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絲路》(第二季)在京開機 將專訪20位客家僑領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客家新絲路》(第二季)在京開機 將專訪20位客家僑領

2019-11-02 19:06: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開機儀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應妮)以展現「一帶一路」上客家人新機遇、新奮鬥為主題的大型人物紀錄片《客家新絲路》(第二季)開機儀式2日在京舉行。

  《客家新絲路》(第二季)共20集,由北京客家海外聯誼會、福建海峽電視臺(海峽衛視)、福建榮宇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將專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20位在經濟民生、技術科研、文化傳播等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客家僑領。紀錄片將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輔以真實的影像資料,展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各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巨大變化以及客家人的精神風貌,描摹了海上絲路的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對話融合、共同發展的生動圖景,以及客家族群的文化傳統和創業成就。

拍攝現場。主辦方供圖

  這些代表人士包括馬來西亞多美金鑽珠寶機構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榮譽會長吳德芳,印尼葉氏國際集團董事會主席,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總主席葉聯禮,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副會長、新加坡應和會館會長賴涯橋,澳大利亞客家同鄉會會長,澳中企業經貿總商會會長邱道仁、德國漢莎普斯有限公司董事長、歐洲福建總商會理事長張興欽等。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從北方遷徙到南方,在國內以閩西、贛南、粵東、四川以及港臺地區為主要聚居地,在海外則遍布東南亞、南歐、澳大利亞、美國等地。世界客屬總商會主席李金松介紹,千百年來,客家人「下南洋」闖世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參與群體,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客家新絲路》(第二季)對歷史、現狀的介紹,對客家文化傳統、客家族群發展的思考,將拉近全球客家人的心,也有力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發展。

拍攝現場。主辦方供圖

  《客家新絲路》(第二季)總製片人姜富榮介紹,紀錄片於今年6月開始籌拍,計劃歷時1年採用4K超高清拍攝,擬於2020年在海峽衛視播出。2018年,《客家新絲路》(第一季)以太和生藥行、福建龍馬環衛裝備有限公司依託「一帶一路」做大做強和馬來西亞客家僑領胡曰皆、胡萬鐸等人對華文教育的堅守,全面回顧和展示了「客家祖地」閩西的相關企業、企業家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奮鬥場景。《客家新絲路》(第一季)播出後反響熱烈,被列為2018年度「中國夢福建故事」全省電視短紀錄片扶持項目。(完)

