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元素融入校園文化

2021-02-08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

江西龍南開展「客家文化進校園」活動  

「同學們,這個竹籃與普通竹籃不一樣,這是客家人用來防止貓偷吃食物的,所以叫『貓籃』……」日前,在江西省龍南縣龍師附小的客家文化展覽室裡,教師講解詳細,學生聽得入神。火筒、座枷、蒸籃、手推車……對於以前客家人的生產生活用具,許多學生都沒有見過,學校專門設置了客家文化展覽室,擺放了數十種客家生產生活用具,並張貼客家文化相關內容的宣傳畫,用於教育學生。

龍南縣龍師附小一名教師在為學生們介紹客家傳統民居

「學生對這些客家先人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特別感興趣,他們在了解客家人的生活習慣中可以體會到客家人的吃苦耐勞、勤勞樸素的品格和學習客家先人用智慧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使學生在快樂中受到教育。」該校葉細英老師覺得「客家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很有必要。

一名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客家剪紙作品

走進龍南各中小學校,隨處可見客家文化宣傳長廊、展覽室、標語橫幅、黑板報、班牌,還有專門的客家文化課程、課外活動、文藝表演、遊戲活動等,這些無不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彰顯客家精神。

學生們在玩打陀螺

龍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境內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有376座客家圍屋,被譽為「中國圍屋之鄉」。為弘揚客家精神,傳承客家文化,龍南開展了「客家文化年」系列活動,把客家文化引進中小學校園,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家鄉燦爛的文化、優秀的歷史人物、奇特的民情民俗、神奇的客家圍屋,使學生從小樹立熱愛自己家鄉,做個勤勞勇敢的客家人的志向。

學生們在誦讀客家經典歌謠

在活動中,該縣根據學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劃分不同的學習階段,學校因地制宜開展活動。小學階段以傳誦客家歌謠、熟記客家名人故事、了解客家圍屋知識、開展客家山水簡筆畫為主;中學階段則開展學唱客家採茶戲與山歌、了解客家美食、開展客家文化剪紙、向遠方朋友推薦客家文化、學做假日客家小導遊等活動。此外,該縣宣傳、文化部門還組織學校骨幹教師進行客家文化知識方面的專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客家文化素養,並將在民間收集的客家歌謠、傳統民俗文化、客家故事傳說、客家美食等文字和圖片彙編成冊,免費發放到學校,供學校老師和學生使用。

(來源:光明教育 通訊員傅亮 蔡小梅)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微信號:szkjwhyjh):立足深圳,輻射海內外,弘揚客家文化與精神,積極研究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挖掘客家文化的精髓,發揚客家先輩的優良傳統,開展客屬文化的現代研究。

