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2020-12-20 廣東頻道

20年前,兩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為了愛情從瓷都景德鎮來到了世界客都——廣東梅州。沒想到,身為新客家人的他們卻被濃烈樸實的客家文化深深吸引,並探索出用陶瓷獨特的語言真實生動地展現客家豐富有趣的民俗文化。20年間,他們不斷創新,以泥土為材料,以陶瓷為載體,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讓客家風情實物化,也成就了獨特的「陶說客史」。

他們就是現任職於廣東財經大學的羅志強和熊青珍伉儷。

羅志強和熊青珍一起創作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來到梅州,兩人就一直致力研究用陶瓷藝術來展現客家文化。在熊青珍看來,這是天作之合。首先,客家文化是一種遷徙文化,是千百年來客家先民艱苦卓絕奮鬥的真實寫照。它帶著樸實無華的美麗和融於生活的真實,而這,正與以古樸的泥土為創作材料且歷史悠久的陶瓷藝術有一致性;同時,作為新客家人,羅志強和熊青珍對客家文化既有認同感,又能用全新的視角進行審視,正可謂「推陳出新」。

在梅州期間,兩人每年都要到各地採風和調研,客家文化的豐厚讓他們甘之如飴。個性鮮明的客家建築和風俗給了他們很大的創作靈感,樸實熱情的客家風情更給予他們創作的無限動力 。雖然是夫妻檔,但二人卻各自長袖善舞,自成一派。在深入的創作中,羅志強長於「寫意」,熊青珍擅於「成形」;羅志強對書法、中國畫、平面設計有著相當高的造詣,而熊青珍對於陶瓷的燒制技巧有著豐富的經驗,當兩人創作的火花一交匯,就將客家文化的「形」「神」都具像了。

熊青珍以古樸的泥土,塑造了「土樓之圓」、「土樓之方」、「客家圍龍屋」、「滄桑半圍」等反映客家民居風情的作品。她嫻熟地借用泥條盤築成型及堆、雕、刻等手法,輔以簡單的釉色,用古老斑駁的院牆、千年不破的瓦、造型方或圓的土樓傳達了客家建築的神秘感;同時,「客家粄熟了」、「客家釀豆腐」、「客家添燈(丁)」等作品將客家人的生活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客家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熊青珍還對客家女性服飾、客家女性品德等進行深刻挖掘,並將其與陶瓷青花裝飾結合以展現客家生活風情,讓客家文化呈現出時尚的「小清新」;她多年研究客家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她更將客家民俗中的神話傳說、節令慶典、祭祀儀式等作為陶瓷雕塑的素材,形成完整的《陶說客史》系列,讓千百年的客家文化變成了凝固的雕塑,真實可觸,歷歷眼前。這些作品全在2010年被廣西遠辰客家 文化城收藏,其中一組「書中自有黃金屋」更成為公認的展現客家文化的陶藝代表作。

與熊青珍的創作方式不同,羅志強則更側重梳理客家文化中理性與感性的浪漫,以實用器皿、瓷板、瓷盤為載體,結合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傳達客家文化的「圓」、「融」、「和」本質。他的代表作品《停不下的客·圍不住的龍》造型以客家圍龍屋為元素,以一條神龍翹首,盤卷騰飛的龍,寓意客家人不甘被圍、蓄勢待發、走出圍屋之精神,可謂「圍不住的龍」;龍尾是「圍屋」的一個側面,捲成「土樓」圓形;屋脊與龍脊巧妙結合,建築的圓形瓦漸變而成龍鱗,龍盤五卷;層壁間又用行草書寫了客家人五次大遷徙的歷史,可謂「停不下的客」;再用紅顏料畫出一個「章引」——既是「壓角章」又是「點紅」; 另有一款題寫了「客家魂」,以象徵客家騰飛,同時隱喻客家遷徙的腳步也擴布至全世界。此作品參加2014第四屆廣東省陶瓷藝術精品暨第六屆廣東省陶瓷藝術創作設計創新作品展一舉獲得銀獎、梅州市陶藝大賽創意獎及獎金。《客家名人之一——篆書》則以一個圓形的瓷盤,藉助高溫顏色釉火的窯變,將客家名人姓名,如洪秀全、孫中山、黃遵憲、葉劍英等名人姓名組合設計成不同外形的篆文,除了書寫過程追求線條的粗細、虛實、疏密的變化與大小錯落的構圖,在章法上,追求筆畫與筆畫、字與字以至行與行之間的疏密濃淡。另外,有的作品借青花料當墨書寫客家名人的詩文名句,畫面與詩意相結合,字體隨畫面起變化,在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上體現書寫的特色,追求浸滿情思而臆造的意美。使客家的山水有了生命光輝。

