基地,成立皮具製造有限公司很有前途。」他笑著說。
出國、辛苦打拼事業、取得居留權定居國外,在過去這是多數瑞安人選擇的人生路徑。如今,許多瑞安人既要「出得去」,也要「回得來」。瑞安有13個「一對一」外資重大項目,僑資企業49家,佔全市引進外資企業總數的73.1%。投資30億元的僑夢創新創業園等項目被列入2018年溫州引進項目清單。瑞安先後引進海外精英70多名,創辦企業13家,實現經濟效益超10億元。
從反哺家鄉建設到投身慈善公益
隨著中國現代化不斷完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越來越多華僑華人回到中國投身慈善公益,在文化教育、醫療、體育、扶貧濟困、災害賑濟等多個領域都不乏僑胞的身影。
法國僑領、中法友誼互助協會第一副會長姜學峰曾為家鄉麗岙中心小學的貧困學生捐助善款10萬元,為四川、甘肅、浙江等多個貧困地區學生捐贈助學金、多個家鄉發展建設項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北京申奧成功後,35萬海外僑胞攜手港澳臺同胞捐款9.3億元共建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這座標誌性場館已然成為全球華僑華人為奧運凝心聚力的紀念豐碑;世界華人「船王」包玉剛秉持「教育強國」理念,創辦寧波大學、設立留學生獎學金、建立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
在文物保護方面,歐洲僑胞始終心繫祖(籍)國。北京《經濟日報》報導,1993年,37歲的吳培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伊夫卡大學學習管理專業。他父親和外公都是瓷器愛好者,江蘇如皋老家中收藏了不少瓷器,他從小就對瓷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了比利時後,周末一有空就扎進當地的舊貨市場。
吳培回憶,有一次在英國一家拍賣行看中一件「雍正內粉彩外胭脂紅釉花卉紋盤」,不料有人與他競買,底價800歐元的紋盤,被「抬」到1萬多歐元,但最終還是他咬著牙拍到手。
22年來,吳培不斷輾轉於歐洲各國的古玩拍賣行或私人收藏館,歷盡艱辛陸續收藏了4000多件外銷瓷。到2005年,他收集到的外銷瓷已經擺滿家裡的整個地下室。一路走來,吳培只為圓自己心中的「文物回歸夢」。他漸漸發現這些「曾經徵服世界」的中國明清外銷瓷雖深受外國人欣賞和收藏,但卻很少被中國人所熟知。
為實現自己的「文物回歸夢」和擴大外銷瓷在中國的影響,吳培決定帶一部分明清外銷瓷藏品回到中國,以期創辦一家外銷瓷博物館。
吳培表示,外銷瓷屬於中國,必須還把它們帶回祖(籍)國。他挑選出1000多件外銷瓷精品創辦「明清外銷瓷展覽館」,這是這些外銷瓷最好的歸宿,也是他作為海外遊子獻給家鄉最好的禮物。
另外,他還計劃在比利時創辦自己的中國外銷瓷收藏會所,以廣交歐洲各國的中國外銷瓷收藏愛好者,擴大中國外銷瓷收藏來源。
【僑胞:與祖(籍)國共同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華僑華人的特殊貢獻,同時也為華僑華人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改革開放成就了我」
「改革開放成就了我。」這是眾多僑胞共同的心聲。
「改革開放就像一聲春雷,喚醒了我。」在法國打拼近30年的王榮弟說起改革開放,感慨萬千。「正是因為改革開放,我才有機會『下海』經商,才能到海外去。」王榮弟和妻子1987年來到法國,從夫妻店開始經營,現在已經在歐洲多國開設了服裝連鎖店,下屬員工幾千人。「沒有祖國的發展和壯大,也不可能有我今天的這番事業。」王榮弟說。
40年來,一批又一批中國人走向世界,每一位僑胞都有一段自己與改革開放的故事。
「沒有改革開放,我可能會在大別山深處的小村莊裡度過一生,沒有機會考上大學,沒有7天7夜坐火車到德國留學的經歷,更不會知道我現在從事的腫瘤早檢技術。」1990年,程東只身前往德國深造,「當時機票都買不起,只能坐火車」。
畢業後在德國成家立業的程東,2000年回到上海發展,「現在中國的創新創業氛圍非常好,很多硬體設備、研究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程東現在是安派科生物醫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們團隊自主創新研發的腫瘤早期風險篩查技術已獲得了106項國際專利。
在「僑夢苑」體驗創新創業環境
面對越來越多返華發展的僑胞,中國僑務機構持續發力,進一步「明僑情、護僑益、引僑資、用僑智」,不斷深化為僑服務。近年來,來自歐洲多個國家的海外華僑華人精英和僑商走進多地「僑夢苑」,親身體驗中國與時俱進的創新創業環境。
談及享受到的「僑夢苑」政策紅利,把公司落戶在廣州增城「僑夢苑」的劍橋大學博士方方說,包括長達8年的辦公場地免租金、園區購買住房優惠,員工落戶廣州的人才綠卡政策以及全方位的創業配套扶持資金等,都讓她感到很暖心,事業也隨之順利開展。
法國僑商林正益認為,「僑夢苑」能有效整合僑界資源、共享信息。通過「僑夢苑」牽線搭橋,僑商可方便找到合作夥伴,拓展人脈資源,從而助推「萬僑創新」。
「僑夢苑」在中國發展的精華地帶和重要僑鄉為僑胞投資創業提供量身定製的綜合服務。「隨著經驗的積累,『僑夢苑』不斷完善服務細節,可以為僑胞提供越來越好的創業環境。」法國首位華裔國會議員陳文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