相關焦點

  • 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阿妹》在河源市開機拍攝
    6月17日上午,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阿妹》開機新聞發布會在河源市舉行,攝製組隨後即赴該市蘇家圍風景區正式開機拍攝。電影將在4個多月內完成拍攝和製作,於今年10月份在全國公映。    據介紹,電影《阿妹》是客家題材影片,主要體現了以阿妹為代表的客家女性的勤勞、善良、堅強、積極的精神風貌,展示客家人崇文、團結、念祖的情結。
  • 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記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開播十周年
    攝製組深入到閩西新羅、連城、武平、上杭、永定等地,拍攝了馬恩明、馬力、鍾德啟、朱佔旺等9位客家工匠,拍攝範圍由傳統的錫器製作、雕版印刷,延伸到了現代電焊、電源車研究。《客家工匠系列》於2016年11月至12月在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播出,節目收視率和點擊率創下新高,閩西傳統與現代的工藝廣為人知,如何保護傳統行當引發了熱烈討論。
  • 奧運冠軍參演《客家媽媽》 源自客家女作家作品
    原標題:三名奧運冠軍參演《客家媽媽》 這部電影9日在上杭古田開拍,將全景式展現客家文化元素◆開機儀式現場東南網7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盧婷婷 文/圖)電影《客家媽媽》,9日在龍巖上杭古田開機。
  • 高雄舉辦客家文化藝術季重現古代敬紙惜字古禮
    中國臺灣網11月7日消息臺灣「2005年客家文化藝術季」昨天在高雄市揭幕,敬字亭古禮完全遵循舊俗操演,重現客家人特有「敬紙惜字」的精神。  據臺媒報導,「客家文化藝術季」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行,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家僑領、人士及民眾數百人參加。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16日上午,由三明市客聯會、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等社團組織共同主辦的第26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寧化舉行。來自省內外58個客家社團的代表齊聚祖地,尋根謁祖,共話發展。
  • 客家人添「新家」 南非客家聯誼會成立
    華聲報訊:據南非《華僑新聞報》報導,8月28日,旅居南非的華人華僑隆重聚會,慶祝南非客家聯誼會成立,中國駐南非大使劉貴今、中國駐約堡總領事唐慶恆、南非華裔國會議員黃士豪,和南非各僑團僑領及各界代表約600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20年前,兩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為了愛情從瓷都景德鎮來到了世界客都——廣東梅州。沒想到,身為新客家人的他們卻被濃烈樸實的客家文化深深吸引,並探索出用陶瓷獨特的語言真實生動地展現客家豐富有趣的民俗文化。
  • 臺灣將推出首出客家歌舞劇 展客家音樂舞蹈特色
    1月18日,主要幕後製作人員在臺北為即將推出的臺灣首出客家歌舞劇暖身。該劇暫名《福春嫁女》或《麗君姊妹要出嫁》,選擇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為藍本,大膽融合現代音樂與傳統客家音樂的餘韻,將客家語言戲劇化,歌舞客家化。該劇預計於今年10月中旬在臺北首演,從本月27日公開甄選主要演員。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八日電 (記者 黃少華 路梅)臺灣首出客家歌舞劇目前正在醞釀推出。
  • 【周報 · 客家】龍巖客家妹子破奧運會紀錄但沒獎牌
    繼第20輪梅州客家憑藉洋槍傑帕的梅開二度,梅州客家反客為主以2∶0擊敗湖南湘濤,奪得本賽季首個客場勝利。此役在主場2∶1戰勝實力強大的北京北控隊,梅州客家隊被評為最佳球隊,高志林入選最佳中場。8月8日,廣東省第十屆少兒藝術花會在河源市拉開帷幕,這是花會首次在客家地區舉辦。
  • 專訪陳學聖:我是客家女婿 幫中壢發聲
    獲國民黨徵召角逐「立委」補選的前縣府文化局長陳學聖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中壢可打造為客家新都與多元文化經濟中心,一旦他當選「立委」,定可「無縫接軌」,幫中壢發聲,爭取預算、願景和未來。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陳學聖今年53歲,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美國明州曼徹州立大學碩士,曾任兩屆臺北市議員、兩屆「立法委員」、馬英九競選臺北市長發言人。
  • 客家山歌王的傳奇人生
    早報記者曹燮文/圖  從放牛娃到「山歌王」  李天生住在閩西永定湖坑鄉的一座土樓裡,記者找到他時,他正教導遊們唱客家山歌。如今,聽到他那動聽婉轉、優美清脆的歌聲,實在無法讓人將這歌聲與一個七十多歲的古稀老人聯繫在一起。  李天生,龍巖永定縣湖坑村農民。小時候,他每天都要為當地的一位地主放牛。
  • 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
    客家水席開席。陳思濤 攝客家美食大品碗。農特產品展銷。南充新聞網訊(李斌 張明)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12月2日,以「遊朱德故裡 品德鄉美食」為主題的朱德故裡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在朱德故裡景區川北院子廣場舉行,吸引遊客及附近居民近千人品嘗特色美食,觀看客家民俗文藝匯演。上午9時許,遊客紛至沓來,整個廣場熱鬧非凡。
  • 聽客家故事、看客家樣貌、品客家美食……50餘件精品力作展示客家...
    廣東是全國擁有最多客家人的地區,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近日,「客家印象——大芬美術館典藏客家題材美術精品展」入選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通過54幅具有代表性的館藏客家題材美術作品展示客家文化。
  • 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開幕
    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12月2日,以「遊朱德故裡 品德鄉美食」為主題的朱德故裡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在朱德故裡景區川北院子廣場舉行,吸引遊客及附近居民近千人品嘗特色美食,觀看客家民俗文藝匯演。
  • 客家民間藝術與客家精神
    勤勞刻苦、開拓進取這是學界一致公認的客家精神的重要方面,這種精神無論是在民間歌曲,或是在舞蹈、雜藝,或是戲曲藝能中,都有鮮明的體現。在客家山歌中有許多歌唱勤勞刻苦精神的曲目。如:梅縣的疊字山歌《嫁郎愛嫁勞動郎》就是較為典型的一首。
  • 世界客屬第30屆懇親大會主題曲《HAKKA客家》發布
    本報訊 (記者林麗妙)在世界客屬第30屆懇親大會(以下簡稱「世客會」)召開期間,一首充滿客家風情、傳遞客家鄉音的大會主題曲《HAKKA客家》在馬來西亞首次亮相。馬來西亞副首相拿督斯裡旺阿茲莎向主題曲創作團隊贈送紀念品,並由「世客會」主席團成員共同啟動主題曲發布。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研究客家文化,須了解客家民性,進而從客家民性中管窺客家文化的特點。走出圍龍:客家人人格發展的時代烙印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內化為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為考察時代發展對客家人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對700多個在客家地區生活的客家人進行開放性的問卷調查,要求採用人格特質詞描述不同年齡段的客家女性。
  • 嶺南印象:客家印記,專屬客家的美麗
    製作擂茶,用一把好茶葉,適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將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客家桐花祭客家桐花祭主要流行於臺灣,客家桐花祭以雪白桐花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之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展現客家絕代風華。
  • 圍龍屋:體驗客家人生
    作為客家傳統文化代表的承德樓,是由梁氏炯昌公斥巨資建造。炯昌公,號星樓,乃廣東嘉應州三角安定堂折桂窩人氏。自小遠渡重洋到暹羅(即泰國)經商做生意,後來被當地華人推崇為暹羅華僑僑領。如今的承德樓,仍居住著梁家的後人。黃麗京,既是梁家第四代子孫梁光輝和鄧瓊香夫婦的大兒媳,也是星園的經理。
  • 梅州非遺客家童謠:千百年口口相傳的文學瑰寶
    客家童謠是用方言進行傳唱的。「許多客家童謠,如果用普通話翻譯出來,裡面所蘊含的藝術魅力將失去一半。兒童們從咿呀學語時,就在母親或其他監護人的吟唱歌謠中學會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在童謠裡記錄得最完整、最原始、最質樸。」朱迪光說。  這是由它的傳播形式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