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專訪著名歐洲僑領單聲 「美國就像不知輕重的孩子」

2020-12-20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著名歐洲僑領單聲先生1929年出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法律系,後赴法留學獲得巴黎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學位。轉行經商的單聲,上世紀60 年代定居英國。多年來,他致力於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2000年成立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並擔任總會長。單聲是首位提出「反分裂法」概念的華人,2004年5月提議國家制定法律,遏制「臺獨」。近日,單聲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海外華人視角暢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中英關係的發展。

儘管身在海外、1978年才重新踏上故土,但談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單聲感慨地說:「我也是一個見證者。中國從過去一個『聽話』的國家發展到今天別人聽我們講話的國家,這是我們海外華人華僑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從前,『苦』字寫在華人臉上,現在是一個『笑』字。」總結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單聲說:「最重要的就是中國人吃苦耐勞,會念書。中國同胞不怕困難,越是難的事情越是要去做,不可能的事情也會變成可能。『不可能』這三個字在中國老百姓的腦子裡是不存在的。」談到中國人「會念書」,他認為「中國人的理工科很好」,促成國家的許多創新和發明。有一年,單聲去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參觀,發現數學系前三名都是中國人,這讓他驚訝不已。

「中國人有家國情懷,到了國外還心繫祖國。」單聲表示:「其他國家的人則不同,比如在英國,印度裔也很多,但很多印度人拿了英國國籍後,就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了,不再跟自己的國家有聯繫。中國人不是,海外的中國人非常愛國,他們有中國心、中國胃,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使然。」

