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客家人的遷徙文化。客家人的先祖原是中原漢人,自宋代前後,經過5次比較大規模的南遷,從而形成了客家民系。俗話說得好「樹挪死,人挪活」、「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由於歷史發展的種種原因,如戰亂紛爭、改朝換代、天災人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等等,導致民不聊生,無法生存。英勇頑強的客家先人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而不斷向南遷徙,執著地追求相對安穩的生存之地。南宋年間,當他們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時,因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只能編入「客籍」,於是便自稱為「客家人」。後又不斷遷徙往全國及世界各地,現在客家後裔們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近億。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的圍房文化。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客家圍等,是經典且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客家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既結合了中原地區的古樸遺風,又溶入了南方文化的地域特點,是我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之一。在過去兵荒馬亂和貧窮的時代裡,為了防止外敵以及野獸的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多和最著名。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圍龍屋在建築上既經濟堅固,又科學藝術,特別在防禦外來侵擾上的作用尤為突出。客家人的圍房文化,特別彰顯出他們的團結協作,包容內斂,抱團抱氣的民風習俗。
客家人的奮鬥精神。客家人有一種俗稱「硬脖子」的不屈不撓精神,「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他們吃苦耐勞,努力拼搏,先民們大多紮根山區艱苦創業,歷盡千辛萬苦和艱難險阻,艱苦奮鬥的精神世代相傳。他們特別勇於開拓,「扎條褲帶出遠門,飄洋過海去創業」。最可貴的是,客家人向來具有不忘根本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精神,且從古到今,名人輩出。比如古代的唐代宰相詩人張九齡、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人更是積極投身革命,忠心報國。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革命,震撼了清朝的統治根基。革命先驅者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中,更有一大批客家人成為革命的中堅和馳名的將帥。如朱德、葉劍英、廖仲愷、葉挺、楊成武等等。而作為客家人後裔的他信、英拉兄妹甚至成了泰國的前總理。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