相關焦點

  • 自配汙水處理中心並融入客家文化元素 橫崗第一市場升級實現...
    現場,記者了解到,升級改造後的橫崗第一市場,不僅配有智慧計量系統、汙水處理中心,還融入了客家文化元素,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情風俗。 不僅「智慧」還有「文化」 升級改造首次融入客家文化元素 跟著街坊團,記者看到,橫崗第一市場內部標識一目了然,攤位設置規範統一,菜品擺放整齊有序,過道乾淨整潔,讓人眼前一亮。
  • 龍巖學院學子設計客家元素紀念品傳承民俗文化
    實踐隊首先到達長汀客家代表建築——大夫第。「雖然平常很多人來參觀,但是研究還是不夠全面,這些年輕人能對這些古代客家文化這麼用心的探索,我們老一輩人看著都覺得高興。」景區管理人員說道。  在童坊鎮彭坊村參觀時,實踐隊一行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刻紙龍燈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彭坊村刻紙龍燈,是集美術、書法、繪畫、雕刻於一身的民間綜合刻紙工藝。
  • 客家歌謠進校園:深圳市民間文化周暨第十三屆客家文化節
    近日,深圳市民間文化周暨第十三屆客家文化節的子活動——第九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在深圳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塘朗小學舉行。活動現場,該校師生與深圳市客家藝術界的嘉賓們聯袂演出,客家山歌、童謠、客家流行歌曲及舞蹈輪番上演,博得現場陣陣掌聲。活動當天,為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客家傳統藝術,塘朗小學還聘請楊宏海、何穗生、何柏俊、黃偉、葉小勇、陳善寶等客家文藝界代表擔任學校專家顧問。
  • 福建旗袍設計師楊慶鴻:客家服飾融入旗袍的全新演繹
    年逾六旬的楊慶鴻接觸旗袍已有二十餘年,早年他是三明市歌舞團的一名舞美設計師,因為工作的關係,讓他有機會學習到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服裝製作技藝,近距離感受傳統服飾文化。年逾六旬的楊慶鴻接觸旗袍已有二十餘年,早年他是三明市歌舞團的一名舞美設計師,因為工作的關係,讓他有機會學習到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服裝製作技藝,近距離感受傳統服飾文化。
  • 堅守文藝初心 傳承客家文化
    惠州市社會組織總會、惠州市客家文化經濟促進會、惠州市電影家協會等10多個商會的代表以及熱愛客家文化的觀眾等近百人到場觀影。據介紹,該片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12月19日全國上映。 全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據介紹,電影《圍屋喜事》是一部方言喜劇作品,由韓榮聲執導。全片95%以上的臺詞採用的是客家話,是中國內地首部客家方言院線電影。
  • 嘗美食玩遊戲體驗客家文化
    12月16日上午,五桂山中心幼兒園的孩子們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製作客家圍屋模型,在動手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客家圍屋的特色以及構造本報記者 付陳陳 攝寫福字、剪窗花、做客家圍屋模型、嘗客家美食……12月16日上午,五桂山社區首屆新年廟會活動在五桂山中心幼兒園內舉行。本次活動圍繞中國夢主題,結合五桂山地域文化特色——客家文化,為近40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老師以及社區工作人員打造了一場專屬於客家文化的盛事。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上映後,客家文化...
    女兒馬文文是傳媒精英,對爸爸堅守傳統文化的毅力感動,遂以客家文化為內容策劃紀錄片,並為老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父女倆與地產商展開鬥智鬥勇的行動。    除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圍屋喜事》巧妙地把客家傳統文化融入到故事之中。「影片中我們將客家圍屋作為一個載體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內核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堅守,追求以小故事展現大生活。」韓榮聲說。
  • 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方言 電影《圍屋喜事》助力客家文化
    近年來,會講原汁原味的「阿姆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在韓榮聲導演的帶領下,攜手創作了一部講客家話的電影——《圍屋喜事》,希望通過這部方言電影,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客家文化的內涵。
  • 傳承客家文化,共築中國夢
    搏擊商海數十年,他始終放不下文化情結,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更是不遺餘力。林光如說,上世紀中,在香港有很多客家鄉親,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文化血脈被破壞,許多年輕一代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這讓從事文化產業的他感到傳承客家文化血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林光如強調說,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認同的紐帶。2003年,他發起成立了香港梅州聯會,以凝聚鄉情,傳承客家文化。