「英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有很大的改變,現在英國議會已有華人議員,地方議員也有華人身影,華人參政議政熱情正在高漲。這說明英國內部對華人參政的態度已非常開放。」談到英中關係,單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英國知道中國是個大國家,明白對華友好對雙方都有利。」在這位年近九旬的歐洲僑領看來,英國不僅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大國,而且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也非常認可,中英關係進入「黃金時代」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單聲說:「相較於美國現在要和中國打貿易戰,英國在外交方面更有經驗。美國有點像個大孩子,舉止不知輕重,說話不知高低,講出的話不算數。畢竟美國的歷史不長,要吃一兩次虧才會吸取經驗教訓。」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單聲作為英國的12位僑界代表之一,應邀到香港,親眼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小撮「港獨」分子搞不起來,因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26日晚10:00,電影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9套紀錄頻道《紀錄影院》欄目首次公映。 影片斬獲多項國際大獎《僑領單聲》由海陵區委、區政府與江蘇省電影家協會、泰州量潤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攝製。該片是首部真實記錄僑領單聲傳奇一生與家國情懷的電影紀錄片,時長82分鐘。
  • 德高望重的僑領——單聲先生 22:00【僑領單聲】
    僑領單聲 儘管已年近九旬,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僑領,單聲先生依然活躍在倫敦舉辦的華人華僑活動中。
  • 本周日晚,《僑領單聲》將在央視9套播出
    紀錄電影 《僑領單聲》 紀錄電影《僑領單聲》 將於7月26日22時 在央視9套首次公映
  • 真實記錄僑領單聲的傳奇一生與家國情懷 紀錄片《單聲》榮獲峇里島...
    &nbsp&nbsp&nbsp&nbsp交匯點訊 由泰州市委宣傳部、海陵區委區政府等聯合攝製,泰州出品的電影紀錄片《單聲》,2月3日榮獲峇里島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大獎,峇里島國王為獲獎紀錄片頒獎。
  • 這位僑領真了不起……
    不久前,一部時長82分鐘的電影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9套紀錄頻道《紀錄影院》欄目首次公映。該片真實記錄了僑領單聲的傳奇一生與家國情懷。單聲是誰?今天,小僑帶你認識一下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歐洲僑界,提起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昨晚,《僑領單聲》央視公映!影像資料將全部捐給泰州……
    >他愛國愛鄉積極投身祖國和家鄉的建設發展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他就是泰州鄉賢單聲昨晚22:00首部真實記錄單聲傳奇人生與家國情懷的電影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9套首次公映《僑領單聲》《僑領單聲》由海陵區委區政府、江蘇省電影家協會、泰州量潤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攝製,時長80多分鐘。
  • [專訪]著名僑領單聲:見證回歸是一生最高興的事
    圖: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單聲受訪者提供  大公網6月12日訊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香港回歸儀式,英國著名僑領、全英華人華僑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單聲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1929年,祖籍江蘇泰州的單聲出生於上海,其父單毓華是上海知名大律師。單聲先後獲得法國和英國的法學博士學位,並涉足地產、收藏等領域,成為傳奇人物,在英國、法國和西班牙華人中頗具威信和聲望。
  • 「隱形冠軍之父」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稱:「隱形冠軍」企業在...
    近日,赫爾曼西蒙教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對中國和德國的「隱形冠軍」進行對比,並且認為「隱形冠軍」企業在中國大有可為。中國有哪些「隱形冠軍」環球時報:根據您設立的「隱形冠軍」標準(世界前三強的公司或者某一大陸上名列第一的公司、年營業額低於50億歐元、不為外界所知),似乎沒有強調「隱形冠軍」的高科技屬性。在您看來,「隱形冠軍」和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 環球時報:歐洲有獨立性嗎?華為風波是試金石
    (資料圖 視覺中國)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認定,有辦法限制在未來5G高速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的風險,兩位知情人士將這一尚未公開的結論告訴了《金融時報》。該報評論說,這一結論沉重打擊了美國說服盟國把華為擋在電信高速系統門外的努力。英國是五眼聯盟國家,英國政府的這個結論的確有可能被其他歐洲國家當成繼續使用華為設備的理由。那些國家的政府可以說:連英國都認為沒問題了,我們可以把安全措施做得更好。
  • 《環球時報》美國版創刊 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
    圖為當地時間2月21日,一名讀者在咖啡店閱讀新出版的環球時報英文版。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當地時間2月21日,洛杉磯一家印刷廠的工作人員準備將印刷好的報紙運往市場。中國著名媒體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陳一鳴 報導】《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  《環球時報》美國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
  • 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原標題: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從2018年開始,兩岸有交集的可能性會增加;  和平統一,大陸「超軍事手段」太多,都是「不見血的工具」;  統一臺灣,島內「內應」「耕耘已久,布點已成」;  講句不好聽的,若臺海有事,美國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
  • 環球時報英文版專訪:中國為何播紀錄片對比德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海鵬向環球時報記者劉剪西談了他的認識。環球時報英文版:繼首次播出取得巨大成功之後,《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被譯成八種語種,您認為其他語言版本的播出將會對世界產生怎樣的社會反響?
  • 《摘金奇緣》主創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觀眾不滿足於刻板的亞裔形象
    【環球時報記者 黃婷婷】「《摘金奇緣》是一部諷刺喜劇,片子裡呈現的紙醉金迷到最後其實什麼都不是,如何尋愛和處理家庭關係才是重點。」該片導演朱浩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摘金奇緣》(英文片名為《瘋狂的亞洲富豪》)改編自新加坡裔美國作家關凱文同名暢銷書,講述新加坡最富有的家族繼承人楊尼克(亨利·戈爾丁飾)帶著美籍華裔女友周瑞秋(吳恬敏飾)回新加坡參加婚禮,引發一場鬧劇。自8月中旬在全球上映至今,該片全球票房已達2.3億美元,作為1993年《喜福會》後好萊塢第一部由全亞裔陣容主演的電影,在美國引發熱議。
  • 《客家新絲路》(第二季)在京開機 將專訪20位客家僑領
    《客家新絲路》(第二季)在京開機 將專訪20位客家僑領 2019-11-02 19:06:06  《客家新絲路》(第二季)共20集,由北京客家海外聯誼會、福建海峽電視臺(海峽衛視)、福建榮宇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將專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20位在經濟民生、技術科研、文化傳播等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客家僑領。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環球時報:俄羅斯「雙頭鷹」不是」鴕鳥」
    環球時報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尚有待時日,第二個問題似乎有了明確的答案:「雙頭鷹」不會變成美國人眼裡的「鴕鳥」。  15世紀伊凡雷帝三世選擇拜佔庭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徽章以後,俄國就像「雙頭鷹」一樣一直雄視著東西方。  而當蘇聯以擁有5240枚核彈頭的第一次核打擊能力而遠遠超過美國後,一個計劃就擺在了美國總統橢圓形辦公桌上,「山姆大叔」發誓要把「雙頭鷹」變成一隻鴕鳥。
  • 《環球時報》專訪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日本的未來取決於對華...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編者的話:今年初,在中國抗疫的關鍵時刻,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詞句一度帶給很多人感動與撫慰。但僅八九個月後,一項中日聯合調查顯示,兩國民眾對彼此國家的好感度有著冰火兩重天般的落差。2020年對全球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年,中日關係也經歷了明顯溫差。疫情期間人們感受到互助的溫情,各種摩擦爭議帶來慣有的蕭索,日本緊隨遏制中國的美國步伐更是導致信任難題。
  • 《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引發外媒關注
    人民日報社張研農社長致辭歐盟歐洲委員會駐華代表團大使塞日·安博先生(H.E.Mr.Serge Abou)致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教授致辭環球時報社胡錫進總編輯致辭當天,環球時報社在北京舉行了英文版創刊酒會,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和總編輯吳恆權共同主持了啟動儀式,來自39國的約110名外國朋友出席。世界媒體20日大量報導《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創刊。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酒會上致辭說,《環球時報》是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一份主要報導國際新聞的報紙。
  • 這位福州長樂人,從打工仔到美國中餐館第一大老闆,著名的僑領
    在美國的華人大約有550萬,其中福州人就有120多萬。這120多萬的福州人幾乎壟斷了美國的中餐館。特別走在美國的唐人街處處可見福州的小吃。就連在美國的好幾位愛國僑領也都有屬於自己的中餐館。比如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林天歡、陳榮華、陳清泉等,這些愛國僑領也都有從事餐飲行業。
  • 泰州籍著名愛國僑領單聲回鄉尋根
    近日,90歲的泰州遊子、著名愛國僑領、倡導大陸「立法促統」第一人單聲先生帶領子女、孫輩和曾孫輩共20多位家人回鄉尋根,受到家鄉人民熱情接待。 單聲在泰期間,泰州市海陵區政府與泰州農村商業銀行籤定「單聲珍藏文物館擴建備忘錄」。單聲珍藏文物館將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擴建,進一步拓展文物展示空間,確保展出全部館藏文物,同時完善展館功能,強化教育載體建設,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對臺交流合作基地和特色展館。(李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