羅志強的代表作品《停不下的客·圍不住的龍》。

對客家文化的熱愛也讓兩人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梅州的大埔陶瓷藝術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鎮高陂早享有「白玉城」的美稱,成為全國四大青花瓷生產基地,擁有多個「第一」,然而,在當今陶瓷市場激烈的競爭下,大埔陶瓷卻陷入了發展的瓶頸。一直以來,羅志強和熊青珍都有將地方資源與客家文化結合,開發系列客家民俗特色的陶瓷產品,創建客家陶瓷品牌的想法。兩人設計的作品為不少企業青睞,已經申請了30多項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其中,套裝餐具《客家天壇》就是一項設計巧妙的作品。據熊青珍介紹, 客家人以土樓為榮,也以土樓作為一種崇拜。她設計的這組餐具以客家人常用的2碗2碟1蓋為主,不用時順大小疊放呈圓樓造型,似「天壇」,使用時則層層打開,堪稱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的結合。據悉,該設計已經由企業生產,可作為客家風味餐飲的代表餐具,在飲食文化上掀起「客家文化風」。

這組餐具的巧妙之處在於不用時順大小疊放呈圓樓造型,似「天壇」;使用時則層層打開,為2碗2碟1蓋。

在將陶瓷文化與客家文化結合的探索中,羅志強和熊青珍也完成了從創作者到藝術家的華麗轉身。其作品《遊子衣》入選全國第十七屆新人新作展、《客家土樓》入選第七屆全國陶瓷創新評比展……2015年,兩人來到廣東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工作。同年年底,熊青珍獲得「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稱號。再一次成為「新客家人」,他們深刻地感受到廣州有更多文化的交融、有更多的文化推廣機遇。今年初,羅志強在廣東財經大學舉辦了個人書法陶瓷作品展,展出各類作品80多幅/件,觀眾好評如潮;接著,應「萬木草堂」之邀,他倆聯合舉辦了一個規模不大的展覽,讓「陶說客史·瓷敘家事」在廣州初露風採。他們表示,未來更側重於將嶺南片區的客家文化研究與產品設計結合,在宣傳客家文化的同時,也為促進第二故鄉梅州的經濟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責編:李士燕、甘霖)