  •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論壇成功召開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號召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的始終,並大力倡導將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豐富拓展校園文化的重要手段。因而,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政策、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深入開展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在家讀書的客家青少年都很刻苦用功,有一種緊迫感。海外經商有成的客家人對振興祖國的教育事業滿腔熱忱,慷慨解囊,這樣的事跡數不勝數。如譽滿東南亞的客家豪富胡文虎,對民族文化傳承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他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要振興,必須從優化人文環境、強化精神文化的主導作用入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 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半月池 遠眺銅鑼、苗慄好山水
    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展館旁的半月池,是早期客家建築的特色,可遠眺銅鑼、苗慄一帶景致。  苗慄客家文化園區12日上午10點開園,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以「好客迎好客」主軸,12、13日及19、20日兩個周休假期安排系列表演及互動體驗活動,並備有2萬份開園紀念品,邀大家來體驗客家文化之美。
  • 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話客家文化傳承
    美國費城崇正會董事長、美東深圳總商會副會長賴玉光在論壇上表示,近年,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客家之源紀念館將為海內外客家兒女的尋根之旅提供高端歷史文化平臺。 「深入發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弘揚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
  • 「文化+旅遊+城鎮化」推動甘坑客家小鎮舊貌換新顏
    第十五屆文博會甘坑客家小鎮分會場今天(17日)啟動「小涼帽文化節」,圍繞中國非物質文化超級IP動畫「小涼帽」的動畫及系列作品首發,原創八大IP、八大文旅品牌集中亮相,第三屆小涼帽國際繪本獎同步啟動。甘坑客家小鎮是深圳市龍崗區以「文化+旅遊+城鎮化」推動發展的代表性項目。20世紀80年代前後,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經濟發展十分迅猛,甘坑村卻因環境惡劣始終沒有得到發展機會。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劉莎莎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女兒馬文文是傳媒精英,為爸爸堅守傳統文化的毅力感動,遂以客家文化為內容策劃紀錄片,並為老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父女倆與地產商展開鬥智鬥勇的行動。影片中穿插了大量極具客家特色的文藝、飲食、建築元素,觀眾通過影片,對客家歷史文化也將會有一定的了解。劇組拍攝了許多客家古建築和名人故居,如孫中山曾在松口鎮居住過的愛春樓,位於蕉嶺縣文福鎮的丘逢甲故居,五華縣橫陂鎮老樓村的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居等。
  • 大眾傳播時代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以及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在出門開拓的客家人身上更能體現出來。這種精神代代相傳,客家人走得越來越遠,在哪裡立下根基就在哪裡成功,便有了「哪裡有鹹水,哪裡就有客家人」這一說法。 (三)藝人文人 在客家文化元素中,客家音樂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 河源客家文化驚豔亮相深圳文博會
    借力文博會,讓河源客家元素走進深圳   展會期間,周邊省、兄弟市、國內外遊客紛紛前來河源展館參觀,對河源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和特色文化產品讚不絕口。4月22日,河源市召開全市文博會參展企業代表座談會,對參展企業如何做好參展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重點圍繞參展目的、參展內容和參展形式等三方面內容進行商討,按照市籌備工作會提出「展位設計布展要體現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元素和採用現代展示方式」的要求,精心設計展位,凸顯客家文化內涵。
  • 弘揚山歌文化 傳承客家精神
    本報訊 日前,平遠縣第二小學舉行「傳承客家精神 弘揚山歌文化」山歌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活動形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
  • 贛南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江西全南
    (全南縣非遺綜合展示館),二十四節氣展示館、農耕文化展示廳等,常年免費對外開放;同時還打造了客家擂茶坊、客家豆腐坊、客家酒坊等非遺作坊,實現了展示與經營一體。2019年,全南縣進一步加大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力度,組織客家擂茶、藍巾帕、花棍舞、車馬燈、香火龍、大鑼大鼓等非遺項目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等展示展演活動60餘次。
  • 當「新客家人」遇上客家文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來到梅州,兩人就一直致力研究用陶瓷藝術來展現客家文化。在熊青珍看來,這是天作之合。首先,客家文化是一種遷徙文化,是千百年來客家先民艱苦卓絕奮鬥的真實寫照。 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熊青珍還對客家女性服飾、客家女性品德等進行深刻挖掘,並將其與陶瓷青花裝飾結合以展現客家生活風情,讓客家文化呈現出時尚的「小清新」;她多年研究客家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她更將客家民俗中的神話傳說、節令慶典、祭祀儀式等作為陶瓷雕塑的素材,形成完整的《陶說客史》系列,讓千百年的客家文化變成了凝固的雕塑,真實可觸,歷歷眼前。