相關焦點

  • 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深圳第九屆客家文化節即將開幕
    原標題: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第十一屆「創意十二月」,客家文化將與創意設計結合,呈現不一樣的傳統文化。記者14日從「深圳市第九屆客家文化節」新聞發布會獲悉,在本屆客家文化節上,跨界視覺開幕式「衣」脈相承——客家服飾展暨客家服裝秀、跨界音樂會《客鄉情韻》——中國鋸琴大師李元慶先生客家專題音樂會、創研相生——客家文化藝術高峰論壇、情系圍屋——大型客家圍屋攝影展等主題項目將一一呈現,從衣、住、樂、藝等多方面呈現深圳傳統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族群生活場景。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2015年10月12日 08: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侯秋霞 字號 內容摘要: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精髓
  • 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客家文化城則可以讓你了解客家文化
    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客家文化城位於贛縣的東南角,文化城內的建築都是按照客家傳統新修的,裡面配合著一些文化展示,能讓遊人比較全面地了解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城內有客家宗祠、太極廣場、藝術長廊、客家博物館、風情街、九曲迎恩橋等主要景點,裡面配合著一些文化展示。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 汪義生  客家是中國古代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向長江以南遷徙的漢族人形成的一支。客家遠祖有許多名門望族,自東晉始,經歷代戰亂、災荒,從中原輾轉遷徙到南方山區,特別是宋室南渡時期,受金兵南侵、元人入主的影響,不少中原書香世族大量遷往南方的深山野林。
  • 說出客家方言,傳承豐富多彩的客家方言文化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起,身邊的朋友說客家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甚至回到農村的老家,村裡的小朋友也開始用普通話和你一起交流。有人說方言離生活越來越遠了,的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甚至連一口流利的客家話都說不出來。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
  •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 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佔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現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完好、較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等古老的客家圍屋城堡。
  • 走近客家建築,感受濃濃客家文化
    客家建築即是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有三種樣式:客家排屋、客家圍屋、福建土樓,在建築美學視野中,客家民居有千姿百態的建築造型。客家民居與其他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一樣有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 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
    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客家文化是土樓的靈魂規模宏大的客家土樓,不僅是山區民居建築類型中的「巨無霸」,稱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築中的「航空母艦」。其文化內涵也如土樓的群體一樣凝重厚實。承載著厚重的客家文化的福建土樓·永定客家土樓,其產生、發展與客家民系的源流發展息息相關。
  • 廣東梅州客家博物館,配套完善的客家文化展覽館
    位於廣東梅州市梅江區東山大道2號的中國客家博物館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也是一個傳承客家文化的博物館,從這個大型的客家博物館也是廣東梅州唯一的以客家人文化展覽館。從當地的文化館可以看出梅州客家文化一直是當代人為傳承客家文化聖地的地方。
  • 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行
    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呼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深入探討客家祖地、兩岸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  龍巖處於山海之間,明清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潛在出發點。歷史上,一批又一批有膽識的客家兒郎奔赴南洋,開基創業,繁衍子孫,實現理想,不但為居住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閩西祖籍地的進步做出了貢獻。時至今日,祖籍龍巖的臺胞有70多萬人,華人華僑、港澳同胞有120多萬人。
  • 圍龍屋星園酒家:40年傳承客家味道 新模式打響客家文化
    在承德樓,你可以一次性實現「看客家屋,品客家菜,做客家人」的美好體驗。  從臨街小店到圍龍屋星園酒家,從傳統客家菜到客家文化菜,從線下參觀圍龍屋到線上打造、輸出文化……40年的匠心之路,將承德樓慢慢打造成了梅州的一張名片,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享用客家美食。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客家"向來被公認為中原漢族客居南方的一個民系,該民系分布於南方各地,如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省份,近代亦有些回遷陝西、河南定居。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語言是客家語,客家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
  • 客家文化嘉年華即將登場 新竹縣推廣客家農產
    華夏經緯網10月1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為搭配14日即將登場的「2015臺灣地區國際客家文化嘉年華」,新竹縣政府農業處在竹北規劃「客家農業區」,以推廣客家農產。    據報導,新竹縣政府表示,客家文化嘉年華除了展現客家歷史脈絡、客家人生活與文化,農業處也規劃了「客家農業區」,讓民眾體驗客莊習俗與農產業發展,了解客家傳統生活及飲食文化。
  • 客家文化|客家婚禮習俗知多少?
    在廣州的白雲區、增城區、花都區也有不少客家聚居村落。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遷徙中,不僅保留了古老中原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還對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取其精華而吸收,從而使客家文化千情萬種、雲蒸霞蔚、獨具特色。
  • 這份客家文化旅行指南,請收下!
    ,是廣東省著名的人文秀區,千年客家歷史,孕育了豐富厚重、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幾千年的建城史,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還有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都已經將文化的基因,融入在梅州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了。 如果你既想探究客家民居的特色,又想領略客家文化的魅力,那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一場探尋客家文化之旅吧。
  • 兩岸三地客家餐飲文化交流會暨客家文化美食節在河源巴伐利亞莊園...
    深圳新聞網訊 (記者 劉玲 通訊員 羅文琪) 1月18日上午,由河源市旅遊局主辦、河源巴伐利亞莊園承辦、河源餐飲協會、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協辦的「兩岸三地客家餐飲文化交流會暨客家文化美食節開幕」活動在巴伐利亞莊園福朋喜來登度假酒店盛大舉行。
  • 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朝,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感受原生態客家文化
    洛帶古鎮之客家文化 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古鎮還有這中國西部第一客家鎮這樣的美譽,卻是為何?目前有85%的居民多為客家移民的後裔,傳承著客家人的鄉音,鄉俗,又被四川這邊的民風民俗影響著,融合著,這裡有著經典的客家建築,客家美食,客家民俗,比如一年一度的「火龍節」,「水龍節」等等,因此才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國」,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